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閣的重農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是斯密的叛徒和人類的敵人的探討(5)
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分為兩種體系,一種是重商主義,重商主義體系的發展就是庸俗政治經濟學,也就是今天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所遵守的用錢賺錢的政治經濟學。對這種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斯密在《國富論》中采取的是批判的態度。另一種就是重農主義。《國富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甚至一些結論都和重農主義有相似之處,所以,我認為《國富論》贊成的是糾正了重農主義的工匠、制造業工人不是生產階級的缺點以后的重農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而不是資產階級誣陷的市場經濟的重商主義政治經濟學。
斯密認為,重農主義是“一種未曾、也許永遠不會危害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學說。”這種學說“把土地看做各國收入及財富的唯一來源的學說,從來未被任何國家所采用;現在它只在法國少數博學多能的學者的理論中存在著。”“這一學說雖有許多缺點,但在政治經濟學這個題目下發表的許多學說中,要以這個學說最接近于真理。”其理由是“這一學說認為,國民財富非由不可消費的貨幣財富構成,而由社會勞動每年所再生產的可消費的貨物構成,并認為,完全自由是使這種每年再生產能以最大程度增進的唯一有效方策,這種說法無論從哪一點說,都是公正而又毫無偏見的。”
馬克思告訴我們,“在杜閣手上,我們看見了重農主義學說的最高發展。”所以,我就把杜閣的《關于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作為認識重農主義的最好的教材。首先,這里有四點時刻必須記住:第一,財富或者國民財富是由可消費的貨物組成,而不是由不可消費的貨幣財富構成。第二,金銀貨幣是同一切商品一樣的商品,它的價格是幾年甚至幾個世紀很少變化甚至不變化的。第三,在財富或者國民財富的形成過程中,在國民財富的分配即交換的過程中,價格不變的金銀貨幣和一切必需品、便利品一樣都是財富的物質組成部分。第四,社會生產處于個體化的生產階段。
第一部分,財富的形成
一,在生產資料平均分配給每個人的時候,是不可能有商業的。
杜閣在開篇第一節說:“在平均分配土地、使每個人只擁有維持他自己生活所必須的土地這個假設下,是不可能有商業的。”土地是這樣,一切工業生產資料也是這樣。因為,“既然每一個人僅僅擁有為生產他的生活資料所必須的土地,他必然會把他的全部收獲都消費掉,而不會有任何可以用以交換別人的勞動的東西。”但是在個體化生產階段,這是不可能的假設。因為人的吃喝穿住是多方面的,“任何一塊土地都不可能生產出所有的東西來。”
二,土壤的差別和需要的多樣性導致了土地產品和其他產品的交換。土地產品必須經過較長的和艱苦的制作過程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土地產品是土壤耕作者即農人勞動的結果。這就是農業生產。對土地產品的制作加工是工匠即工人勞動的結果。生產原料的農人比從事原料加工的工匠更為重要。農人是勞動流通的第一個發動者,也是使土地生產出一切工匠的工資的人。因為“農人的勞動使土地能夠生產他本人需要以外的東西,這些東西乃是社會中一切其他成員用他們的勞動交換得來的工資的唯一基金。當后者利用從這種交換中得來的代價再來購買農人的產品時,他們只不過是把他們從農人那里得來的東西如數交回給農人而已。”因此,社會就劃分為農人階級和工匠階級。
三,在最初的社會里,土地所有者和農人是同一個人,那時,人少地多,想種多少就種多少。當土地上住滿了人,一切土地都有了主人。那些沒有土地的人就作為工匠來生活。這樣就出現了土地“產權分配不平等”的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一個工作強、辛勤的人比相反的人占有的土地多,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多擴大了他的產業,是第一個不平等。同一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產量也就不同,是第二個不平等的原因。土地的繼承不斷地分割,又重新歸并,是不平等的第三個原因。有人聰明、活躍、節儉,另一些人則懶惰、死板和浪費,是不平等的第四個原因。正是這些不平等造成了土地所有權和耕種者分離開來。
四,一個富足的人不把全部時間用在勞動上,而情愿把他的剩余的一部分給予那些愿意為他勞動的農人。這就產生了地主和農人,這樣土地產品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包括農人的生活資料和利潤。剩下的就是地主的墊支和收入。這樣社會就劃分為,土地所有者即地主階級、農人階級和工匠階級。兩個勞動階級的相似點是它們的成員都沒有收入,都靠工資生活,這種工資是從土地產品中付給他們的。兩個勞動階級的共同點是,它們所得到的僅僅是它們的勞動或墊支的代價。農人和工匠所得到的東西不可能超出他們的勞動報酬。兩個勞動階級的區別是農人的勞動除了生產他自己的工資以外,還生產出用來償付整個工匠和其他工資人員的收入。“而工匠所得的則只是他們的工資,這就是說,他們所得到的只是用他們的勞動交換來的那部分土地產品,他們并不生產任何收入。”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工匠是不生產階級。斯密對此謬論進行了批判!
