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立國:讀王陽明語錄,寫心學箴言
欒祖虎
每聞圣人之學,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
須立圣人之志,一筆一春秋,一槍一世界。
人須在事上磨,磨得出意志,立得住精神;
命寧在苦中過,過的是骨氣,守的是良知。
善惡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厚薄只在汝性,利己便是薄,利人便是厚。
良知如海,可融無數邪思妄念,都可不見;
良知如山,可成無數疊嶂峰巒,都是正見。
為學須有主宰,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治心須見大道,如堂之有鼓,一擊皆驚。
1、
每聞圣人之學,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
須立圣人之志,一筆一春秋,一槍一世界。
王陽明說:“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痛癢,恐終不濟事,回家只尋得舊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諸位在這里,務必立下一個定要做圣人的心。時時刻刻都要像一棒子留下一條痕跡,一巴掌打出一個血印一樣,這樣才能在聽我說話時,感覺到句句鏗鏘有力。如果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那就像是一塊死肉,打它也不知道痛癢,恐怕終究難有所成。回家之后還是以前的老一套,豈不讓人可惜?我們說,每次聽到圣人的講學,就像一棒子留下一條痕跡,一巴掌打出一個血印一樣深刻難忘;我們必須確立一個圣人一樣的志向,在圣人之志的激勵鼓舞下,一支筆寫盡是非邪正、春秋冷暖,一支槍打遍世界、不死不休。
聞圣人之學,是覺悟,是致良知,是醍醐灌頂;立圣人之志,是發大愿,是起大誓,是要將人生投入神圣的燃燒。我們要投入什么樣神圣的燃燒呢?如果你是一個文人,那就要將良知血性熔鑄于紙墨中,一支筆寫盡人間的是非邪正、春秋冷暖;如果你是一個武將,那就要將良知血性熔鑄于寒光中,一支槍打遍惡狼橫行的世界,不死不休。如果你文武皆治、文武齊備,那你就在敢想敢干、成賢成圣的實踐之大道上,立的更直,走的更穩,也走的更快!
2、
日間紛擾則靜坐、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夜間無眠則賞月、吟詩,自須有感而發。
王陽明說:“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白天修煉功夫時如果覺得紛亂煩躁,就靜坐。如果覺得懶惰就看書,不想看也得看,這也是一種對癥下藥的方法。我們說,白天紛紛擾擾就靜坐、看書,這也是對癥下藥;夜里神游無眠就賞月、吟詩,自然也需要有感而發。
3、
與朋友處,謙讓則受益,攀比則受損;
與自心處,斂抑則強勁,放縱則無力。
王陽明說:“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受益,彼此攀比就受損。我們說,與自己的內心相處,收斂約束就強勁有力,放縱過度就散漫無力。
4、
人須在事上磨,磨得出意志,立得住精神;
命寧在苦中過,過的是骨氣,守的是良知。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需要經歷各種事情打磨自己,才能立得堅實,才能達到動靜之時皆如入定的、不失本心的境界。我們說,人生只有經歷各種事情的打磨,才能磨練出堅強的意志,立得起不屈的精神;生命寧可在各種苦難中度過,這樣過的是自己的骨氣,守的是不變的良知。
5、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
愛國如流血,流血且不顧,哪有心思恨不遇,嘆命苦?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堅守志向就像心痛一樣時刻警示自己,全部注意力都用在疼痛上了,怎么還有時間說閑話、管閑事呢?我們說,熱愛祖國就像流血一樣赤誠酷烈,流血不止尚且都顧不上了,哪里還有什么心思怨恨自己懷才不遇,慨嘆自己命運多苦呢?這就是說要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持志不移、愛國如命的仁人志士們就是這樣的。
6、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度人須要手下留情,悔悟向善即可。
王陽明說:“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克制自己必須把私心私欲徹底掃除干凈,一點都不保留才算可以。只要有一點私心私欲存在,各種惡念就會接踵而來。我們說,教育開導別人必須手下留情,只要他能懺悔前非、覺悟向善就可以了。此即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7、
