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索颯:人的命運 書的命運--《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中文版序

索颯 · 2015-04-2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查韋斯贈書奧巴馬《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2009年4月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上,查韋斯贈給奧巴馬一本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用西班牙文寫的書《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拉丁美洲人總愛用“切開的血管”這種表達方式,他們的歌詞、詩句、報刊文章里不時會出現這個詞。直到讀完手中的這本書,我對它才有了更深切的體會。這本書就是《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此書初版于1971年,修訂于1980年,我手中的版本是1984年的第38版,它被譯成多種文字。作者是烏拉圭新聞記者出身的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用作者的話說,這是一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關于創作目的,作者說得很清楚:“寫這本書是為了和人們交談,是以一個非專業作家面對一個非專業讀者的方式,向人們揭示被官方歷史掩蓋和篡改的歷史即戰勝者講述的歷史。”

  或者用書中更加簡潔的話來說,這是一本關于掠奪的歷史的著作。

  其實,這是一本關于拉丁美洲的經典作品,但是它的經典意義又絕不限于拉丁美洲。僅從它的一些標題就能看出該書內容涉獵的重大。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如果說這本書和其他水平相當的同類書有什么區別的話,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敘述方式。作者把鮮為人知的豐富資料、說服力強的數字、敏銳的分析、深刻的見解編織成一個個平易近人的故事,將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現象,剝去層層偽裝,讓它們暴露出駭人聽聞的“文明”本質,而支撐這種能力的根基,是作者的立場、覺悟、熱情和因此才獲得的廣博知識。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大陸之一,也是人民最窮困的大陸之一。貧窮的原因不是由于那里的人懶惰,甚至主要也不是領導層的昏庸無能。制造“原罪”的魁首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祖宗——殖民主義制度。《血管》告訴我們,當年大西洋上開往歐洲大陸的船只裝載的每一種貨物,都為一個后來的拉美國家規定了命運,瘋狂的人力、物力資源掠奪造成了拉美大陸上“哪里越是富得不能再富,哪里就越是窮得不能再窮”的人類文明悖謬。

  玻利維亞高原上有一座海拔五千米的山峰,叫波托西,山腳下就是當年震驚了歐洲的同名銀城,其名聲之大,造成了一句古老的諺語,并見于著名的《堂吉訶德》:“其價值等于一個波托西。”由于發現了銀礦,至1650年波托西已擁有十六萬居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十七世紀初,全城已擁有三十六座裝飾繁華的教堂,眾多的賭場和十四所舞蹈學校。1608年,波托西為慶祝宗教節日上演了六天喜劇,舉行了六場化裝舞會,進行了八天斗牛。但是波托西現在的人口比四個世紀前少了三倍,是世界上這個著名窮國最貧窮的城市之一。人們與衰亡的礦山共命運,在廢石堆和舊巷道里尋找一點含錫的碎礦。白銀是沒有的,連一點閃亮的東西都沒有,西斑牙人撤走的時候用小掃帚把波托西五千個礦井掃得干干凈凈。波托西對面有一座被當地人稱做“瓦卡奇”的山,即“哭泣過的山”,從山上的泉眼里流出的清泉曾供礦工飲用。“瓦卡奇,是波托西被毀的證人,是它眼看著波托西怎樣一天天地萎縮,改變顏色。

  然而當年是美洲的白銀養活了整個歐洲。

  波托西“至今是美洲殖民制度留下的一道流血的傷口,一份控告書。世界必須以請求它的原諒重新開始”。

  還有“白色金子”的悲慘故事。自從哥倫布第二次航行把甘蔗根從西班牙帶到關洲大陸,三個世紀內,這片大陸就成了為歐洲市場提供蔗糖的種植園。巴西東北部含有豐富礦鹽和腐質層的沿海熱帶林區首先被看中,至十七世紀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生產國,與此同時,森林、植被和動物都在單一作物的祭壇上成為甘蔗的犧牲品。當此地的地力耗盡之后,荷蘭人把從巴西學來的技術用于巴巴多斯更肥沃的土地上,從非洲販進大批更健壯的黑人奴隸,取代了巴西東北部的甘蔗生產。從此以后,這塊昔日的寶地變成了巴西最貧困的地區,孩子們經常吃的是木薯粉和菜豆,由于這種食品缺少礦鹽,孩子們出于本能的需要吃起泥土來,大人們不得不給他們套上牲口用的口套,或是把他們放在柳條筐里吊得高高的。

