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再同志對《經濟學原理》的評論
——資產階級是斯密的叛徒和人類的敵人的探討(12)
市場經濟在中國已經運行了三十多年,對市場經濟的理論上的了解,人們僅僅靠中國經濟學家門的文章。市場經濟的理論就是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對這個理論的了解恐怕只有吳敬璉厲以寧等市場經濟學家們少數人知道。理論是行動的指南!不了解市場經濟的理論,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人們或者像瞎子一樣到處亂碰,或者只能聽從經濟學家門的指揮棒行動!對個人來說還不算什么,但是對于全國人民來說,走對了,就是幸福!走錯了,就是災難!所以,有必要把馬歇爾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理論原原本本的介紹給大家!這本書寫的通俗易懂,我期望能在網上下載這本書,或者在書店買一本,認真的看一下,就知道我們實行的市場經濟是個什么樣子!
1964年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在中國出版的時候,石再同志寫了一篇前言評論,現簡單介紹如下:
馬歇爾(1842—1924)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著名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經濟學原理》是他的主要著作,這本書在1890年出版之后,曾被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看成是劃時代的著作。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一直占著支配地位。三十年代后,雖然這種支配地位讓位于凱恩斯主義,但是它對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現的時候,正是西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是國際工人運動迅速發展和資本主義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相繼創立的時期。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中就出現了新歷史學派和以威廉·斯丹列、杰文斯、里昂·瓦爾拉和奧地利學派等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學派。到了十九世紀末,馬歇爾便吸收各新舊庸俗經濟學派的學說,寫成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建立了一個以折衷主義為特點的庸俗經濟學體系。
在《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給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下了一個定義:“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按照馬歇爾的說法,財富就是可以私有和進行交換的東西,這種私有則是根據法律和為法律所承認的習慣而成立的。
他在本書開頭寫道:“現在,我們終于要認真地來研究:所謂‘下等階級’的存在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就是說,是否必然有許多人生來就注定要做苦工,為別人提供美好和文明生活的必需品;而他們自己卻因貧苦和勞苦一點不能分享到這種生活。”這段話說明了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完全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他把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任務看作只是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會提高工人的生活,避免勞動群眾因貧困而走向墮落。他效法奧地利學派,強調心理因素對經濟生活的作用,認為經濟學應該著重考察人的心理和動機。在討論經濟學的對象問題時,他寫道:“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過活、活動和思索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面最有力、最堅決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英國的庸俗經濟學歷來是立足在邊沁的功利主義的基礎上,他把邊沁功利主義中的“快樂”和“痛苦”換成了“滿足”和“犧牲”,認為這是人類動機的兩種形式。追求“滿足”促進了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避免“犧牲”則制約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馬歇爾又認為,人類的動機并不象過去經濟學家想象的那樣可以直接度量,只有貨幣才可以作為衡量滿足和犧牲的標準。
在《經濟學原理》中,馬歇爾特別強調所謂“連續原理”,什么是連續原理卻說不清楚。他應用數學來解釋自己的庸俗觀點,馬歇爾不僅把“邊際增量”的分析方法應用于價值論上,而且把它推廣到分析各種經濟問題。馬歇爾還把力學中的均衡概念引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在《經濟學原理》中,他通過“邊際增量”的分析,說明價值、工資和利息等怎樣由在兩種相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均衡來決定。所謂均衡,按照他的解釋,就是相反力量的均勢,
“均衡價格論”是馬歇爾經濟理論的核心和基礎。所謂均衡價格就是把價值看作是由供給和需求或買賣雙方所達到的均衡來決定的價格。馬歇爾用邊際效用規律來論證需求規律,馬歇爾間接地用買者所愿意支付的貨幣數量即價格來加以衡量,從而把需求變成為需求價格,把“邊際費用遞減規律”變成為“需求價格遞減規律”,并且得出了所謂需求的一般規律,即價格低則需求量多,價格高則需求量少。馬歇爾還提出“需求彈性”的概念,所謂需求彈性,不過是指需求與價格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大小而言。需求彈性的大小取決于價格下跌時需求量增加的多少、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多少。除了需求彈性之外,馬歇爾還有“消費者剩余”的說法。所謂消費者剩余,即購買者對某一商品所愿支付的價格和該商品的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當市場價格低于購買者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愿意支付的價格時,這個購買者就不僅在購買中得到了滿足,而且還得到了額外的福利。
事實上需求絕不是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欲望,而是取決于國民收入的多少及其在各個階級間的分配狀況。工人的需求完全取決于工資水平。馬克思寫道:“‘社會需要’或規定需要原則的東西,本質上,是由不同各階級相互的關系并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地位來規定的。”
馬歇爾以生產費用論作為分析供給的基礎。他把生產費用劃為兩個范疇:實質生產費和貨幣生產費。實質生產費中所包括的勞動,并不是指物質生產過程所消耗的勞動數量,而是指生產者對勞動的心理上的厭惡和反感。“貨幣生產費”以貨幣作為衡量尺度,并用貨幣生產費來說明供給價格。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即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效用論混合起來構成的。
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論。他繼承了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傳統說法,把生產要素分為勞動、資本、土地和組織(指資本家對企業的管理和監督而言),認為國民收入是這四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與此相適應,國民收入也分為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它們也就是各生產要素的價格。按照馬歇爾的解釋,所謂勞動需求價格是取決于“勞動邊際生產率”。 關于利息,馬歇爾承襲了庸俗經濟學的傳統觀點,把一部分利潤歸結為利息,把另一部分利潤歸結為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的報酬,從而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和它的剝削性質。他認為利息是資本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均衡的價格。資本的需求價格取決于資本的邊際生產率;資本的供給價格取決于“等待”,也就是資本家的“節欲”。馬歇爾極力宣揚資本家在生產中的作用,并且力圖把企業資本家的高額利潤說成是他們具有特異的天賦才能的結果。
“一般資本和一般勞動,在創造國民收益上是相互合作的,并按照它們各自的(邊際)效率從國民收益中抽取報酬。它們的相互依存是極其密切的;沒有勞動的資本,是僵死的資本。不借助于他自己或別人的資本,則勞動者勢必不能久存。哪里的勞動奮發有力,則哪里資本的報酬就高,資本的增殖也快。由于資本和知識,西方國家的普通工人,在許多方面都比以前的王公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住得也好。”馬歇爾的這些話是說得很漂亮,但是事實卻在打他的嘴巴。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就揭穿了馬歇爾經濟學說的辯護性質。
馬歇爾頌揚自由競爭原則,認為自由競爭會排除經濟危機,使社會各階層得到最大的滿足。不過,他已承認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日益重要。隨著英國完成了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和英國工業的日益沒落以及經濟危機的加深,馬歇爾改變了自己關于自由競爭的觀點。他在晚期的著作《工業與商業》(1919年)、《貨幣與銀行》(1923年)中,就為美國和德國超過英國而發出憂慮的論調,嘆惜英國沒有象美國和德國那樣強大的壟斷組織,主張英國建立壟斷聯合,以便克服英國工業技術的落后性和增強英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勞動者2014年6月2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