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203]
恩格斯
馬克思“資本論”[注:Das Kapital.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von Karl Marx. Erster Band. Der Produktionsprozeß des Kapitals. Hamburg,O.Meissner,1867.]
1
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得到。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的著作是有價值的,并且將來也是有價值的,可是要攀登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系的全部領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覽無遺,就像一個觀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巔觀賞下面的山景那樣,這只有待諸一個德國人。
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泉源,是一切價值的尺度,所以兩件物品在生產上花費了同樣的勞動時間,就具有同樣的價值,而且因為一般說來,只有相等的價值才能互相交換,所以這兩件物品就應當能夠互相交換。但在同時,它又告訴我們,有一種特別的積蓄的勞動存在,它把這種勞動叫做資本;它認為,資本這種東西,因為里面包含有輔助的資源,可以使活勞動的生產率增加幾百倍、幾千倍,因此要求一定的報償,這種報償叫做利潤。我們大家知道,事實上情況是這樣:積蓄的死的勞動的利潤,變得越來越大,資本家的資本也變得越來越大,而活勞動的工資,卻變得越來越少,只靠工資為生的工人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窮。這個矛盾怎樣解決呢?如果工人加在他的產品上的勞動的全部價值都得到補償,那末,資本家能從哪里去得到利潤呢?并且既然只有相等的價值可以互相交換,在這個場合情形也應當是這樣。從另一方面來說,既然如許多經濟學家所承認的,產品是在工人與資本家之間分配的,相等的價值的交換怎樣可能呢?工人又怎能領得他的產品的全部價值呢?在這個矛盾面前,以往的經濟學束手無策,只是寫一些或說一些毫無意義的詞句。甚至以往從社會主義立場來批評經濟學的人,也只能提出這一矛盾而已;在馬克思以前,誰也不能解決這個矛盾,只有馬克思才探尋和揭示了利潤發生的整個過程,一直追溯到它的根源,把一切都弄明白了。
在闡述資本時,馬克思從簡單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出發,這就是資本家通過交換而增殖了他的資本的價值,他用他的貨幣去購買商品,后來又把商品賣出去,使其所得的貨幣,多于開始時他所投入的。例如某個資本家以1000塔勒購買棉花,后來以1100塔勒賣出,這樣一來,他就“賺了”100塔勒。這個超過原有資本的100塔勒的余額,馬克思稱為剩余價值。這種剩余價值是從哪里產生的呢?依照經濟學家的假設,只有相等的價值才能互相交換,從抽象的理論的觀點來看,這一假設是正確的。因此,買進棉花,再把它賣出去,是同一個銀塔勒兌換成30個銀格羅申和這些輔幣再兌換成一個銀塔勒一樣,不能產生任何剩余價值。這種兌換既不能使人變富,也不能使人變窮。同樣,剩余價值是不能由賣者在商品價值以上賣出商品或買者在商品價值以下買進商品產生出來的,因為他們每一個人,依次作為買者和賣者,這樣也就相互抵消了。剩余價值也不能由買者和賣者互相欺騙而產生,因為互相欺騙不會創造任何新價值或剩余價值,只不過使已經存在的資本在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有所不同而已。盡管資本家依照價值購買商品,并且依照價值賣出商品,但他所獲得的價值仍然比他投入的多一些。這是怎樣一回事呢?
