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立國:讀《孫子》名句,寫心學箴言
欒祖虎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同生共死而不畏危;
正者,令敵無所措足也,故可以亂中取勝而不畏亂。
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心者,治氣也。正氣充盈,無事不辦。
善守者以詭道勝,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以氣勢勝,動于九天之上。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敗者之戰,若震巨雷于黑夜之谷者,懼也。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心力象火,火之行遇草而愈旺,心之力遇難而愈強。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同生共死而不畏危;
正者,令敵無所措足也,故可以亂中取勝而不畏亂。
《孫子•始計篇》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所謂政治,就是讓民眾與君王同心同德,這樣他們就能共生死而不害怕危險困難。我們說,所謂正義,就是占領道義高地令敵方在道義對抗上無所措足、進退失據,所以就可以亂中取勝而自己不害怕混亂。國家的政治治理是決定傳統戰爭勝負的第一大因素,占領道義高地是現代心戰修煉的第一大功夫。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政治對抗的最高表現形式。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民,而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而將人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政治。政治因素因此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大因素。而什么又是政治的決定性因素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將民心凝聚起來的最強的力量就是正義。現在是網絡傳播無所不在的信息時代,由于核武器的恐怖平衡,大國之間的政治對抗更多地表現為奪取道義高地、統合民心輿論的心戰進攻,而不是真刀真槍的武力對抗。心戰因此成為信息時代大國戰爭的新模式,占領道義高地則成為現代心戰修煉的第一大功夫。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心者,國之靈魂,軍之主宰,戰之樞機,不可不明也。
《孫子•始計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國家的第一等大事,它關系到人民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考察、認真研究。我們說,心靈,對于國家來說就是國魂,對于軍隊來說就是主宰,對于戰爭來說就是樞機,不可不深入思考、努力闡明。
戰爭勝負之計: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心戰勝負之要:一曰正,二曰文,三曰大,四曰奇,五曰秘。
《孫子•始計篇》說:“故經之以五事,較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所以從五個方面來比較計算戰爭勝負之情勢:一政治,二天時,三地理,四將帥,五法度。我們說,預估心戰勝負要以下面五種原則為綱要:一正義,二文攻,三大氣,四神奇,五隱秘。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文者,滲透、演變、誤導也。
《孫子•始計篇》說:“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所謂天時,就是指陰晴、寒暑、季節的變化規律。我們說,所謂文攻,就是指用文化進攻的方法,對敵進行腐蝕滲透、和平演變和戰略誤導。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大者,體系、格局、涵攝、包舉也。
《孫子•始計篇》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所謂地理,就是指位置與路途的遠近,險要或平坦、廣闊或狹窄、死地或生地等地形條件。我們說,所謂大氣,就是指體系完備、格局宏大、涵攝一切、包舉宇內等心戰領袖應該具有的胸懷氣度。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奇者,變、幻、迅、猛、強也。
《孫子•始計篇》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所謂將帥,就是應該具有智謀、信義、仁德、勇敢、嚴正這五大戰略素質。我們說,所謂神奇,就是指變化無方、如夢如幻、迅速果決、猛烈無畏、強勁無礙這五大心戰境界。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秘者,軍秘、法秘、用秘也。
《孫子•始計篇》說:“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所謂法度,就是指軍隊的編制、官兵的管理、軍需的供給等制度。我們說,所謂隱秘,就是指心戰的軍隊是隱秘的,心戰的方法是隱秘的,心戰的領域和資源等也都是隱秘的。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偵察研究,乃為之謀,以治其內。謀者,因勢而制利也。
《孫子•始計篇》說:“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計算利弊,定下決策,就可以造勢,也就是進行兵力部署以施行其戰略計劃。所謂勢,就是指根據情況是否有利而隨機應變爭奪主動權。我們說,經過深入地偵察、認真地研究之后,就可以制定計謀,以此作為整治內部的依據。所謂謀,就是指因勢利導而趨利避害地達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心者,治氣也。正氣充盈,無事不辦。
《孫子•始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要攻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要采取敵人意料之外的行動。我們說,心戰對攻,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治氣的行為。如果一個國家、一支軍隊能充滿浩然正氣,那就會至正至強,無往不勝,無事不辦。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強心勝,弱心不勝,而況無心乎!