善惡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厚薄只在汝性,利己便是薄,利人便是厚。
王陽明說:“善惡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善惡就在你的自心中,依循天理就是善,為氣所動便是惡。我們說,厚道刻薄只在你的自性中,專門利己就是刻薄,廣泛利人就是厚道。
8、
悔悟是去病之藥,須見之于行,改之為貴;
改過是遷善之始,須行之于久,久之為功。
王陽明說:“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病。”悔悟是治病的良藥,然而貴在真能改正。如果只是心里悔悟而不改正,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我們說,改正錯誤是向善的開始,必須長久地堅持下去,如此才能久久為功。
9、
道德涵養是永無止境的,知道不足才能有所進步;
知識見聞是利弊相生的,知道弊害才能不失本心。
王陽明說:“專涵養者,日見其不足;專識見者,日見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專心于道德涵養上的人,每天都能發現自己有不足;專心于知識見聞上的人,每天都發現自己有進步。每天感覺不足的人,德行會一天天進步;每天感覺進步的人,德行會一天天衰微。我們說,知識見聞造成的弊害就在于多而不精,亂而不治,傲而不誠,這樣就喪失了求學治世的本心。
10、
實踐出英雄,鬧中能靜,亂中能治,才是功夫;
枯坐無好漢,靜里求玄,遇事即亂,終無所成。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必須在做事上磨煉用功,才能對自己有所幫助。如果只是愛好清靜,一遇到事情就會慌亂,終究沒有什么大長進。我們說,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誕生英雄,在喧鬧中能夠心靜,在混亂中能夠治理,這才是真正的功夫;相反,那些一味地打坐參禪而不行動的人,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好漢的,迷戀清靜專心玄奧,遇到事情卻慌亂不已,這樣的人一輩子終究難有所成。
11、
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
良能須行,隨你多寡不行不成。
王陽明說:“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良知就在人身上,不管你怎么樣,它也不會完全泯滅。我們說,天賦的才能需要付諸于行動,無論你天賦的才能是多是少,如果不行動,就不會成功。堅守良知,更要發揮良能;一心覺悟,更要實踐成功。
12、
良知如海,可融無數邪思妄念,都可不見;
良知如山,可成無數疊嶂峰巒,都是正見。
王陽明說:“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妄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人如果知道了良知的訣竅,那就不管他有多少不良想法,在良知這個根本問題上一旦覺悟,自然都會消融不見。良知真的像一粒靈丹一樣,能夠點鐵成金。我們說,良知就像大海,可以消融無數的邪思妄念,都可以令其再也看不見;良知就像大山,可以成就無數個峰巒疊嶂,都完全是正覺正見。
13、
常快活便是功夫,
大快活唯有行志。
王陽明說:“常快活便是功夫。”能夠經常保持身心的愉快,就是功夫。我們說,要達到大快活的至樂境界,就只有堅決地實踐自己的理想。所以說,小快活在心的修煉,大快活在志的實現。
14、
良知未發動時,只是正心誠意;
良知已發動時,就是治世修身。
王陽明說:“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正心則中,身修則和。”修身是良知的發動狀態,正心是良知的未發動狀態。正心就可以達至中庸,身修就可以達至和諧。我們說,良知還沒有發動的時候,只是在做正心誠意的功夫;良知已經發動的時候,就是在履行治世修身的使命。良知未動看功夫,良知已動見境界。
1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治世大害,只是一私字。
王陽明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人生的最大毛病,就是一個傲字。我們說,治理世界最大的禍害,就是一個私字。人不能消除驕傲,就是有偏執頑固的小我存在,做人做事就有失公允客觀,而流于片面主觀。人不能控制私心,就是有貪婪放縱的小我存在,做人做事就有失公正仁愛,而困于狹隘墮落之中。
16、
圣人述六經,只是要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
陽明說良知,只是要立大本,除心賊,合知行。
王陽明說:“圣人述六經,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圣人之所以傳述六經,只是為了端正人心,只是為了存天理、滅人欲。我們說,王陽明之所以講說良知,只是為了要確立人生大本,除去心中之賊,倡導知行合一。
