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容忍外部入侵者再來欺負中國
朱向前
一個人的“戰爭”
誠如朱增泉在《后記》中所云:“我動筆之初的大致規劃是用三卷篇幅寫完全書,但越寫到后面史料越豐富。就像打仗一樣,突破階段過后,縱深戰斗中遇到了出乎我事先預料的情況,敵人是后續梯隊一波接一波地洶涌而至。但我絕不能退卻,我必須堅決頂住,繼續投入大量的后備力量,無論如何要把山頭拿下!于是,寫了五卷才‘結束戰斗’。”寥寥數語,讀來輕松,但它背后所蘊含的巨大的艱辛和魄力,確實難與外人道。五千年中國戰爭史,浩如煙海,無際無涯,典籍汗牛充棟,線索千頭萬緒,如要整理成文成書成體系,那也該是一個國家級課題,需要論證立項,需要組成團隊集體攻關。但朱增泉將軍像指揮一場戰爭一樣,從決策、謀劃到部署實施,從查閱典籍、甄別史料、謀篇布局到剪裁取舍、敷衍成文、校勘錯誤,單槍匹馬,親力親為,既當了統帥,又當了參謀長,直至突擊連連長和戰斗員。面對如此浩大而艱巨的工程,朱增泉顯示出了磅礴堅定的勇氣和決心,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搏,正如《后記》所云:“我寫這套書的過程,真有點像是投入一場‘戰爭’的味道……當我寫完初稿最后一行字,轉眼觀看電腦上的時鐘顯示:‘2010年12月31日凌晨2時’。這是一個新的黎明,一輪新的太陽即將從海平面上躍起,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我居然還活著,我又迎來了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閱讀至此我的內心為之震撼、為之感佩,并且為之歡呼:朱增泉一個人打贏了這場戰爭!
盛世危言的思想品格
朱增泉為什么要在退役之后立此宏愿,干此大事?
其實,《戰爭史筆記》的《自序》早對這個宏愿的緣起作了交代:少年朱增泉想了解幾千年中國戰爭史而找不到合適讀本。這里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中國戰爭史籍雖然海量,但并無一個全面、系統卻曉暢易懂的普及性讀本;二是少年朱增泉天性就對戰爭敏感、好奇,有探究求索之心。其后直至入伍、參戰、授將,他對戰爭就遠不止是好奇了。從他全部的散文到這部《戰爭史筆記》的全部文字中都可以讀出這么幾層意思:一、“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毛澤東兩句詞已經涵蓋古今中外了,所以,《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古人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真正的軍人任何時候都要枕戈待旦,真正的將軍須臾不可淡忘憂患意識,朱增泉即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三、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社會主義中國和平崛起的太平盛世中,朱增泉站在戰士的立場和將軍的高度,用一支筆為我們敲響了和平警鐘,用五卷《戰爭史筆記》發出了盛世危言。尤其是高屋建瓴地把中國歷史戰爭分為六類戰爭之后特別指出:“第六類,外部入侵者肆意侵略中國的戰爭,這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后一再重演的慘痛經歷。閱讀晚清史,中國受辱之深,任人宰割之慘,真可謂慘不忍睹,怒從心生,忍無可忍……中國必須要有一支能夠保家衛國的強大軍隊,不能容忍外來入侵者再來欺負中國,不能容忍晚清的屈辱歷史再次重演,對此,千萬不要被世界上一些別有用心者以蠱惑人心的種種說法所迷惑、所欺騙、所嚇倒。不明此理者,請重讀一遍晚清戰爭史!”