《孫子•始計篇》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戰前計劃周密正確的就能取勝,戰前計劃不周密、不正確的就難以取勝,更何況沒有什么戰前計劃的呢?我們說,治理軍心使軍心頑強的就能取勝,不治軍心使軍心疲弱的就難以取勝,更何況軍隊已經混亂膽怯到了沒有什么軍心可言的地步呢?
不盡知用兵之害,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不盡得心戰之妙,不能盡得心戰之威。
《孫子•作戰篇》說:“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所以,不能透徹認識用兵的害處,就不能透徹認識用兵的好處。我們說,不能完全懂得心戰的妙用,就不能完全懂得心戰的威力。遺憾的是,大國對抗,心戰的作用和意義,常常會被低估。
善用兵者,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
善心戰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故文鋒可挫。
《孫子•作戰篇》說:“善用兵者”,“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善于用兵的人,武器裝備從國內運來,糧食物資就在敵國征收,這樣,軍隊的供應就充足了。我們說,善于心戰的統帥,用敵國的思想、言論來攻擊敵國的致命之處,這樣,敵國文化的先鋒和進攻的銳氣就會遭到大大地挫敗。
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破敵者,謀也;取敵之心者,懼也。
《孫子•作戰篇》說:“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所以,要使官兵勇敢殺敵,就要激發起他們對敵人的憤怒;要想奪取敵人的財物,就要善于獎賞官兵。我們說,要想擊破敵軍,就要使用計謀;要想奪取敵之軍心,就要使敵人感到恐懼可怕。心戰進攻的核心目標,就是摧垮敵人的信念和意志。
兵貴勝,不貴久;
心貴巧,不貴拙。
《孫子•作戰篇》說:“故兵貴勝,不貴久。”所以,用兵作戰貴在速勝,不宜持久。我們說,心戰進攻貴在巧妙,不宜笨拙。巧妙的戰略戰術,是從事一切種類的戰爭所必須具備的。
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心戰之道,全民為上,失民次之;陽謀為上,密謀次之。
《孫子•謀攻篇》說:“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戰爭的原則是,迫使敵國整體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差一等;迫使敵軍整體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軍就差一等。我們說,心戰的原則是,以人民戰爭為依托的心戰是上策,沒有人民戰爭為依托的心戰就差一等;以正義光明的陽謀為主導的心戰是上策,以隱蔽周詳的密謀為主導的心戰就差一等。最強的心戰就是全民皆兵的心戰,最高的計謀就好像沒有計謀。
不戰而勝,總需攻心之戰收敵魂;
百戰百勝,不如心戰決勝轉乾坤。
《孫子•謀攻篇》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百戰百勝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就能使敵人屈服,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我們說,要想達到不戰而勝的戰略效果,就必須依靠攻心之戰收服敵軍之魂;即使取得了百戰百勝的巨大戰績,也不如依靠兵不血刃的心戰決勝來扭轉乾坤。從本質上講,孫子兵法所提倡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柔武精神,正是中華武德的集中表現,也應該成為中國現代心戰的指導精神。
知彼知己是百戰不殆的前提,
不知彼己是每戰必敗的根源。
《孫子•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就可以百戰百勝;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就會每戰必敗。我們說,戰勝是需要有其前提的,知彼知己就是百戰不殆的前提;戰敗也是有其根源的,不知彼己就是每戰必敗的根源。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今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守,以待敵之可攻。
《孫子•形篇》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以前善于指揮作戰的人,先創造使敵人無法戰勝自己的條件,而后等待戰勝敵人的時機。我們說,現在善于指揮作戰的人,先創造使敵人無法堅守的條件,而后等待攻擊敵人的寶貴戰機。
善守者以詭道勝,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以氣勢勝,動于九天之上。
《孫子•形篇》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善于防守的人,隱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大地的深處,使敵人無法攻破;善于進攻的人,指揮自己的軍隊有如從天而降,使敵人無法抵擋。我們說,防守取勝的主要原因在兵不厭詐,進攻取勝的主要原因在氣勢奪人。