五,土地所有者是怎樣從他的土地里提取收入的?第一,由領取固定工資和雇工來耕種。第二,由奴隸來耕種。第三,在繳納地租的條件下出讓土地。第四,把農產品的一半分給土地耕種者由耕種者墊支耕種費用。第五,把土地出租給農業經營者,由經營者墊支費用,在議定的年限內交付地租。
第二部分,財富的分配(或者交換)
六,商業是財富分配的方式。“人們相互的需要導致了人們的互通有無。人們用一種產品交換另一種產品或者用產品交換勞動。在這些交換中,交換的雙方必須就交換的每種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達成協議。”這種過程就是商業。不同商品的交換的數量就是“現行的價值”或者交換的價格,它是“介于各種不同的供給和各種不同的需求之間的中間價格將成為所有買主和賣主在進行交換時所遵循的現行價格。”
“商業使每種商品都有一種對其他各種商品來說的現行價格;因此,每種商品都是一定數量的各種其他商品的等值物,可以把它當做代表各種其他商品的一種擔保品。”“每種商品都可以用來作為衡量所有其他商品的價值的尺度或共同的標準。”“商品的這兩種屬性——一切價值的共同衡量標準和價值相同的一切商品的代表性擔保品——把所有構成所謂貨幣的本質和效用的東西都包括在內了。”因此,一切商品在某些方面說都是貨幣,反過來說,一切貨幣基本上也都是商品。
七,在商業中金銀的用途是充當貨幣。金銀是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也是商品。“這種金屬的價值就只能隨著重量的變化而變化了。這樣一來,當我們利用在交換中付出的金屬的重量來表達每種商品價值的時候,我們對于一切的價值就有了一種最清楚、最方便和最準確的表達方式。因此,人們在實踐中就不可能不優先采用金屬,而不采用其他商品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就成為它們所能衡量的一切價值的普遍性擔保品一點來說,金屬也不比其他商品更不適宜。”“因此,在一切商品中,黃金和白銀這兩種金屬,是質量便于鑒別、數量最易于分割、能永久保存而不變質、能以最低廉的運費把它們運輸到一切地方去的東西。凡擁有某種剩余商品而又暫時不需要別的商品的人,就會急于把剩余商品換成貨幣;擁有貨幣比擁有其他任何東西更能有把握地在他需要的時候取得他所希望得到的商品。”“每個人都熱衷于設法把他的各種剩余產品換成黃金和白銀,而不把它們換成任何其他產品,這種現象不能不大大地提高這兩種金屬在商業中的價值。這樣一來,它們就更適宜于被用來作為擔保品和共同的衡量標準了。”使用貨幣的實踐一方面把商業交易中的兩種人分為賣者和買者。賣主是用商品換取貨幣的人,買主是用貨幣換取商品的人。另一方面,使用貨幣的實踐大大促進了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各種不同勞動的分工。大大加速了社會的進步。
八,資本是積累起來的財富。
人們在田產中獲得了多于足夠滿足他們全部需要的年收入,這樣“他們或者因為關心著他們的未來,或者只是由于審慎,從每年的收獲中提出一部分作為儲備,借以應付可能發生的意外事故,或者用來增加他們生活方面的舒適。如果他們所獲得的產品不容易保存,他們就必須設法在交換中為他們自己取得比較耐久的、其價值不致因時間關系受到損失的商品,或者可以被用來掙取利潤的商品,這種利潤將以更多的收入來補償價值方面所受到的損失。”在人們沒有認識金銀貨幣以前,把沒有消費掉的年產品積累起來而保有的東西叫做可動的財富。家具、房屋、餐具、庫存商品、各種行業的工具和牲畜就是這類財富。人們發現金銀貨幣以后,想要積累財富的人便會盡先去尋求貨幣。“這種積累起來的價值就是所謂的資本。”資本的第一個用法就是“買進一份田產。”“既然提供一定收入的一份田產只不過是價值等于這種收入的一定倍數的一個總值的等值物,我們就可以說,價值的任何一個總數都是一塊生產著等于這一總數的若干分之一的收入的土地的等值物;至于這一價值的總數,或一筆資本,是由一堆金屬所構成。或是由其他任何物品所構成,都完全無關緊要;因為貨幣代表著每一種價值。正如每一種價值都代表貨幣一樣。所以。一筆資本的所有者首先可以利用資本來買進土地。”無論農業勞動還是工業勞動都需要墊支。所以,資本的另一種運用的方法就是用于制造業和工業方面的墊支。資本的第三個用途就是投入農業企業。第四種用途就是投入商業。第五種用途就是把資本借貸出去獲得利息。
