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在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演說中提及他的一個童年回憶:他差不多6歲大的時候,正在家宅的書房和花園間享受一個如伊甸園般美好的童年,有一天他的表姐把一本美國雜志借給他看,雜志上的一張照片徹底顛覆了他的時空觀——那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凱旋而歸的美國士兵,列隊行進在紐約的街道上。這場“世界”大戰早已經結束了好幾年了,而童年的帕斯此時才第一次知道,在遙遠的地方發生過那么一件大事。原來,他生活的時空不是與美國雜志的時空一致的,他生活在世界之外,生活在“現時”——也就是說,“現代”——之外。這個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拉美現代作家的普遍經驗:在意識到山外有山之后,他們沮喪地發現,自己與現代世界是脫節的。當然,他們所謂的“現代世界”,為主指的是西歐和北美的世界。作為本民族較早見識了更發達文明的人,在試圖改良本國文化從而讓本國人民也能享受到先進文明成果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既能過上歐美人那樣的好日子,同時又不喪失自我呢?
不加批判、沒有取舍地生吞硬推發達國家的文明,抑或像堂吉訶德那樣固守傳統拒絕改變,都不是理智的做法。來自后發國家的優秀思想家的一個共性是,既能不憚于對本民族做深刻解剖,指出其劣習所在、病癥之根,又能自覺與“全盤西化”的傾向保持距離,甚至預見到西方文明繁榮表象之下的危機。中國的魯迅、西班牙的奧爾特加·伊·加塞特、墨西哥的薩穆埃爾·拉莫斯,莫不如此。拉莫斯在他的《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一書開篇即提出,“墨西哥各項改革的堅實基礎應該是改造國民性”,而改造國民性既不意味著“盲目抄襲外國,扼殺本國的發展潛能”,也不意味著“拒絕墨西哥所需的外國價值”,高唱“民族主義”以“掩飾自己的無能”。*這本首版于1934年的著作如果能在同時期譯介到中國來,相信一定能引起中國知識界的廣泛共鳴,可惜如此重要的剖析墨西哥國民性的經典,直到今天才在中文世界完整面世。
我認為這本書放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是很有意義的。或許我們已經不再像拉莫斯描繪的墨西哥人那樣,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自卑,我們也不像墨西哥人那樣經受過那么長久的殖民歷史,需要在古老文化的一堆殘片上重建文明。我們的生活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比歐美人更為“現代”了。但是,在享受現代文明各種成果的同時,我們就沒有半點疑惑嗎?
在經過多年的彷徨、探索、建設后,我們已經意識到,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愛國也不等于歌頌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有些東西是現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比如對時間和空間的精確劃分和有效管理,比如對私人生活領域和公共生活領域的區分,每一個向現代轉型的社會都不得不認同和接受這些理念。至于面包咖啡、尖頂閣樓,則不是現代生活的必需,或者說它們在非西方世界的現代生活中各有價值同等的替代物。拉莫斯所說的“改造國民性”,其實就是讓墨西哥人成為現代人的意思。世界各個地方或早或晚都必然經歷現代化,這是歷史大勢。成為什么樣的現代人呢?現代人應當是什么樣的呢?西方文明給出的答案并不完全是標準答案。拉莫斯在西方文明中看出的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有很多恰恰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當我們使用著世界上最發達的物流服務、最便捷的移動支付、最龐大的高鐵網絡的時候,難道不也應當以開創性的精神對如此發達的現代生活做出具有建設性的反思嗎?
當6歲大的奧克塔維奧·帕斯看到美國一戰士兵班師回國的史詩般畫面時,他并不知道這些年輕人在歐洲戰場上看到了什么。事實證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深刻影響了西方的思想史、文學史和藝術史,人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文明可以表現得如此野蠻血腥,高效生產的機器可以輕松變成高效殺人的武器,人們也由此更為全面地去反思現代日常生活。拉莫斯看到了西方生活的弊端,他一再指出,墨西哥人在實現進步的同時要“避免生活的過度機械化”,因為“如果本能地追求物質文明,自動機械的虛假生活就取代了人類真正的生活”。他看到西方文明越發使人陷入專業化的陷阱中,把人變成了精明的機器人,也就是說,雖然享有生活便利卻沒有思想情感、缺乏靈魂的行尸走肉。這些洞見放在我們生活的當下,難道沒有一點啟示意義嗎?我們不曾有絲毫發覺,我們的生活被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的機器包圍,直至被它們淹沒嗎?到頭來究竟是機器變成了人從而取代了我們,還是我們變成了機器從而徹底喪失自我呢?拉莫斯強調教育的“捍衛生命”的作用,倡導人文主義的復興,但首先“需要擺脫‘人文’的陳舊框架(它已經被簡化成一個專門學科了),賦予它普遍的意義,向更高的目標努力推進文化”。這對于我們今天的高校教學改革不同樣具有教育意義嗎?如今國內不少大學已經開始推行通識教育,增設人文類課程,這是對以往過于強調專業分科的教育模式的糾偏,也是建設真正的現代強國的必然要求。總之,我們必然成為現代人,同時,我們也可以為人類發展必然共同面對的問題貢獻出基于我們自身經驗的智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