  這就是延續了幾個世紀并存在至今的、歐洲人所說的“非洲惡習”之一。

  十六世紀的殖民主義者把印第安人不堪忍受非人待遇而集體自殺的悲慘狀況說成是“為了娛樂和逃避勞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歐洲有人繼續把這種污蔑當成學術解釋之一宣稱今天的古巴人繼承了這一遺傳基因。

  在危地馬拉的歷史上,歐洲中間商為了招募大量農業季節工,帶著樂隊和烈酒來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商山。把他們灌得酩酊大醉后,讓他們在賣身契似的合同上畫押;而今天,被冠以“嗜酒如命”之惡名的只是印第安人。

  《血管》就這樣讓我們看見了殖民主義與種族歧視的隱秘親緣。

  西班牙人走了,英國人來了,拉丁美洲的命運依然如故。歐洲借拉美殖民地得以大規模集中國際財富,卻妨礙了被掠奪者跳躍到積累工業資本的階段。當獨立后的拉丁美洲人試圖起步時,英國人又向他們舉起了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的雙面魔鏡,就像后來的美國人揮動的民主自由變色旗——有利的一面總是朝著自己。英國在自己的紡織工業未立足之際,對出口未加工羊毛的本國公民以斷其右手,再犯者處以絞刑;在教區牧師證明裹尸布系國貨之前,禁止將死人下葬。但是當拉丁美洲的門戶在十九世紀初剛一打開,英國人就迫不及待地向具有悠久游牧傳統的阿根廷大草原出口所有馬具,包括英國制造的阿根廷民族服裝“彭喬”(一種騎馬時穿的斗篷),向木材豐富的巴西出口即可入處的棺材,向他們的熱帶沿海地區出口毫無用處的冰鞋,向仍無紙幣的國家出口高級錢夾。被收買的獨裁政府“像拉皮條的介紹淫婦一樣將國家拱手托出”,關貿協定上“政治”(politica)被草率地譯成“警察”(policia)。在西方國家的“援建”下,拉美許多國家的鐵路網呈扇面通往面向歐洲的港口。港口的背后卻是一片毫無內部聯系的沙漠。

  英國人走了,美國人來了,拉丁美洲的命運依然如故。

  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之父”玻利瓦爾不無道理地把美國人稱作“美洲的英國人”;本世紀初,美國哲學家威康•詹姆斯也曾做出過鮮為人知的斷言:“美國已經把《獨立宣言》徹底吐了出來”五百年的歷史給藕斷絲連的西方文明打了一個大問號,如果作為資本主義本質的利己哲學沒有發生變化,那么所謂“進步”和“現代化”不過是思維方法和手段的進步和現代化。《血管》雖然初版于七十年代,但是沒有任何理由使找們相信世界發生了根本變化,《血管》的經典意義正存在于此。

