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做了鬼,才能算人
——讀《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有感
不和諧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中國有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歷史,在全球化的叫囂聲中,在娛樂至死的癲狂中,沒有幾個人注意那段歷史,更談不上去反思了。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看到《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這樣的書,心理上算是有那么一點兒安慰。
該書緣起于向美國花旗銀行追討2.5億美元存款一事,讀后真是讓人不勝唏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貴州軍閥周西成先后將3億美元的財富存入美國花旗銀行在新加坡的金城道分行,1941年日軍占領新加坡前夕,周西成與其機要秘書金娣先取出0.5億美元,余下的由金娣轉存美國花旗銀行紐約總行。后世事變遷,到了九十年代,隱姓埋名的金娣委托他人試圖討回存款。在長達數年的追討過程中,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多方努力,卻因為美國花旗銀行的種種手段,最終未能討回這筆巨債。在這一過程中,還出現了國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國內某些媒體、政府某些工作人員竟然為花旗銀行主持“公道”,使人真有時光倒流之感,仿佛回到了解放前。
正是因為討債未成,才促使這本書的出版。這也驗證了那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古話,該書所揭示的內容作為警醒國人的反面教材是非常合適的。書中內容分為三章,第一章非常簡要地介紹了花旗銀行歷史及在中國的情況;第二章和第三章內容較為詳細,是重點,第二章介紹的是解放前花旗銀行對中國長達47年的歷史掠奪,第三章介紹花旗銀行接收中國人存款賴賬不還一案。這后兩章內容非常值得國人一讀,通過這兩章,人們能了解到殖民者當年和西方人今天所作所為的很多細節,事實上他們一直未變,只是我們許多中國人以為變了或者潛意識中以為他們變了。在舊中國,花旗銀行利用中國兵荒馬亂富人擔心財富安全保障的問題,廣泛吸收存款,并按照存款人意圖特制存款憑據,并在其中設計陷阱,最終騙取了中國人大量的財富。現摘錄書中一段內容來說明問題,這段內容是該書轉述當時的買辦董明藏的《漢口花旗銀行的掠奪》:
……當時的存戶,多半也是諱莫如深,只用堂記戶名,而不寫真實姓名。所用的印鑒,更是古怪百出,應有盡有。兌款主要校對印鑒,倘若洋人認為印鑒不符,只能就原話轉告,將存單擲還,本人也只能是嘆氣而去……存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生怕招風’的守財奴,但也有一部分是得來的不義之財,或即是來歷不明的人,因此在存入款項之后迄無蹤影者有之,由于遺失印鑒或顧單而不敢出面者亦有之……(見該書31頁)
花旗銀行在中國不僅是騙取存款,還從事其它與銀行不相關的“業務”:走私文物、倒賣軍火、搜集情報,這些都不算啥,最出格的我認為是它竟然能在中國發行貨幣,這可是中國的金融主權啊!由此可見民國政府的無能和軟弱。在第三章討還存款一事中,花旗銀行新加坡分行的負責人竟然要求把存款文件全部交出來并聲明接收時不出具任何書面材料,這明擺著用花旗銀行的名頭來撞騙。在中國,一些有正義感有良心的記者們為金娣討還存款一事寫的稿子都得到了“良好”的待遇:
……記者們寫出稿子后總是被總編們‘槍斃‘,把它說成是‘負面消息’,不利于開‘十六大’等。個別有權的部門和領導也是這么認為,不支持追討工作,使他們的追討難于上青天。(見該書113頁)
更離奇的是幫忙討還存款的邵連華為此被上海公安局抓走,無故關押117天,這件事我就不解讀了,下面摘錄書中有關這件事情的一段內容供讀者參考:
……邵連華曾質問辦案人員張某(女):“誰舉報的我,我詐騙誰啦”。張某支吾搪塞,未能說出是花旗銀行舉報的,但張某卻說出兩句驚人之語:“我關你一百天,看你詐騙沒詐騙!”結果她果真關邵連華117天。第二句驚人之語是,當邵要說服張,說:“花旗銀行的存款是真實的,我這也是愛國行為”時,張某說:“愛國不是你的事。”并口口聲聲指責邵:“為什么登報損害花旗銀行的名譽?”一語道破,她就是為花旗銀行的賴賬效力……(見該書174頁)
中國人沒有殖民他人的傳統,這使得中國人對國家間的政治、經濟理解非常膚淺。該書作者認為,金娣討還存款,是民事問題,不會損害兩國關系,這在我看來是非常荒唐的。我甚至據此相信作者不怎么了解西方殖民全世界的歷史,對其中很多細節更不清楚(只了解中國被殖民的歷史是遠遠不夠的)。對有著殖民他人傳統的西方統治集團而言,政治關系、經濟關系,都是為了利益,輕易償還歷史債務,那一定是瘋了。在金娣討還存款一事中,花旗銀行作為西方統治集團中的成員,使用拖延、威脅、撞騙、動用在中國的影響……等等手段,是非常正常的,不這么做才不符合其殖民傳統。在舊中國,花旗銀行做為商業機構,利用在各地的分支機構搜集情報,這也是中國富人們做不出來的,當年晉商的生意都做到俄羅斯了,何曾注意俄國當年的時局?今天人們能從當年晉商遺留下來的文字中找到多少有價值的材料呢?
有時想想,歷史真會開“玩笑”。今天的中國,宣稱突飛猛進地發展了三十多年,然而不少富人、知識精英都以移民西方為榮,并大量向國外轉移財富,絲毫不去想想,中國永遠是根基,根基不在了,枝葉還存在嗎?
“印第安人做了鬼,才能算人”,這是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一句臺詞,如今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還記得,尤其是那些人……
2014年4月1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