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的問題
錢學森
外國人都說科學學是英國科學家J.D.貝爾納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創始的,但他們也不見得都按貝爾納的原來意圖搞,而把科學學的研究范圍說得似乎很寬廣,各種說法又不一致。就連科學學的名稱都不一樣,英國人稱Scienee of SeieneesP美國人稱Sociology of Science;我看他們不如用Scientiology更簡練些。其實我們現在也不必非采用他們的說法不可,因為我們定購是社會主義道路,路子不一樣嘛。那什么是科學學?我認為:科學學是把科學技術的研究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來研究的,研究科學技術活動的規律,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系。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所謂馬克思主義的,是指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科學學。這是重要的,因為科學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必須如此。
這些觀點,我在另外一篇文章O已經說過。在讀到于光遠、龔育之和王興成同志的近作O之后,受到教益,但我又感到意有末盡,所以再寫這篇文字,參加討論,并向同志們請教。
一
既然科學學是研究科學技術活動的一門社會科學,它就是一門學科,它不是一門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工程技術。有沒有一門這方面的工程技術呢?有的,而且是一門在現代社會中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工程技術,即科技研究的組織管理技術,我把它叫做科研系統工程,是系統工程這一類新的工程技術之一。要搞好科研系統工程當然要研究科學學,不然就沒有理論基礎;但科研系統工程的實踐,即科學技術的研究、研制工作的組織管理,除科學學之外,還要許多其它學問和技術,如運籌學、經濟學、計算機技術等③。最根本的是要區別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前者有單一的研究領域,而后者總是綜合多種學科的成果來具體進行一項建設和組織管理工作。
現在,我們的同志急于要提高我國科學技術研究、研制工作的組織管理水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同志就 因此把科學學同科研系統工程混淆起來,要科學學工作者去直接解決我國當前的科技組織管理問題,那也許會欲速面不達。當然我們研究科學學主要是為了提高我們的科技組織管理水平,加速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這個目的是明確的。我講這個話是想勸我們科技組織管理工作者要對科學學有點耐心,不要殺雞取卵。
科學學既然有別于系統工程,當然也不同于講系統理論的系統科學,科學學也就與另一類與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密切聯系著的所謂“軟科學”不相干,這也是一個要明確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科學學包括不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我認為科學學的研究應該包括這一部分社會活動。科學學不能只是自然科學的科學學,科學學也是社會科學的科學學,而且也是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以及哲學的科學學。 ‘
科學學是自然辯證法嗎?或者說科學學也研究科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嗎?我看還是不纏在一起為好。如果說目前我國自然辯證法研究工作還未打開局面,因此要借科學學來走出一條路子,這不見得妥當;科學學是研究科學技術研究這一社會活動,不是研究科學技術本身,所以也不去搞科學的方法論;科學學是可以和自然辯證法分清研究領域的。 自然辯證法自有其廣闊的活動范圍,比如用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來豐富并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一旦我們說科學學同自然辯證法有交叉,那么科學學還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豈不科學學又和歷史唯物主義或社會辯證法也交叉了嗎7這樣會打亂本來可以劃分清楚的各學科之間的界限。當然,這是說學科;一個人可以同時搞幾門科學的研究,自然辯證法的工作者也可以同時研究科學學。
二
以上是講科學學與其它學科的劃分。那么科學學應該是什么呢?我想科學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科學技術體系學,也就是科學技術的分門別類,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科體系的發展,演變,新學科的成長和老學科的消亡或重新劃分。這當然與研究整個科學技術的活動有關,所以是科學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科學技術的各個學科組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聯系的體系,這是恩格斯在大約一百年前指出的。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體系有六個組成部分(如圖二八概括一切的是哲學,哲學通過自然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辯證法)這兩個橋梁和自然科學、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相聯接。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數學科學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要用的學問。在這三大類學科之下,介乎用來改造容觀世界的工程技術之間的是技術科學,那是針對工程技術中帶普遍性的問題,即普遍出現于幾門工程技術專業中的問題,統一處理而形成的,如流體力學、固體力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運籌學、控制論等等。在工程技術問題中新起的一大類是各門系統工程。