  在《血管》里,美國掠奪拉丁美洲的例子不勝枚舉,殘酷手段令人發指。有一段文字使我過目不忘。六十年代,軟弱的巴西政府以缺乏資金為名,準許美國空軍在蘊藏著豐富戰略性礦產的亞馬孫平原上空拍照。美國空軍使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獲取了所有重要情報。此后不久,巴西二千萬公頃的土地被出租或強占。這片土地的分布很奇特,它“呈條帶狀,把亞馬孫地區同巴西其他地區隔離開來。根據巴西國會的調查和陸軍部的證詞,美國政府鼓勵這種做法的企圖是在巴西境內開辟一條新邊境,向這一地區定向殖民,秘密開發釷、鈾、黃金、金剛石等重要礦產。二十多個美國新教傳教團在稀有礦產越豐富的地帶定點傳教,教授英語,并在這片地球上最大的可居住而荒無人煙的地區大量發放避孕藥品。在中國經濟改型之際,當一些人急于“與世界文明接軌”時,讀一讀《血管》中“掠奪的現代結構”一節不無裨益,那里有他人的歷史教訓。我們可以讀到,在誕生于美國、總部設在美國、并為美國服務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拉美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票數不及美國所掌握票數的一半,因此不得不接受該組織亦即美國的“指導”,陷入不斷接受貸款、外債高筑的惡性循環。在由拉美國家提供大部分普通資金的泛美開發銀行里,他們的總票數不足通過重要決議所必需的三分之二多數而美國獨家擁有否決權,美國華府的內部報告承認,這一否決權使他們得以向包括大學改革在內的拉美事務施加壓力。我們還可以讀到,從1964年起每一任世界銀行的行長都是美國的著名商人;以此類推,還有國際開發署等等,無一例外。《血管》還以大量詳實和細致的分析揭示,所謂的“合資企業”如何控制拉美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命脈,像上個世紀的鐵路一樣有毒的現代科技如何不科學地在拉美國家制造失業大軍,擴大技術差距。汽車工業戰、速溶咖啡戰,一個個驚險小說般的例證解構了精密的現代掠奪方式。

  一切掠奪都是在“法律”、“合同”的名下進行的,連政變也是“合法”的;盡管法律條文可以草率到分不清“政治”和“警察”,合同可以有永不見諸于世的秘密條款,歡交的幕后操縱者可以在宰成之后承認那不過是他們導演的一場戲。惟獨革命不合法,惟獨將強盜的資產收歸人民不合法。

  五百年了,拉丁美洲豐腴的艇體已被壓榨得瘦骨嶙峋,一道道被新殖民主義者開鑿的傷口依然鮮血涓涓,裸露出條條血脈。當有些民族企圖掩蓋這些傷口,當另一些民族漠然無視別人的甚至自己的傷口時,拉丁美洲的知識分子站起來,撩起自己的衣服讓世人醒目。這與窮人向富人展示傷疤以換取施舍絕對不同,這是對正義的呼喚,對不義的揭露。

  《血管》帶有鮮明的第三世界知識分子標記。書中大量引用其他拉美作者的資料、分析和結論,甚至尚未發表的著作;透過其中,我們似乎感覺到一個具有同樣感受、同等覺悟并互相支持的知識分子群體。在首次披露的資料處,作者一一注明“為了寫這一段,我查閱了……”,或者直接敘述自己的親歷——我注意到他都是乘坐底層人的長途公共汽車去旅行、訪問的。作者還引用了不少歐洲、美國學者的原文著作。這種“我有證據”的話外音使人微微有一點傷感。歐美知識分子不需要這樣做,他們的國籍就是權威。如果他們為受害者說話,那是要人感激涕零的。他們的每一點新發現都屬于赫赫有名的“新歷史主義”,而受害者的切膚感受從來就令人懷疑。

  《血管》修訂本的結尾記載了有關書本身的幾則軼事:在一輛穿越波哥大街道的汽車上,一個姑娘正給身旁的女友讀這本書,后來她站起來給全體乘客朗誦;在智利軍人政變大屠殺的日子里,一位逃離圣地亞哥的婦女把隨身帶著的這本書裹在嬰兒的尿布里;一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學生一周內走遍了附近街區的所有書店逐段閱讀這本書,因為他沒有錢買下它。數國拉美政府當時禁了這本“腐蝕青年”的書。作者說:“事實證明《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不是一本沉默的書,我由此感到的喜悅中不含有任何虛榮。”

