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以下簡稱《匯編》)洋洋212冊,終于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共同編纂出版了。編這套書頗有偶然性,可以說它發端于2007年初我與段逸山先生在北京開會期間的一次夜宿閑聊。段老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終身教授,那時他還是圖書館館長,正帶著幾個博士生研究近代中醫藥期刊。他說近代中醫藥期刊研究者不多,而上海中醫藥大學收藏頗豐,這是個寶庫。段老的介紹讓我怦然心動,瞬間有了整理出版的構想。近代科技類期刊多因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至今僅存史料價值,可供科技史研究,而中醫藥期刊則不然,它是科技類期刊中唯一具有應用和史料雙重價值的歷史文獻。一個世紀前的醫論、醫案、驗方,對于今天的中醫臨床和醫藥研究仍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一些方藥至今仍應用于臨床。鑒于此類期刊各大圖書館都稀有收藏,如能系統整理出版,對研究、繼承中醫藥學術意義重大。那晚我倆談得很興奮,可謂一拍即合,當即決定回上海后分別向各自領導匯報、立項。不久,在雙方領導和已故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的支持下,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成立了相應的編纂工作班子,并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中醫博物館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的期刊收藏為基礎,開始了長達5年的編纂歷程。
近代出版的醫藥類期刊多達數百種,其中屬中醫藥的有200多種,只是許多都是曇花一現,出了一、二期就偃旗息鼓的不在少數,如何挑選期刊是首要的問題。段逸山先生為之確立了5條編選原則:一是強調以中醫藥為主;二是早期出版的;三是出版時間較長的;四是相對權威,影響較大的。以上4條原則保證《匯編》基本收全了近代中醫藥史上所有重要期刊。如《利濟學堂報》、《醫學報》、《紹興醫藥學報》、《中西醫學報》等均創刊于清光緒、宣統年間;《紹興醫藥學報》、《中西醫學報》、山西《醫學雜志》、《醫界春秋》、《國醫砥柱》等出版時間均長達10年以上;《三三醫報》的主編裘吉生,《紹興醫藥月報》的創辦人何廉臣、曹炳章,《沈陽醫學雜志》的主編張錫純、劉景素等都是一代中醫名家。第五條編選原則,是要選入一些具有特色的醫學期刊,如《醫文》、《中國女醫》等(前者以研究醫藥歷史文獻為主,后者則是唯一由女中醫編輯出版,面向全國女性中醫讀者的醫藥期刊)。按此原則,共選收了溫州、紹興、上海、山西、蘇州、廣州、沈陽、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出版的49種重要期刊,按創刊時間依次編為5輯,于今年年初出齊。
一、色彩斑斕的歷史長卷
中醫是個相對保守、自我封閉的學術領域,為了保護獨門醫技,歷史上中醫有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婿的戒律。而近代中醫藥期刊的出現,打破了中醫一脈相傳的沉寂局面,陳虬、周雪樵、王問樵、何廉臣、裘吉生、丁福保等一批名中醫相繼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著名的醫學刊物,他們利用期刊傳授醫技,開醫界風氣之先。陳虬的醫學名著《蜇廬診錄》刊于《利濟學堂報》,記載了作者臨證的有效病案;《醫學報》刊登《朱雅南先生醫案》、《雪樵醫案》,并廣泛征求秘方驗方,獨到偉論公之于眾;《紹興醫藥學報》亦號召中醫藥界把自己的診療經驗或心得,以醫案的形式公之于眾。《匯編》所收49種期刊可謂名醫薈萃,流派紛呈,這些交流大大活躍了中醫藥界的學術氛圍,也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醫學遺產。
在20世紀初,報刊就如今天的網絡,這種新興的傳媒以迅猛的速度發展,其內容的豐富多樣性、報道的快捷性,都使它深受學術界和社會讀者的歡迎。近代中醫藥期刊呈現給大家的不僅是中醫藥有關的各種信息,也包含著社會瞬間發生的醫事新聞、各類時政要聞和社會文化信息。如《利濟學堂報》的“報錄”欄目,設有時事鑒要、洋務掇聞、學蔀新錄、農學瑣言、藝事稗乘、商務叢談、利濟外乘、格致卮言、近政備考、經世文傳、見聞近錄等11個子欄目,摘引的中文報紙有30余種,外文報紙20余種,在當時起到了放眼世界、傳播新學、激勵變法的作用。
《匯編》把《利濟學堂報》作為中醫藥期刊的源頭之作,盡管其版式裝幀依然傳統,但出版周期及內容已完全是現代期刊的模樣。之后半個多世紀里的49種期刊,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實錄,匯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長卷。
二、從中西醫論爭想到的
期刊文獻中的中醫藥研究價值應是顯而易見的,無須我贅言,而時時讓我激動的是撲面而來的大量有關中西醫論爭的信息。由于期刊有較強的時效性,一些重大事件都首先在期刊上反映。如1935年,時任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致函立法院院長孫科,試圖阻礙《國醫條例》的頒布。《醫界春秋》主編張贊臣獲得《汪精衛致孫科書》后,馬上拍攝制版,刊于該刊105期,并撰文《鳴鼓而攻》,置于期刊封面,成為爆炸性新聞。文章譏諷堂堂行政院院長汪精衛“學上小老婆枕頭上告狀的本領,這么黑里來,黑里去,做出不光明私請私托的事情”,語氣辛辣,毫不留情。在輿論的作用下,《國醫條例》終于得以頒布。
縱觀近代中醫藥期刊,中西醫匯通、中醫科學化、廢醫存藥、廢止中醫,熱點話題不斷。這種爭辯或說是尋求中醫出路的探索,起源于清末國學大師俞樾(1821-1907,號曲園),他寫了《廢醫論》、《醫藥論》,首次對中醫理論加以否定。其后,貶斥中醫、推崇西醫的言論不絕于耳。近代史上不少名人如嚴復、梁啟超、陳獨秀、魯迅、胡適等都是反對中醫的激進人士。但奇怪的是,中醫屢遭打壓——不管是政府的力量,名人的影響,還是部分民眾的反對——還是未走向消亡,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句話:看好了病。中醫依賴的是自身的實力!我們今天通過近代期刊文獻去觀察這段歷史,更值得注意的是隱匿在抗爭喧囂之后的社會思潮的劇烈脈動,這或已遠遠超過了醫學史研究的范圍,這是中西兩種哲學觀、文化觀、社會觀在中國這一文明古國沖突與交融的過程,搞社會思想史研究的,大可從中窺斑見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