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圖一所示的體系大致代表了科學技術目前的狀況,以前不是如此,將來也不會老是這樣。大約在本世紀韌,科學技術的體系中就沒有技術科學這一大類,因為它尚在建立之中。那時數學也只是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部門,沒有劃出來,因為那時即便是科學的社會科學也還沒有用數學方法,數學似乎為自然科學所獨有。所以在本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體系大致如圖二所示,是四大部類所組成。如果我們再往前追,大約一百三十年前呢7那時工程技術也還沒有成為學問,改造容觀世界的能工巧匠只被認為是有才能的人,而他們的才能還沒有總結成為學問,特別是能在高等院校里講授的學問,所以列不進科學技術的體系中。一百三十年前的情況,大約如圖三所示,是三大部類的科學技術體系。再往前呢?比如說兩百年前呢T那時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也沒有科學的社會科學,科學技術就只有一個部類,即自然科學,如圖四。如果還要往前追溯,那就沒有科學的體系了;我們一般講科學自文藝復興起,十六世紀以前只有科學的部分成果,形不成體系。
從一七八O年情況的圖四到一八五O年情況的圖三,再到一八九O年情況的圖二,最后到現在的圖一,這是科學技術體系的發展、演變,所以科學技術體系學不但研究一個時期的情況 PBp“現象學”,還要研究不同時期的變化,即“動力學”,科學技術體系學也包括科學技術近代史。所以科學學也包括科學技術近代史。
既然包括歷史,那將來呢?科學技術體系不會發展到現在就停下來,將來的科學技術體系也不會就象圖一那樣固定下來。例如,現在已經出現了苗頭的系統科學和思維科學,將來很可能上升到科學技術體系中;兩個新的大部類學科。
三
趙紅洲同志《紅旗》雜志的文章④一篇講社會的科學能力的文章。他講
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門科學一旦有了系統購理論就進入正常發展的階段,大量的實驗和理論分析,不斷充實原來的理論,理論又見諾實際應用,實踐結果又提出新的研究課題,要求科學家去解決。這都大體上是量的累積,原來科學理論框架顯得更加牢固了。但就在這一階段的量變中,也隱藏著與原來理論規范相矛盾的東西,隨著研究的進展,矛盾逐漸顯露,也會有些不損害原來理論的小修補。可是矛盾終于無法克服,引起激化,大家都有了科學危機感,這時就會出現一個新理論來取代原來的理論,形成一次質變,一次科學理論的飛躍。當然新理論總是吸取了原來理論的成果,包涵了原來的理論,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漫長過程的一個新的驛站。這種質變就是科學革命;例如,從天體日心運動學說到中頓力學,氧的發現代替了燃索論,相對論又代替了中頓力學,量子力學的創立等等。我們早就認識到這些事例都是科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股強大動力,所以科學革命是科學技術研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在規律,而研究科學革命是科學能力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組織科學技術隊伍中的一個問題是充分調動每一個成員的勞動積極性,而這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中就必須做到按勞分配。要按勞動的貢獻來分配就又必須對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價值作出準確的評價。決不能“平分”,“吃大鍋飯”。這是一個對腦力勞動成果定價值的問題,在以前好象還沒有認真研究過,現有的只是各種獎金,國家的科學獎的意義呢?我們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一般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是不是直接生產力呢7直接的生產力是人和生產工具⑧,所以科學技術要成為生產力還要通過人或生產工具,以及府科學技術來更好地把人和生產工具組織到生產過程中去。也就是要用科學技術武裝人,要用科學技術設計、制造更好的生產工具,要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組織管理水平。這是要能動地推進的,不是自然而然的,科學技術不會自己變成生產力。這是我國目前的一個大問題,大量科研成果用不到實際生產中去③。這就需要改革經濟管理制度。與這個問題密切相關的問題是科學技術研究的經費到底應該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百分之幾7我國現在的比例是不到百分之一。當然,如果成果棄而不用,也許比例還可以減。如果科研成果能迅速用來革新生產,發展生產力,那這個比例還要大大增加。在我國現在實際情況,究竟用什么比例為宜,應該研究。政治科學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是搞清技術革命這個概念,技術革命是毛主席在一九六九年的一個批示上提出的,毛主席說要區別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后者是指技術上的重大變革,如蒸汽機、電力,現在的核能。