17、
為學須有主宰,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治心須見大道,如堂之有鼓,一擊皆驚。
王陽明說:“為學須得個頭腦,功夫方有著落。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做學問必須有一個主心骨,這樣下的功夫才有著落。即使不能總是不間斷,也應該像船上有把握方向的舵,關鍵時刻一提就能清醒起來。我們說,治理內心必須得見大道,就像大堂之外有一面大鼓,一敲擊就滿堂皆驚。
18、
為學大病在好名,能務實者得其高;
經商大病在好利,能好義者成其大。
王陽明說:“為學大病在好名。”為學最大的毛病就在于追求虛名。我們說,不追求虛名而務求扎扎實實,就能學到很高的層次;經商最大的毛病在于唯利是求,不唯利是求而急公好義,就能做得很大。真正有良知的學者,只是深研利國利民的大道,而不會追求什么虛名;真正有良知的商人,都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自己的私利之上。
19、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日長,則務名之心日消;
私與公對,為公之心日長,則為私之心日消。
王陽明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名與實相對立,如果務實之心加重一分,那么求名之心就減少一分。如果完全都是務實之心,就完全不再有求名之心。我們說,私與公相對立,為公之心越來越增長,為私之心就越來越消退。這個斗爭進程是一直存在的。
20、
種德如種樹,必須培其根,養其心;
治世如間苗,必須留其良,除其劣。
王陽明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種樹的人必須培養樹根,修德的人必須修養自心。我們說,這是修德養心的法則,治世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治世就像農民間苗,留下有用的、優良的幼苗,除去多余的、劣質的幼苗。
21、
若在精神無毀上用功,隨其誹謗欺辱,無損于己卻處處受益;
若在至正無敵上用功,隨其打壓遏制,無動于心卻時時得力。
王陽明說:“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人如果實實在在地用功,那么不論別人如何污毀誹謗、欺侮傲慢,都會處處受益,處處都是增進道德的機會條件。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地用功,那么這些污毀誹謗、欺侮傲慢,就會成為害人的魔鬼,最終被它們累倒拖垮。我們說,如果在精神信念不可毀滅這一境界上用功,那么任憑別人誹謗欺辱,都無損于己反而處處受益;如果在至正至強、仁者無敵這一境界上用功,那么任憑別人打壓遏制,都無動于心反而時時得力。
22、
欲有圣人氣象,必見至善良知;
欲為圣人之事,必起金剛之志。
王陽明說:“圣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圣人一般。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圣人的氣象怎么才能認識到呢?自己的良知,原本是與圣人一樣的。如果能體察認識到自己的良知,那么圣人的氣象就不僅在圣人那里,也在我們自己身上了。我們說,要想有圣人的氣象,必須認識到自己原有的至善良知;要想做到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必須立下金剛不退之志。
23、
為學須立真志,真志不立,困忘接踵而至;
做人須明大道,大道不明,迷亂紛至沓來。
王陽明說:“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所謂困、忘之病,也僅僅因為是立志不夠真切。”一般說來,我們做學問,第一關鍵就是要確立真志。所謂的困倦、遺忘等毛病,也就是因為立志不夠真切。我們說,為學必須確立真志,真志如果沒有確立,那么困倦、遺忘等毛病就會接踵而至;做人必須明白大道,大道如果沒弄明白,那么迷茫、混亂等災禍就會紛至沓來。
24、
真知必能真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行必能通透,終身不行,終身不透。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不存在只有真知卻不能真行的人。知道卻不行動,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說終生不實踐,也就終生學不到真知識。我們說,真的知道就一定能真的行動,真的行動就一定能真的通透。此即是知行合一,以行為本;此即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5、
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德無厚薄,人之所行有厚薄。
