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機構掌握著大多數社會財富
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對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少數人占有生產資料,多數人缺乏生產資料或者就是無產階級——完全沒有生產資料。為了生存,這多數人就必須依賴那少數人,因而在生產中就必然受到他們的剝削。
當金融成為一個獨立于生產活動之外的領域出現時,生產就被金融控制。這是因為金融機構掌握著集中起來的社會財富。而大工業時代,企業要發展,必須向金融機構借貸。于是,企業事實上就被金融機構控制了。
金融機構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所以,哪個領域最賺錢,它就會向哪個領域投資。隨著實體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導致利潤降低,所以,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欲望越來越低。
今天,期貨、股市等金融市場是金融投資的主要場所。金融市場被稱作“虛擬經濟”。說虛擬的原因,是在這種市場上,金錢與實體經濟沒有關系,錢就是在“空轉”。比如股票,就是從這個人手里轉到那個人手里,金錢也隨之從這個人手里轉到那個人手里,沒有生產任何東西。金融機構由于掌握大量金錢,它們是可操縱股票價格的漲跌的。在這種漲跌中,它們無需生產任何東西就把其他人投入的錢“轉”到了自己手里。股票價格的高低由誰決定?是不是哪個企業的股票就由哪個企業的經營情況決定?不是的。這一點從某些股票價格的大起大落就可以看出來。股票的漲跌事實上是由購買這些股票的“資金量”決定的。比如,現在有一支股票,共有十萬股,每股十塊錢,總價值就是一百萬。不管什么原因,有人花一百五十萬從股票持有人手中把這支股票全部買走了,這時,這支股票每股就成了十五塊?;蛘吖善背钟腥擞捎谀撤N原因,他把價值一百萬的股票按八十萬賣掉了,那么,這支股票每股就成了八塊錢。所以股票的漲跌是由購買這些股票的資金量決定的。股市上某支股票為什么漲了?股票的總股數沒有變,是因為有人花十二塊錢從這支股票的持有人手中買了原本是十塊錢一股的股票??傎Y金量增加了,所以價格就漲了。股票為什么跌了?因為股票持有人把原本十塊錢的股票用八塊錢賣了。股票的總股數沒有變,而總資金量減少了,每股的價格就低了。
那么為什么有人愿意出高價買某支股票呢?是因為他認為這支股票價格會繼續漲。他這樣想的原因或者是他覺得這個企業的形勢會越來越好,或者他得到了其他信息。
金融市場上有個“追漲殺跌”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支股票不斷上升的時候,很多股民會認為它會繼續升。所以,投入這支股票的資金會不斷增加,股票因此也就漲了。
金融機構有的是錢,所以,它們可以往股市中投入大量資金,使股價上漲,在一定時候,它們再把股票拋出。這樣,不用費多大勁,很多股民的錢就轉到了它們的腰包。股市大跌就是因為它們在大量拋出。你花三十塊錢買的股票變成了二十塊,那十塊就是被它們拿走了。
有了金融市場之后,金融機構完全不必進行生產,就能把大量的社會財富攫為己有。
金融機構的錢是哪里來的?是老百姓的存款。它拿著老百姓的錢再盤剝老百姓。
在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以詐騙的方式把股民的錢弄到自己手里。今天,樓市也是金融機構的主要投資場所之一。樓市的漲跌和股市是一個道理。很多樓不是為了住的,買就是為了賣。樓成了投資者的股票。大家認為樓價會漲,于是就不斷地買。投入的資金越多,樓價就越漲。什么時候,投入的資金低于撤出的資金,樓價就會降。簡單說,大家都去買,它就漲,大家都去賣,它就降。
樓市大漲,金融機構賺足了錢,需要住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二、“人民金融”能否建立起來
社會財富集中到金融機構手中,原本這些財富應該用來發展生產。貨幣不會吃不會喝,原本應該是來促進生產的工具。但金融掌握于少數人之手,就成了他們謀私利的工具。他們不愿把錢投入生產——因為利潤低,而把錢投入虛擬經濟,把老百姓手中的錢再拿走。這種金融機構不成了社會的毒瘤嗎?
金融要想真地為人民服務,這金融機構必須掌握于人民手中。
《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這本書有兩個基本觀點是:一,金融機構必須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二,金融機構必須掌握在人民手中。
但是,關于第二點怎樣才能做到呢?
作者韓毓海給出的答案也是馬克思給出的答案: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其實,關于這樣的“人民金融”,我們是有歷史可以借鑒的。那就是新中國的毛主席時代。當時的金融是完全為生產服務。所以,新中國才以極為有限的資金初步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為中國的長遠發展打下了一個基礎。當時的金融機構的領導者是和人民站在一起的。
全世界的無產者能聯合起來嗎?還有就是他們聯合起來之后怎么做呢?
依據馬克思的觀點,那就是首先要奪取政權。新中國的共產黨人和人民一起奪取了政權。但是,由于人民的知識水平不夠等原因,人民又逐漸遠離了政權。金融事實上不再是“人民金融”了。當中國的金融也成為少數人的金融之后,這個金融和西方金融一樣就不再為生產服務了,并且是遠離了人民。
這一點也正是毛主席晚年的擔憂。“我死之后,你們怎么辦?只有天知道。”
無產階級能否聯合起來這是個大問題。在這一點上,馬克思是悲觀的,恐怕毛主席也是悲觀的。但他們都是以魯迅的這句話來對待這一點:“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注:韓毓海的這本書內容豐富,可以讓人對這個世界的真相有所認識。強烈推薦。本人學識淺薄,文中某些觀點或者是對這本書的誤讀,所有錯誤本人自負。
2014年4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