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產業革命,電力的出現進一步大大發展了生產力,把資本主義推向壟斷資本主義。兩次歷史上的技術革命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更加不適應于生產力的發展。現在的核能技術革命也必然如此,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場電子計算機技術革命也只能是如此,那里會有什么矛盾的緩和?那里會有什么社會主義革命過時的道理?但是帝國主義的幫兇們卻高唱什么科學技術革命,什么第二次產業革命,第三次產業革命,好象第一次產業革命出了科學的社會主義,而現在第二次了,甚至第三次了,要出什么別的了,妄想騙人說馬克思主義不靈了。那個社會帝國主義也鼓吹科學技術革命,為其霸極主義找口實!我們一定要用技術革命的理論來戳穿這些家伙的鬼把戲,指明革命的光輝前程。這是政治科學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們當然不能只看到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和上層建筑的推動作用,也要看到上層建筑對科學技術的反作用。這是政治科學學的又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例如在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制度的根本矛盾,時時刻刻阻礙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他們那里科學技術越發展,就越社會化,就越同私有制發生激烈的沖突,這是他們不可挽救的死癥。
這就是說對科學技術來說,社會主義制度也是無比優越的。當然在我國現在也不是沒有問題,錢三強同志就指出過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①政治科學學要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在國外,科學技術工作總是被認為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干,廣大人民群眾是被排除在科技大門之外的。但對我們來說科學技術的泉源是人的社會實踐。因此億萬人民的實踐經驗決不能忽視,即便是點滴的看法,一個小小的建議,都應該得到專業科技人員的認真分析,其中有可能蘊育著客觀世界中還未被認識的事物。科學技術史上有那么多偶然的發現該給我們啟發了吧。這種正確對待人民群眾實踐的態度是我們所特有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活動應有的一個特點。
社會上層建筑對科學技術活動的又一重要影響是軍事料學技術研究在整體科學技術研究中所占的比重。據一個統計資料,現在世界各國每年用于科學技術研究和研制的費用大致是一千五百億美元,軍事方面的占百分之二十四,航天技術占百分之八;其實這兩者都是軍事性質的,一共是百分之三十二,差不多是全部費用的三分之一。基礎科學研究才百分之十五,不到軍事性質的一半。醫療衛生才百分之七,農業研究才百分之三。以上還是世界的平均,在蘇聯和美國,軍事科研的比重還會更大。這是我們研究科學學必須注意的一個方面,也是政治科學學的一大課題。
五
上面講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三個方面的研究或三個分支學科:科學技術體系學,科學能力學和政治科學學。我們是把科學學研究的科學技術社會活動從近代科學算起的,因為只從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后,科學技術才具有我們現在所說的概念。當然,近代科學技術以至現代科學技術都吸取了古代科學技術的成果,所以研究古代科學技術兜也是必要的,但那也許不屬于我們所談的科學學的范圍了。
為了預見科學技術活動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在前面講科學技術體系時談到要研究科學技術體系的未來。但整個科學技術活動在未來社會中的情況,又是一個更全面的問題,它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未來,是另一門社會科學,未來學的研究范圍。
原載《科研管理》創刊號
參 考 文 獻
①錢學森。《科學學、科學技術體系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七九中,第一期, 20?/FONT>27頁。
②于光遠《談談科學學》龔育之《馬克思主義與科學學》王興成《試談科學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一九七九年七月甘五日。
③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組織管理的技術一 系統工程〉〉《文匯報》一九七八年九月甘七日,一、四版。〈〈 趙紅洲〉〉〈〈試論社會的科學能力〉〉〈〈紅旗〉〉一九七九年第四期,64?/FONT>73頁。
④于光遠〈〈關于建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經濟學”的建議〉〉草稿。
⑤T.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ovolutions”,Univershy of Chicago Pressr 1970.
⑥湯淺光朝:《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趙紅洲譯,見《科學與哲學(研究資料)一九七九中二期, 53?/FONT>73頁。
⑦任濤、祝善訓 <<從推廣科技成果看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必要>>,<<人民日報》一九七九年八月九日,三版。
⑧錢三強《趕什么?怎么趕?一國外科技工作隨感》,《北京科技報》一九七九年四月甘日,四月甘七日,五月十八日,七月六日,七月甘七日,八月十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