庖丁解牛的藝術風范
不難想象,中國五千年戰爭史就是一頭甚至是一群狂野生猛的野牛,要將其放倒、擺平、肢解、直至變成一盤盤精美的牛排,需要何等的膂力和刀法!首先是眼力,透過外表直擊“牛”的內部聯系與骨骼關節。因為先有了高屋建瓴的眼光,處理龐大蕪雜的五千年戰爭史材料,才能主腦突出、脈絡分明、線索清晰、主次井然、詳略得當;然后才是運斤如風、大卸八塊、游刃有余。書中重要的戰爭或統帥,比如《三國戰爭》《南宋抗金》《太平天國》《鴉片戰爭》等等,比如《曹操》《成吉思汗》《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等都辟專章,最多的篇幅達30余節,真可謂濃墨重彩、淋漓盡致。細微處如小說,有場景,有細節,有對話,譬如,《成吉思汗》一章就多次引征《秘史》中的主要人物對話;但對次要人物,就連簡介生平都當腳注處理,繁簡互參,相得益彰。當然,比較而言,最見朱增泉功力的地方,還是他的戰略眼光與宏觀把握,再加上他的嫻熟刀法(即語言表述),常常有舉重若輕并且刀不血刃的大家手筆。比如《成吉思汗》的開篇:“成吉思汗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人物,他是翱翔在世界歷史天空中的雄鷹,有了他,中國13至14世紀的歷史才顯得那么雄性和豪放。想起他,就會想起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戈壁沙漠,想起如潮的馬蹄和萬里遠征,想起一首雄渾交響的英雄史詩。”這是詩的語言,同時也是對成吉思汗大氣而精準的歷史定位。
再比如《三國——隋唐》卷第45節,作者提出了“統一中國必須跨越的三條橫線”:長城、黃河、長江。并進而論述道:“從軍事地理學上講,這是三道天塹:萬里長城,巍巍乎蜿蜒于高山之巔,閱盡南來胡騎出塞將,煙塵滾滾,烽火連天,白骨成山血成河,你過得去嗎?萬里黃河,濁浪翻滾,濤聲怒吼,奔騰如雷,自古多少豪杰,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膽已寒,你過得去嗎?萬里長江,驚濤拍岸,亂石穿空,浩蕩東逝水,大浪淘盡千古英雄,你過得去嗎?”這也是詩性的語言、散文化的表述,在全篇簡潔、樸素、精準的文字風格中,甚至顯得過于突出。它應該是作者的得意之筆,得意于俯瞰萬里神州、縱覽千年歷史的宏大眼界與概括,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由于全書的定位是打通史路,重點“在史不在論”,再加上篇幅的限制,甚或還有“工期”的要求,朱增泉一路長途奔襲主題而去,絕少有以上的旁逸斜出。但依我看來,類似的“橫溢”之句、之段、之節、之章,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因此就引出了我的第四句話。
一條剛剛露出脊背的大鯨
五卷《戰爭史筆記》,對于中國五千年的戰爭史來說,僅僅是一條露出脊背的大鯨,還沒有完全浮出水面,也就是說,還沒寫完,還不能畫句號。站在讀者的立場,我得對朱將軍“勸進”幾句。
首先,還從“橫溢”說起。由于該書重點在史,作者對“議論”部分就有一個很審慎低調的自我認知:“或宏觀,或微觀,都是隨感而發,或深或淺,不成體系,沒有模式,純屬一己之見,一孔之見,不足為訓。”這是謙辭。“隨感而發”倒不假,但凡“隨感而發”之處,都是有感而發,不得不發,遂成“橫溢”之勢。“不成體系,沒有模式”,卻說明“感想”都是因事因人而異,不拘一格,汪洋恣肆,遂成“一己之見”,獨出機杼,妙論所在多有。比如《五代——宋遼金夏》卷最后總結“宋朝軍事上為何屢戰屢敗?”既有洋洋灑灑的論辯,更有一針見血的警句。如起手即指出:“宋太祖趙匡胤治國理念的溫和色彩,既是‘宋風’儒雅之源,也是‘宋骨’軟弱之根,成于斯也敗于斯焉。”結論是:“宋朝為后人提供的是雙重啟迪:宋朝最成功的經驗:思想寬松;宋朝最大的教訓:文武失調。”再比如《元——明》卷“蒙古軍遠征動因初探”中的四條原因;“元朝統一中國的四條歷史意義”;“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三點誘因”及“朱棣的歷史功過”;《清》卷中的“多爾袞的歷史功過”、“石達開的悲劇意義”、“鴉片戰爭啟示錄”等等,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史家見識中充滿作者的睿智。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書中的亮點,只是體例所宥,作者不免縮手縮腳。比如《元——明》卷中的“常遇春暴亡之謎”,明明是自成一家之言,作者卻拘謹而又尷尬地以“附錄”處置,并在文末小心說明“以上這一小節文字,純屬作者主觀分析,不是史料考證,僅此聲明,以免誤解”。我認為“聲明”多余,我們要的就是這種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的獨家新解。因此,我建議,隨著時間的拉近,按照遠略近詳的一般寫史規律,往后寫法可作調整,由以史為重調整為史論并重,由只敘不議或多敘少議調整為夾敘夾議。這才寫得過癮,讀得解渴,也更能見出著者的個性與才情。