在現代社會關系下,資本家在商品市場上找到了一種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別的性質,這就是,它的使用是新價值的泉源,是新價值的創造。這個商品,就是勞動力。
勞動力的價值是什么呢?每一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來測量的。勞動力以活的工人的形式存在著。工人為維持他自己的生存并維持他的家庭(這保證在他死后勞動力繼續存在),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就代表了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按周支付勞動力的價值,并由此購買到工人一周勞動的使用權。關于勞動力價值的問題,就以上各點來說,經濟學家先生們的意見和我們的意見大體上是一致的。
現在,資本家就使他的工人去工作了。經一定時間后,工人支出的一定的勞動量會與他一周工資所代表的勞動相等。假設一個工人一周的工資代表3個工作日,那末,這個工人從星期一開始工作,到星期三晚上,就把資本家所付的工資的全部價值償還了。他就在這個時候停止他的工作嗎?不,決不是的。資本家已經購買了工人一周的勞動,所以工人在剩下的3天中也必須繼續工作。工人這種超過補償工資所必要的時間以外的剩余勞動,便是剩余價值、利潤的泉源,是資本繼續不斷增殖的泉源。
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隨意的假定:工人在3天之內再生產他所得到的工資,其余3天為資本家工作。他是用3天、2天或者4天的時間去為補償工資而工作,在這里當然是無關緊要的,那是隨情況而變化的。在這里,主要之點,是資本家在有償勞動以外,還榨取了無償勞動。這決不是一個隨意的假定,因為如果有一天資本家從工人所取得的勞動總是與他所支付的工資相等,那時,他一定會關閉自己的工廠。因為如果是這樣,他的利潤便落空了。
在這里,我們就解決了上述一切矛盾?,F在,剩余價值(資本家的利潤是它的一個重要部分)的起源,是十分明白而自然了。勞動力的價值是被支付了的,但是這個價值比資本家從勞動力榨取出來的少得多。正是這兩者之間的差額,即無償勞動,構成資本家所得的部分,更準確些說,構成資本家階級所得的部分。拿我們前面的例子來說,因為棉花商人由棉花所賺得的利潤,在棉花價格不提高時,仍然要由無償勞動構成。商人把棉花賣給一個紡織廠主,這個廠主,會在上述100塔勒之外,從他的產品中為自己抽取出利潤,因此,他是把他所攫取的無償勞動拿來和商人共分。社會上一切不勞動的分子,都是依靠這種無償勞動維持生活的。資本家階級負擔的國稅和地方稅,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等等,都是由無償勞動支付的。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都是建立在這種無償勞動之上的。
另一方面,如果認為無償勞動只有在現在這種關系下,即在生產一方面由資本家一方面由雇傭工人進行的情形之下,才能產生出來,那是荒謬的。正相反,在一切時代,被壓迫階級都必須提供無償勞動。有一個很長的時期,奴隸制度是勞動組織的支配形態,奴隸被迫做的勞動,比以生活資料的形式所還給他們的勞動,要多得多。在農奴制度下,直到農民徭役勞動廢除為止,情形也是這樣。不過,在這里,農民為維持自身生活而工作的時間和為地主工作的剩余勞動之間的區別是極清楚的,因為后者和前者是分開的?,F在,形態已經變化了,不過本質依然是一樣的。只要“社會上一部分人壟斷了生產資料,勞動者,不管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總要在他維持本身生活所必要的勞動時間以外,再加一部分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2頁〔第265—266頁〕[注:本文中六角括號內的頁碼是“資本論”1953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的頁碼。譯文有改動。——譯者注])。
2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里已經知道,資本家所雇傭的每一個工人都在做兩種勞動。他的工作時間的一部分用來償還資本家所墊支給他的工資,這一部分勞動,馬克思稱為必要勞動。但在此之后,他必須繼續工作,而在這段時間內,他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利潤便是它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一部分勞動,叫做剩余勞動。
我們假定每星期中,工人要做3天的工來償還他的工資,再做3天的工,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換句話說,這便是在每天12小時的勞動中,他要做6小時的工,生產他的工資,6小時的工,生產剩余價值。在每一個星期中,人們只能工作6天,就是把星期日算入,至多也只能工作7天。可是在每一個工作日中,可以抽取6小時,8小時,10小時,12小時,15小時,甚至更多的勞動時間。為了一天的工資,工人已經把這一個工作日賣給資本家了。然而,什么是一個工作日呢?是8小時呢?還是18小時呢?
資本家想盡量延長工作日。工作日越長,生產的剩余價值也就越多。而工人則正確地感覺到,超過償還工資的每1小時勞動,都是不合理地從他身上榨取的;他親身體驗到工作過度意味著什么。資本家為自己的利潤而斗爭,工人為自己的健康,為每天幾小時的休息而斗爭,以便在工作、睡眠和飲食之外,還能人一樣地從事別種活動。我們順便指出,個別資本家是否愿意加入這一斗爭,并不取決于他們的善意,因為競爭會迫使其中最慈善的人和他的同行合作,而把工作時間拉得同他們一樣長。
