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晚清人物與史事》
作者:馬忠文
出版機構:北師大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3月
頁數:376
內容簡介
晚清一脈,上承秦漢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緒,下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可謂國史之關鍵轉折。作者從爬梳檔案、日記、函札、報刊入手,從關注張蔭桓而介入戊戌變法史事考訂,涉及康有為周圍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鐸、汪康年、“軍機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動,進而對李鴻章、張蔭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賄和康有為在政治謀劃中的行賄策略等最為隱秘的部分也進行了細致的剖析,兼及慈禧與光緒之死,袁世凱、于右任諸人辛亥前后的行跡。文字靈動,考證精密,無疑會顛覆許多過去的成見,為戊戌變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推薦語
“古為今用”說的是一個事實:人類之所以要談論過去,是因為它對我們今天有用處。這用處,跟老百姓常說的“這小子,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那個“用”沒什么區別。
歷史有這樣和那樣的用處,比較高大上是曲線治國。近的例子,比如剛讓公共知識分子空歡喜一場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就不說了,說說遠的吧。據司馬遷引董仲舒的話,孔子之所以作《春秋》是因為——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茫乐恍幸?,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既無一號文件讓他起草,又無山東網信辦派他主管,只好退而述往事,貶亂臣賊子,“垂空文以斷禮義”,搞曲線治國。從《春秋》到今年春天,歷史多是干這用的,以后也還會這么用。
治史除了能“曲線治國”,還能“平行線治國”。修昔底德對自己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有這樣的期許:如果學者們想得到關于過去的正確知識,借以預見未來(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未來雖然不一定就是過去的重演,但同過去總是很相似的),從而判明這部書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滿意足了。
“相似”而已,不虛不冒,說得比較平實。不過,人類社會橫著的和縱著的那些相似性,到了文史哲政經法學者都以“科學家”自居的近代,紛紛“專升本”成了“規律”。從相似中只能得出“可能還這樣”的估摸,從規律中推出的卻是“必然還這樣”的斷言,這就像一根直線只要給個角度、定個距離就能畫出它的平行線。掌握了社會歷史“規律”的人,仿佛通了大小周天以及玄關什么的,儼然回到“卜祝之間”。只是人類社會變數太多,哪來自由落體運動那樣的“鐵律”?
有一陣,他們用“拐點”、“陷阱”、“系數”、“模型”把領導人白乎得一愣一愣的。但規律失效,預言失算的情況絡繹不絕。誰讓他們為了及早變現,不遠遠地畫三五百年之后的平行線,凈弄些三五十年甚至三年五載就能出結果的“規律”呢?結果出來之日就是他們和領導人交換師徒位置之時——他們現在又在畫大秦“以吏為師”的平行線了。
治國治世之外,歷史還有一種用處,那就是滿足人類對自己身世的求知欲。電視上看過一些少小見棄、長大尋家的男女,他們尋尋覓覓到老爹老媽那兒,一不追討感情債,二不看看還能分點什么,好像就是為了摟著哭一會兒。歷史的這類用途雖不適合出席重大場合,例如社科重大課題發布會,但又家常又實惠,我估計此刻世上捧讀歷史書的一多半是出于好奇,就想知道知道過去究竟是怎么回事,順便明白一些人情物理,培養點智慧,于古今依稀仿佛、似是似非之處會心一笑,也就夠了。這種功用及需求屬于人類生活獨有的意義,一部分體制化為學術象牙塔,一部分情操化為“自己的園地”。忠文的《晚清人物和史事》,應該更在這條道上吧。
晚清那段歷史被很多人用作當代社會政治的比喻或鏡像:照片是“老佛爺”,底片是“老人家”;“賈寶玉”是清末立憲派,“甄寶玉”是黨內民主派。有時你真鬧不清他們主攻的是那會兒還是這會兒。例如我有回在書店里翻閱袁偉時先生的歷史著作,看不出跟“評法批儒”有哪兒不一樣。強烈的影射意圖為故去的歷史發功發氣,讓他紅光亮,讓你犯嘀咕:不會騰地坐起來,把你按下面吧?這樣的歷史,確有動員社會、撬動現實的長處。但短處也不言而喻:目的過于功利,技法過于牽強,作風過于粗魯,就像是日本鬼子在街上拉夫抓壯丁。
忠文治晚晴史,著眼過去,旨在求真,跟現實政治保持距離,不沾那光,也不受那累。我曾跟忠文在《中國社會科學》同事數年,平日聊天聊得最多的,是清末民初的掌故。他對歷史細節不是上心而是上癮,還主動借我一些日記書信又老怕弄丟了,那股熱衷勁兒酷似懷里揣罐鳴蟲的老北京玩主。是什么樣人兒入什么樣門兒,方能樂在其中、事半功倍。他后來調到近代史所負責那里的歷史檔案庫,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讓西門慶出任世界婦女大會的總干事。因為是“愛好驅動型”,一沒義務發動死鬼為政治改革沖鋒陷陣,二不急著謀職稱圈課題,忠文優游前朝、流連陳跡的時候,便顯出今天學界尤其是他這個年齡的學人身上已不多見的優雅,就像他從前在單位的舞會上引領老少娘們慢三而去,慢四而來。這本論集中,他對寇連材“烈宦”故事的層層剖析、娓娓道來,與顧頡剛先生當年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如出一轍,洋溢著史學的魅力。關于光緒的死因,他對聳動一時的新發現“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審慎,實為治史者應有的節奏或素質。集中各篇無論辨析人物的思想行止,還是考證事情的真偽始末,大都嚴謹而不失豐盈,周備而不失瀟灑,誠正而不失意趣。難怪這么一本不算太薄的書,被我枕上接著廁上,廁上接著醫院候診椅上,沒幾天就讀完了。
寫到這兒想到一幕往事。多年前有一天我把幾首歪詩抄給忠文,哪幾首忘了;他轉身離去,不一會兒又返回,為拙作補寫了詞牌,是什么忘了;他還詼諧了我幾句,怎么說的也忘了。窗外的樹影和室內的寧靜卻沒忘,當時的感慨也沒忘:在這個慌里慌張的時代,小馬算是在歷史文化那兒安頓了他那份人生和人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