勝兵以鎰稱銖,敗兵以銖稱鎰;
強國以心役身,弱國以身役心。
《孫子•形篇》說:“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所以,勝利的軍隊,就好像以鎰稱銖,在力量上占絕對優勢;失敗的軍隊,就好像以銖稱鎰,在力量上占絕對劣勢。我們說,心戰能力強大的國家,是以心靈指揮身體,突出強調精神的偉大作用;心戰能力弱小的國家,是以身體指揮心靈,錯誤地提高欲望的地位。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敗者之戰,若震巨雷于黑夜之谷者,懼也。
《孫子•形篇》說:“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勝利的軍隊作戰,就像從千仞的高山決開積水那樣奔流而下,造成了一種不可抵擋的形勢。我們說,失敗的軍隊作戰,就像在黑夜幽深難測的山谷中突然震響了一聲巨雷,造成了一種恐懼慌亂的氣氛。
治國如治家,是因為思想保持一致;
斗強如斗弱,是因為精神無所畏懼。
《孫子•勢篇》說:“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一般說來,統帥大部隊就像管理小部隊一樣得心應手,是因為部隊編制組織搞得好;與大部隊作戰就像與小部隊作戰一樣把握主動,是因為部隊情報通訊搞得好。我們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治理一個小家一樣得心應手,是因為國民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與一個強國斗爭就像與一個弱國斗爭一樣,是因為士氣旺盛、無所畏懼。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善守正者,無畏如金剛,不動如大山。
《孫子•勢篇》說:“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以善于出奇制勝的軍隊,其戰法像天地一樣變化無窮,像江河一樣奔流不竭。我們說,善于堅守正道而絕不變節的軍隊,勇猛無畏就像橫眉怒目的金剛,堅韌不拔就像雷打不動的大山。
三軍之眾,受敵之蠱而無惑者,義決利也;
心戰所向,攻敵之害而無救者,正決邪也。
《孫子•勢篇》說:“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統帥三軍,即使遭到敵人的攻擊也不會落敗,靠的是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進攻敵軍,就像用石頭砸雞蛋一樣,靠的是以實擊虛。我們說,統帥三軍,即使遭到敵人的哄騙也不會迷惑,靠的是用道義戰勝私欲;心戰所向,進攻敵人的致命之處而使其無可解救,靠的是用正義擊敗邪惡。
亂中取勝,敵心亂而我心不可亂;
愚公移山,敵志頹而我志不可頹。
《孫子•勢篇》說:“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在混亂無序的情況下與敵作戰,必須使自己的軍隊不至于混亂;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與敵作戰,必須使自己的軍隊保持嚴整狀態,互相呼應而不至于落敗。我們說,心戰進攻依靠亂中取勝的戰法,敵人的軍心混亂而我方的軍心不可以混亂;心戰對抗需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敵人的意志頹喪而我軍的意志不能頹喪。
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馭心者,成之于文,不成于武,故能依武而修文。
《孫子•勢篇》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帥,會造成有利的形勢,而不苛求下屬,這就叫量才用人,利用形勢。我們說,善于駕馭心理戰爭的將帥,會利用文化造成成功,而不是使用武力造成成功,所以能在依托于一定的武力威懾的基礎上,大力加強軍隊與國家的文化建設。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馭心者,懼敵而不懼于敵。
《孫子•虛實篇》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帥,總是能調動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所調動。我們說,善于駕馭心理戰爭的將帥,總是能使敵人感到恐懼而不是害怕敵人。任何作戰都需要爭奪作戰主動權,攻心戰尤其強調戰略威懾。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敵備而我無備,則我眾而敵寡。
《孫子•虛實篇》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所以我軍設法誘使敵軍暴露無遺,而我軍則隱蔽無形,那么就能做到集中我軍兵力,分散敵軍兵力。我們說,使敵軍疲于防備,而我軍則掌握作戰的主動權不需要多做防備,那么就能做到以眾擊寡。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心力象火,火之行遇草而愈旺,心之力遇難而愈強。
《孫子•虛實篇》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用兵規律就像流水,水的運動規律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用兵打仗的規律也要避實而擊虛。我們說,心戰的威力就像烈火,火的運動規律總是遇到草木就越燒越旺,心戰的運用規律也是越遇到艱難挑戰,就越要使軍隊的精神得到加強。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心戰之難者,以文為武,以顯為密。