  這本書在中國的命運讓人遺憾。幾年前它的全文譯稿就達到了發排的水平:五位熟諳西班牙語和拉丁美洲情況的譯者,一位老前輩的校對,清晰的注釋,專家前言。似乎錯過了某個出版瞬間,忽然風改云變,行情已今非昔比。如今,譯稿被冷落地束之高閣,沒有一個譯者有信心、有情緒再向一家出版社問津,人人對氣壓都有準確的感受。明智的出版者頗有經驗地說:“這樣的書對中國的讀者來說,太嚴肅了點,大生疏了點,太老了點。”

  人的命運影響著書的命運,書的命運折射著人的命運。

  如果沒有明確的航標,發展的航船并不能將所有人帶到彼岸,遇難者將多于航行者;不斷更新的排版印刷技術、日益驚人的出版速度也不能使每本書都沽光,被淘汰的大多是些什么書,我并不敢深究這個問題。

  本文為《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的序言。

  汪暉:

  與大多數以西方經典和當代理論為主的譯叢不同“貓頭鷹學術譯叢”收錄的著作主要涉及有關邊緣區域的社會政治、災難歷史和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在過去二十年中,南亞、南美、非洲和其他邊緣地區,幾乎在主流的思想視野中消失了,若干討論集中在全球化問題、西方的挑戰和東方的回應間題、歐美的模式和中國的選擇問題,以及為數不多的有關東歐和東南亞的經驗等等方面。也有學者談論非洲國家、亞洲國家、南美國家的社會生活和發展狀況,但數量有限,也很少引起公眾和知識分子的注意。至少從知識的角度說,中國的改革開放主要是面向西方的開放,從而我們有關“全球”的知識其實只是關于全球某些中心地區的知識罷了。遠的不用說了,就是許多亞洲國家(日本、新加坡、韓國等相對發達國家除外)的情況,我們也所知不多。然而,正如這套譯叢所力圖展示的,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經驗,那里的成就、災難、痛苦和歡樂是現代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任何關心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的命運的人,不可能無視這一巨大而豐饒的存在。

  但這套叢書收錄的也不僅是關于當代世界的邊綠區域的歷史和社會的研究,它還包括了一些有關西方社會或稱發達社會的經驗的研究。這是因為邊緣化不僅發生在地理空間的意義上,也發生在任何一個社會內部。因此,這些社會的發展進程的另一面、現代化過程的另一面,也需要納人視野之中。當這些“另一面”成為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我們有關全球的知識的有機部分的時候,一個更為完整的世界圖景、一個更為開闊地看待我們所處的社會的世界視野,也就有可能呈現出來。

  早在上個世紀的初葉,當中國知識分子急切地從歐洲的經驗中尋找變革的資源的時候,魯迅和他的同伴們就曾經倡導過翻譯和介紹那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他們把這看作是更為完整的世界圖景的一個部分,一個對于中國社會變革、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極為重要的部分。在從事這類翻譯和介紹工作的過程中,這些先行者們形成了一種新的國際主義視野,反思地看待在世界范圍和中國范圍內發生的變化。這個被逐漸淡忘的傳統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全球化這個字眼吸引了眾多的討論和關注的時候,這樣一種新的國際主義的視野有助于我們對于更為廣泛的民主和自由的思考。這是我們編譯這套叢書的動力。

  作者

  索颯:60年代末于內蒙古草原插隊,70年代就讀、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與西班牙有關的工作,曾赴西班牙及拉美數國進修、考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1998)、《思想的旅游:西班牙散記》(2001)、《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2003),《彼岸潮涌:拉丁美洲隨筆》(2007),《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2009年8月),并發表各類文章、譯文數十萬字。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6.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7.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子午|是誰在鼓吹用連花清瘟防治流感?
  10. 中美共治?中美國?G2?要認清中美正在加速脫鉤與對抗的現實,勇敢地直面碰撞!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一区 | 熟女作爱一区二区视频 | 午夜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