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論我去哪里、見哪些人都會聽到同樣的問題:你怎么看待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其于去年出版的著作《資本在二十一世紀》在歐美熱銷至今,一時洛陽紙貴,形成"皮凱蒂現象")?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層意思:你怎么看待皮凱蒂的著作,你對皮凱蒂現象有何見解?
回答第一個問題相對容易。我僥幸成為英文版《資本在二十一世紀》一書最早的讀者。出版皮凱蒂著作的哈佛大學出版社在這部書出版前曾給我寄過校樣,希望我能寫一份封底簡介。我很高興能有此幸運,因為這本書的廣度、深度和遠大目標都讓我嘖嘖稱奇。
我對皮凱蒂、伊曼紐爾·賽斯( Emmanuel Saez,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安東尼·阿特金森(Anthony Atkinson,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還有其他人在收入分配領域所進行的實證研究當然非常熟悉。這項研究已經在超級富豪收入增長問題上做出了令人吃驚的新發現。研究表明許多發達經濟體的不平等狀況已遠非20世紀初可比。這部著作本身就稱得上是才華橫溢。
但這部書又遠遠超出了實證研究的范疇,娓娓講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關于財富發展耐人尋味的警世故事。皮凱蒂告誡我們不要被20世紀下半葉發達經濟體長達數十年外表光鮮的繁榮穩定的共同經歷所蒙蔽。在他的講述中,其實不平等的破壞性力量可能在資本主義中占據主導地位。
讓《資本在二十一世紀》值得一讀的或許不僅是其觀點本身,還有親眼見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試圖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問題。皮凱蒂重點詮釋了收入分配的政治含義;他在資本主義一般規律和偶然因素兩者間微妙的搖擺不定;他所提出的大膽(在不少人看來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彌補資本主義固有缺陷的挽救措施令人耳目一新,因為在此之前很少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樣的嘗試。
因此雖然我很想說自己預見到了這部書出版后巨大的學術成功和民意成功,事實情況卻并非如此。準確地說,這本書引起的反響令我驚訝不已。
一方面,這本書閱讀起來難度很大。整部著作差不多有700頁長(包括注釋部分在內),并且雖然皮凱蒂沒有耗費大量時間探討形式理論,但方程式和希臘字母卻仍在整部著作中隨處可見。書評家稱贊皮凱蒂的引述頗具巴爾扎克和簡·奧斯汀的神韻;但實際情況卻是除少得可憐的文學比喻外,讀者看到最多的還是經濟學家干巴巴的論述和統計數據。
經濟學界也并不一致看好這部著作。整部書都圍繞幾個會計恒等式展開,試圖量化儲蓄、經濟增長、資本回報與社會財富分配之間的關系。皮凱蒂非常善于通過追蹤歷史變化狀況并在實際數據和抽象關系之間建立聯系。盡管如此,這仍然是眾所周知的經濟關系。
皮凱蒂在上述會計構架的基礎上稍作延伸得出了悲觀的結論。如果合理假設成立--即富人能夠進行足夠的儲蓄--那么只要平均資本回報率r高于總體經濟增長率g,繼承財富與收入(或工資)之比將呈現不斷擴大趨勢。皮凱蒂認為除動蕩不安的20世紀上半葉外,這種狀況一直是歷史常態。如果他對未來的預測成立,我們將面對不平等狀況前所未有的糟糕處境。
但在經濟學領域進行推斷是非常危險的,并且支撐皮凱蒂觀點的數據也很難確定是否真實。誠如很多人所言,如果經濟領域資本相對勞動力和其他資源呈現過剩狀況且創新速度開始減緩,那么資本回報率r將很有可能會開始降低。或者誠如其他人所言,全球經濟可能在新興和發展中世界的推動下呈現加速回升態勢。我們要認真對待皮凱蒂的觀點,但這種觀點還談不上是鐵律。
或許這本書的成功來源于時代精神。即使全球金融危機剛結束時能夠整理出同樣的觀點和論據,我們也很難相信同樣的觀點在5到10年前會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平等狀況愈演愈烈引發的擔憂一直在美國積聚。雖然經濟有所復蘇,但中產階級收入繼續呈現停滯或下降態勢。現在將不平等歸結為美國的核心問題似乎頗有道理。這或許能夠解釋皮凱蒂的著作為什么在美國比他的祖國法國受到更多的重視。
《資本在二十一世紀》重新點燃了經濟學家對財富及其分配態勢的興趣。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等古典經濟學家都曾關注同樣的話題。這本書已經把至關重要的實證細節及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分析框架帶到公眾討論中。無論何種原因,它已經對經濟學界和公共話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