王陽明說:“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大道無所謂有精細與粗糙之分,人看見的大道有精細與粗糙之分。我們說,道德無所謂有深厚與刻薄之分,人所踐行的道德有深厚與刻薄之分。道與德都可以說是客觀的,它們不因為你是否行動而存在;但我們的人生卻不是完全客觀的,所謂致良知,就是用主觀把握、秉持道與德的客觀;所謂成賢成圣,就是將這種把握、秉持投入堅決的行動。
26、
道之全體,圣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
德之真粹,圣人亦難以盡得,須是學者自行自證。
王陽明說:“道之全體,圣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大道的全部內涵,即使是圣人也難以告訴別人,所以需要學道之人自己修行,自己體悟。我們說,道德的真正精華,即使是圣人也難以全部獲得,所以需要學道之人自己踐行,自己體證。
27、
為善之心真切,越真切越能見善即遷,有過即改;
除惡之心堅定,越堅定越能斬草除根,雷厲風行。
王陽明說:“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功夫。”我們今天這么用功,就是為了要使為善的心更加真切。這顆心真真切切,見到善的就學習向往,見到過錯就立即改正,這才是修心養性真切的功夫。我們說,為善之心需要真切扎實,除惡之心需要堅定不移,
28、
學者學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輩致良知,不過是去獸性而存人性。
王陽明說:“學者學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古之學者學習圣人,不過就是要去除私心私欲而堅持天然正道。我們說,我們現在通過實踐實現良知,不過就是要去除惡劣獸性而捍衛正當人性。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良知不是摧殘人性,而是把人性的光明面更加發揚光大,直至使其熱血滿腔、晶瑩剔透。
29、
你看滿街是圣人,是說人人都有良知火種在;
我看圣人是凡人,是說圣人唯具大公無私心。
王陽明說:“你看滿街是圣人,滿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你看見滿街的人都是圣人,滿街的人看見你也是圣人。我們說,你看見滿街的人都是圣人,是說人人都有良知這一成為圣人的火種存在;我看圣人其實也是凡人,是說圣人不過就是具有大公無私之心的凡人。圣人是凡人,凡人可成圣,這是大長普通中國人志氣的天大好事,這是王陽明開啟的心學革命——就看你在私與公字上如何用功!
30、
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所見?
持志不如無志閑,無志有何可成?
王陽明說:“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所見?”泰山是不如平地廣闊,但是在平地上又能看到什么呢?我們說,持志不移不如胸無真志清靜悠閑,但胸無真志又能干成什么偉大的事業呢?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迷者擇惡去善,覺者擇善去惡。
31、
以無善無惡之體,治有善有惡之念,心可歸零;
以知善知惡之性,做為善去惡之行,志無可退。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的本體無善無惡,意念一動就有善有惡,能夠分辨善惡就是覺悟到良知的存在,能夠為善去惡就是有了格物的功夫。我們說,用無善無惡的本體,對治有善有惡的思想,內心平整如初;用知善知惡的本性,從事為善去惡的行為,真志無可后退。
32、
治學如打仗,須起無畏心,破生死念,不茍于生,不懼于死;
打仗如修身,須有無私心,懷衛國志,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王陽明說:“學問功夫,于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于全體有未融釋處。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做學問的功夫,對于一切名聲、利益、嗜好,都能完全擺脫,但還是有一種貪生怕死的念頭牽掛于心,所以他的心就沒有在整體上消融通透。這種生死之念,本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很難輕易去除。如果能在生死問題上看的破,理解透徹,那么這顆心就在整體上暢通無阻了,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了。我們說,治學就像打仗一樣,必須起無所畏懼的心,破掉貪生怕死的念頭,不茍且生存,不懼怕死亡;打仗就像修身一樣,必須有大公無私的心,懷著保衛祖國的志向,進攻不是求取私名,撤退不害怕上面怪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