九,商人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居間人。企業家所最關心的事莫過于最迅速地出賣他們的農作物或制造品,以收回他們的資金;在另一方面,消費者所關心的則是在他們需要某種物品的時候,并且在需要它的地方。買到哪種物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的這種關懷——前者關懷不必浪費寶貴的時間來等待買主就可以得到賣出產品的機會,后者關懷不必浪費寶貴的時間來尋找賣主就可以得到買進物品的機會——一定使第三者出來作為他們之間的居間人。這就是商人這個職業的目的所在,他們從生產者手里買進商品,以便把它儲存,或者設立大零售店,使消費者可以從那里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樣,企業家由于有了出賣產品和收回資金的把握,就可以毫無顧慮地、繼續不斷地致力于進一步生產,而消費者也就可以在他的左近隨時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
十,商人在市場中的作用。
各種不同等級的商人他們全體有這樣一個共同點:他們是為了賣出而買進,他們的業務全靠種種墊支來進行,這些墊支必須帶著利潤收回來,以便再度投入企業中去。從在市場上陳列菜蔬的菜販起,直到在遙遠的地方從事買賣的船主為止,商人的職業,或一般所謂商業,分成無數的部門和仿佛是無限的等級。這一個商人專門買進一種或幾種商品,在自己的鋪子里出售給來買的顧客。另一個商人則把某些商品帶到需要它門的地方去銷售,以便通過交換把那里生產的并為他本地所需要的商品帶回來。這一個商人在自己的鄰近地方親自進行買賣;另一個商人則依靠他雇傭的聯絡員和運輸人員進行買賣,他派遣他們從這一省到另一省,從這一王國到另一王國,從歐洲到亞洲,從亞洲到歐洲。這一商人把商品零售給幾個個別的消費者;另一個商人則只把商品批發給其他的商人,而由后者再零售給消費者。
十一,貨幣流通的意義
土地的耕種、各種制造工業以及一切商業部門都是依靠著大量的資本或大量可動的積累起來的財富;這種資本或可動財富先由這些不同勞動部門中任何一部門的企業家墊支出來后,每年必須加上一筆穩定的利潤由他們收回;這就是說,這筆資本要作為繼續經營同一企業的再度投資和新的墊支,而利潤則為企業家提供或多或少的舒適的生活資料。正是這種資本的墊支的不斷收回,構成人們必須稱之為貨幣流通的東西。這種有益而效果好的流通,為社會的一切勞動提供生機;它維持政治機構的活力和元氣;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把它和動物軀體內的血液循環相比擬。因為如果由于社會各個不同的階級在支出程序上發生了紊亂,不管它是什么紊亂,以致企業家無法收回他們的墊支和他們有權利希望從墊支上獲得的利潤,那么,很顯然,他們將不得不縮小他們的企業;這樣一來,勞動的數量、土地產品的消費量、生產量、以及收入總額,都將按同等幅度縮減。貧窮將代替富庶,而一般工人由于不能找到職業將淪于極端貧困的境地。
十二,生產的平衡
各種不同的運用資本的方法,產生著極不相同的結果。但是,這種不相等性并不妨礙它們彼此之間發生相互影響,也不妨礙在它們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假如突然之間有很多土地所有者都想出賣土地,顯然土地的價格就會下跌,用數量小的資本就可以獲得較大的收入;如果貨幣的利息沒有上漲,這是不會發生的,因為貨幣所有者將寧可買進土地,而不愿把資金貸放出去,以取得不多于他能買到的土地的收入的利息。所以,如果借款人想要借得貨幣,那么,他們就不得不為這筆貸款償付一筆較高的租金。假使貨幣利息上漲,人們就將寧愿把貨幣貸放出去,而不愿意既操心又冒險地把它用在農業、工業和商業企業里;只有那些能夠支付投資人的勞動工資以外還產生出一筆比貸款利息大得多的利潤的企業才會有人從事經營。總而言之,只要貨幣的某種運用方法所產生的利潤增加了或減少了,資本就會從利潤減少的哪一方面被抽調出來轉到利潤增加的這一方面。而這必然會在每種運用方法中改變資本和年產品二者之間的關系。一般地說,投入地產的貨幣所帶來的收入要少于投于貸款的貨幣所帶來的收入。投入貸款的貨幣所帶來的收入又要少于投入哪些需要勞動的企業的貨幣所帶來的收入。但是,無論把貨幣運用在哪一方面,它所產生的成果不能增加或減少,除非所有其他運用方法所得的成果都相應地增加或減少。
勞動者2014年6月16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