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互聯網誕生以來,一系列對于它的烏托邦的想象一直不絕于耳。人們認為,或者說希望,互聯網能夠超越一切現存的邊界限制,超越國家界限,成為一個人類追求自由的美麗新世界。這種觀點從巴羅的《網絡空間獨立宣言》,再到《世界是平的》這本暢銷書,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念念不忘的理想。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這種觀點已經受到了不斷地挑戰,人們不斷開始以冷靜和務實的眼光重新來審視互聯網治理的基本問題。新近出版的《誰控制互聯網?——無界世界的幻想》(Who Controls the Internet: Illusions of a Borderless World)正是這種新的觀點中的杰作。作者Jack Goldsmith和Tim Wu分別是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教授,也是網絡法領域的專家。兩位作者運用了一些最新的例子,比如雅虎與法國政府之間的斗爭、非法文件共享等,證明了網絡空間本質上受制于物理空間中的政府和國家這一論點,消解了那些認為網絡將超越國界和控制的烏托邦狂想。
作者的核心論題是,被認為是新新事物的互聯網不是一個沒有界限的世界,而是“一個有界限的網絡,在其中國界性的法律、政府權力以及國際關系同技術發明一樣重要” 。作者舉出了雅虎公司在法國被起訴的事情。有人在雅虎網站上拍賣納粹紀念冊,而按照法國的法律,納粹物品是禁止交易的。雅虎公司起初抗辯說法國的法律無法管制一個身在美國加州的公司,并稱雅虎公司無法將自己的網站在各個國家都在法律上實現本地化。作者展示了早期的那種互聯網烏托邦主義是如何讓雅虎在此事上做出盲從輕信的反應的。但在訴訟過程中,一些新的技術被發明出來(該技術可以測定網上交易者的地理位置),法國法官又抬出雅虎的資產在法國境內的理由,最終迫使雅虎不得不就范,撤下納粹紀念冊。作者以此展示,因特網是如何開始考慮地理因素,考慮國家邊界,并開始尊重傳統民族國家體系下的法律體系的。
實際上,雖然這是一部有關互聯網治理的著作,但作者對于問題的切入卻不是直接的政治探討,而是通過諸如上述案例中反映的電子商務的視角。作者又通過大量的案例來反駁了早期的烏托邦主義理論。早期理論認為,在網上交易過程中,國家唯一能管制的就是消費者,無法觸及到服務器和虛擬的網站,而面對海量的消費者,這種法規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換言之,互聯網之所以是一個沒有邊界的世界,就在于它通過全球性的網絡連接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傳統中介--國家、權力和管制關系。但作者認為,即便拋開目前可以對消費者進行地理定位和對服務器的準確定位的新技術而言,目前電子商務的基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交易也是重要的中介,而國家正可以通過對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嚴厲管制來實現對網絡交易的管制,美國政府正是通過這種辦法來取締在線香煙交易的。因而,作者認為,互聯網仍然無法超越那些人們希望它能夠超越的界限和中介。
雖然作者指出了互聯網目前的真實處境,但他們并沒有對這種情況進行價值判斷,沒有說這是好,還是壞。但作者表示了這樣的擔心,即“重新”回歸傳統民族國家體系中的因特網,很可能陷入一種新的“技術版本的冷戰”(technological version of Cold War),即大國分別將自己對網絡的理想變成現實,造成陣營間的沖突,演變成新的冷戰。可以說,這并非杞人憂天。
這本書的精彩分析引來了諸多關注。萊斯格說,“到了美國需要重新認識互聯網的時候了,網絡空間無論怎樣虛擬,它畢竟是真實的,且隸屬于真實空間的政府。本書最好地闡述了這一根本思想。”而《華盛頓郵報》的主筆Sebastian Mallaby更是盛贊道,“1990年代,互聯網被看做是新新事物:它將消除國家邊界,破壞政府權力,并將催生一種親密無間的社會,它將自己創制自己的規則。在這本論證精彩的書中,Jack Goldsmith和Tim Wu解釋了為何這些早期的假想是全盤都錯的:互聯網最終闡述了那些古老事物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比如法律、國家權力以及商業邏輯。介于該書的挑釁性和精彩性,這是任何一個關心技術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的讀者的必讀書” 。(注釋從略)
Who Controls the Internet: Illusions of a Borderless World
By Jack Goldsmith and Tim Wu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目錄
1 導論:雅虎公司
第一部分
互聯網革命
2 后邊界秩序的幻影
3 互聯網的上帝
第二部分
政府回來了
4 為何地理很重要
5 政府如何統治網絡
6 中國
7 文件共享運動
第三部分
善,惡與未來
8 政府控制的善與惡
9 邊界的后果
10 全球法
11 結論:全球化遭遇政府強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