為規定工作日的斗爭,從自由工人在歷史上最初出現的時候起,一直延續到現在。在各種不同的行業中,流行著各種不同的傳統的工作日;可是實際上,遵守的并不多。只有在那些由法律規定工作日,并且其遵守受到監督的地方,才能夠說,在那兒,存在著標準的工作日。但是直到現在,幾乎只有在英國的工廠區才是這種情況。在這里,法律規定一切婦女和13歲至18歲的兒童每日只許勞動10小時(每星期前五天每天做工10小時半,星期六只做工7小時半)。同時,因為男子沒有女工童工就不能勞動,所以,他們的工作時間每天也就變為10小時了。英國的工廠工人獲得這一法律,是由于多年的堅持,是由于與工廠主作過最激烈最堅決的斗爭,是由于出版自由,集會結社的權利,并且由于巧妙地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這個法律成了英國工人的保護者。它逐漸推廣到一切大工業部門,去年,差不多推廣到整個工業,至少推廣到一切雇用婦女和兒童的部門中來了。關于英國由法律規定工作日的歷史,本書包含著極其詳盡的材料。下一屆“北德意志聯邦國會”也將討論工廠管理法的問題,因而也將討論到工廠勞動管理法的問題。我們希望德國工人所選舉出來的議員,在討論這種法規之前,沒有一個不熟悉馬克思的著作。在那里將獲得很多東西。德國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對于勞動者說來,比從前英國發生同樣情況時,更為有利,因為普選權會強迫統治階級對工人表示好意。在這種情形之下,無產階級的四五個代表便是一種力量,如果他們知道利用他們的地位,如果他們首先能夠知道資產者所不知道的爭論問題所在的話。關于這一點,馬克思這本書,把預備好了的一切材料,提供給他們。
我們將放過一系列更具有理論意義的極其精細的研究,而來談一談討論資本積累的那最后一章。在這里,首先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一方面有資本家,另一方面有雇傭工人存在的生產方式——不但繼續不斷地再生產資本家的資本,而且同時還繼續不斷地再生產工人的窮困。因此,存在著這種情況:一方面經常存在著資本家,他們是一切生活資料、一切原料和勞動工具的所有者;另一方面經常存在著廣大的工人群眾,他們被迫把他們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以換得一定量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最多只能維持工人的勞動能力,并養活新的一代有勞動能力的無產者。但是資本不僅再生產它本身而已;它會不斷地增加和增殖起來,因此,它對于無產的工人階級的權力,也跟著增大起來。而且,像它會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它自身一樣,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以不斷增加的規模,以不斷增加的人數再生產無產的工人階級。“資本的積累以擴大的規模再生產資本關系,那就是在一端再生產出更多的資本家或更大的資本家,在另一端再生產出更多的雇傭工人……所以,資本的積累就是無產階級的增加。”(“資本論”第1卷第600頁〔第771頁〕)可是,由于機器生產的發展、農業的改良等等,生產同樣數量產品所必需的工人越加減少了,這種完善,也就是這種使工人過剩的現象,甚至比資本的增加更要快得多。這種不斷地增加的工人人數將招致什么結果呢?他們形成產業后備軍,這種產業后備軍,在營業狀況衰落或平常的時候,是在勞動價值以下付予報酬的,而且就業不經常,或者要靠公共慈善機關的救濟為生。但在營業特別活躍的時期,它對于資本家階級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從英國的例子看得很清楚??墒牵谒械那闆r下,這種產業后備軍卻會破壞經常在業的工人的抵抗力量,使他們的工資保持在低下的水平上。“社會的財富越大,……則相對剩余人口(多余人口)或產業后備軍也就越大。但是與現役(經常在業的)勞動軍相比,產業后備軍越大,則經常的過剩人口,或者說,其窮困與其勞動的痛苦成反比例的工人階層也就越大。最后,工人階級的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擴大,則官方正式認為應予救恤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普遍規律。”(“資本論”第1卷第631頁〔第811—812頁〕)
這些在科學上嚴格地證明了的規律,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一些主要規律,而御用的經濟學者甚至避而不敢去試圖駁倒它們。但是,難道到此一切事情就講完了么?不,決不。正像馬克思尖銳地、著重地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壞的方面一樣,同時他也明白地證明這一社會形態是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到這樣高度的水平所必需的:在這個水平上,社會全體成員的同樣的、合乎人所應有的發展,才有可能。要達到這一點,以前一切社會形態都太薄弱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才第一次創造出為達到這一點所必需的財富和生產力,但是它同時又創造出一個社會階級,那就是被壓迫的工人群眾。他們越來越被迫起來要求利用這種財富和生產力來為全社會服務,以代替現在為一個壟斷者階級服務的狀況。
弗·恩格斯寫于1868年3月2日和13日之間
載于1868年3月21日和28日“民主周報”第12號和第13號
原文是德文
俄文譯自“民主周報”
注釋:
[203]弗·恩格斯的這篇評論發表在1868年3月21日和28日“民主周報”第12號和第13號上,沒有署名。這篇評論轉載于1871年4月5日和8日“人民國家報”第28號和第29號上。 “民主周報”(《Demokratisches Wochenblatt》)是德國工人的報紙,該報用這個名稱從1868年1月至1869年9月在萊比錫出版,由威·李卜克內西主編。從1868年12月起,該報成為奧·倍倍爾領導的德國工人協會聯合會的機關報。最初該報受到人民黨的小資產階級思想的一定的影響,但是不久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該報開始與拉薩爾主義進行斗爭,宣傳國際的思想,刊登國際的重要文件,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869年在愛森納赫代表大會上該報被宣布為社會民主工黨的中央機關報,并改名為“人民國家報”(見注286)。——第26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