《孫子•軍爭篇》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兩軍相抗爭奪主動權之所以艱難,就在于要把形式上的迂回變為實際上的直捷,化不利為有利。我們說,心戰對抗爭奪主動權之所以艱難,就在于要把文化當作武器,讓心戰起到兵戰一樣的作用,讓顯見的陽謀成為心戰斗爭的最大機密。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可以奪三軍之氣;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可以奪將軍之心。
《孫子•軍爭篇》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可以打擊敵軍的士氣,可以動搖敵將的決心。我們說,避開敵人的銳氣,在其懈怠氣竭時果斷進攻,就可以打擊敵軍的士氣;以我軍的嚴整對付敵軍的混亂,以我軍的沉著對付敵軍的浮躁,就可以動搖敵將的決心。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義有所不拘,利有所不爭,戰法有所不同。
《孫子•九變篇》說:“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將帥帶兵打仗,有的城池不必進攻,有的地方不必爭奪,君主的命令也不必完全接受。我們說,將帥謀劃心戰,有的道義不必拘泥,有的利益不必爭奪,作戰之法也應該不拘一格、有所不同。
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正萬國者以義,利萬國者以和,王萬國者以道。
《孫子•九變篇》說:“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所以要使諸侯臣服于我,就要攻擊他的要害;要使諸侯被我役使,就要制造事端使之深受困擾;要使諸侯聽從調動,就要用利益去引誘他。我們說,要想取得全球政治的話語權,就要使各國懂得并歸服真正的正義;要想做出有利于世界各國的貢獻,就要努力推動世界和平的真正實現;要想成為萬國之王,就要踐行中華之王道而不是踐行西方之霸道。
治軍須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為將須成之以剛,化之以柔。
《孫子•行軍篇》說:“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所以治軍要用政治、道義教育官兵,用軍法、紀律統一步調。我們說,作為將帥,要用剛正之氣振奮軍隊,要用體貼之心感化士兵。
良將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明君者賞無私愛,罰無私恨,唯國是重。
《孫子•地形篇》說:“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所以,作為一個好的將帥,進軍不是為了求取名聲,退兵不是為了躲避刑罰,一切軍事舉措都是為了保護本國的人民。我們說,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賞賜臣下不是因為有個人的偏愛,懲罰臣下不是因為有個人的怨恨,一切重大行為都是為了捍衛國家的利益。
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善戰者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孫子•地形篇》說:“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所以懂得帶兵打仗的人,行動不會迷惑,措施變化無窮。我們說,善于打仗的人,安靜的時候像一個處女一樣不動聲色,行動起來像一個逃脫的兔子一樣迅速出擊,使敵人來不及抗拒。
伐國以速,則其眾不得聚;
懾敵以威,則其交不得合。
《孫子•九地篇》說:“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那些稱霸天下的軍隊,攻伐大國,能使它來不及調集軍隊進行抵抗;威懾敵國,能使它無法與別國結交聯合。我們說,前者是因為進攻隱秘而迅速,后者是因為威懾到位而可怕。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利于國則動;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不利國則止。
《孫子•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國君千萬不可因一時惱怒而輕率興兵,將帥千萬不可因一時憤恨而輕率出戰。我們說,決定戰爭的最高標準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國家利益,從根本上和長遠上看,有利于國家就行動,不利于國家就終止。
能以反間為間,必成偉業;
能以上智為間,必成大功。
《孫子•用間篇》說:“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所以英明的君主、賢能的將帥,如果能用擁有極高才智的人做間諜,就一定能創造偉大的功績。我們說,如果能用敵方的間諜為間諜,就一定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