其次,作為我軍高級將領,作為資深詩人和散文家,作為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戰史專家,往回看,可以花費5年時間輯古鉤沉,如椽大筆橫掃自古代至近代的五千年中國戰爭史;往外看,可以通過緊密跟蹤伊拉克之戰,讀懂新一代戰爭,匆匆一瞥,就縱橫捭闔地一蹴而就《觀戰筆記》,卻單單對近在咫尺、恍如昨日的中國現代戰爭史尤其是我軍戰史緘口不言,豈不是有點說不過去嗎?所以我認為就作者身份的特殊性或優勢而言,續寫中國戰爭史,朱增泉都是責無旁貸的不二人選;就中國戰爭史自古至今的連續性而言,再接續50年,寫好收官之作,也該是題中應有之義。其實,從辛亥革命往后再寫50年,就可以把上世紀60年代的中印反擊戰、抗美援越、珍寶島之戰等重要戰事都囊括進去了。這不是一個以50年對五千年的簡單對比,這一段時間雖短,但其戰爭的性質、規模,也是波詭云譎、波瀾壯闊,甚至在很多單項指標上超過了過去五千年。
綜上所述,《戰爭史筆記》是好書,卻是一部還沒有完成的好書;是大鯨,卻是一條還沒有完全浮出水面的大鯨。
(《環球視野》摘自2011年12月12日《文藝報》)
我寫戰爭史是為了禱告和平
朱增泉
我從士兵到將軍,經歷了50余年軍旅生涯,平生有兩個心愿:一是經歷一場戰爭;二是把中國的戰爭史“捋”一遍,否則對不起這身軍裝。謝天謝地,這兩個心愿都實現了。
第一個心愿是在我盛年時實現的。我當時是集團軍政治部主任,我和我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老山輪戰。我聽到了槍聲炮聲,聞到了嗆人的硝煙。我走遍了前沿陣地,經歷了許多次生死危險,做好了血沃青山、骨埋疆場的心理準備。我見到了官兵們被戰斗激情燃燒,于是把我燃燒成了“將軍詩人”。
第二個心愿,想法早就有了,真正著手卻是在我退出現役之后。我從2007年至今,花了近5年時間,經歷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推掉了一切應酬,避開了各種熱鬧場合,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穿行,一路跋涉,寫完了這部五卷本的《戰爭史筆記》。我寫這套書的過程,真有點像是投入一場“戰爭”的味道。
我為什么要寫這部書,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已在第一卷的《自序》中說過。我最初定下的首要目標,是把中國戰爭史的“史路”打通,這個目標基本實現了。過去不熟悉、不清晰的一些段落,這次下功夫理了一遍,理出了一個粗線條的基本脈絡,但愿能為年輕讀者了解中國古代和近代戰爭史當個“向導”。我寫作的重點在史不在論。書中的議論部分,或宏觀或微觀,都是隨感而發,或深或淺,不成體系,沒有模式,純屬一己之見、一孔之見,不足為訓。
寫完這部書,久久縈繞在我腦際的是中國歷史上幾種不同類型的戰爭。第一類,為統一中國固有疆域的戰爭。中國幾千年的戰爭史顯示,分裂時間無論多久,最終都以一場氣勢恢弘的統一戰爭結束了分裂局面。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段統一、穩定的歷史時期,都是中國取得重大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崇敬中國歷史上每一位開創大一統局面的歷史英雄。第二類,中國內部的民族戰爭。中原漢族與匈奴、突厥、回鶻、鮮卑、契丹、女真、黨項、藏、蒙古、西南夷等不同民族的戰爭,都屬于這類性質的戰爭。我在書中對這類戰爭持有如下看法:這些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這類戰爭都屬于中國統一戰爭的范疇,它們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中國歷史的戰爭。因此,我在書中對長城賦予了新的含義:中國的萬里長城,其實是為北方游牧民族建造的一座偉大紀念碑,紀念他們頑強不息地參與締造中國歷史的偉大精神。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各民族團結,就是維護中國統一。第三類,底層老百姓被逼上絕路之后揭竿而起的戰爭,這類戰爭不絕于史。治國當政,惜民者興,踐民者亡,千古一理。第四類,封建統治階級改朝換代的戰爭。每一個稱得上輝煌的朝代,都是在鼎盛時期就開始積累矛盾,以致積重難返,不得不通過一場戰爭來更換另一個新的朝代。但是,以戰爭來解決社會危機,畢竟代價太大。因此,方興未艾之時常存憂患意識,天下太平之際常興除弊之策,不要使矛盾堆積成山。天天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其實比移山的愚公更加偉大。第五類,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皇位的無休無止的戰爭。這類戰爭都使歷史倒退、人民遭殃(大概只有李世民、朱棣二人發動的“奪位”之戰例外)。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皇位傳承制度的根本性弊端所造成的,這類戰爭的根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六類,外部入侵者肆意侵略中國的戰爭。這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后一再重演的慘痛經歷。閱讀晚清戰爭史,中國受辱之深,任人宰割之慘,真可謂慘不忍睹,怒從心生,忍無可忍。中國有過如此慘痛的教訓,我們永遠不要去欺負別人,中國的地盤已經夠大,把自己的家園看好,已經足夠。但中國必須要有一支能夠保家衛國的強大軍隊,不能容忍外部入侵者再來欺負中國,不能容忍晚清的屈辱歷史再次重演。對此,千萬不要被世界上一些別有用心者以蠱惑人心的種種說法所迷惑、所欺騙、所嚇倒。不明此理者,請重讀一遍晚清戰爭史!
我寫這部筆記體戰爭史的目的,是為中國的長治久安、進步發展、人民福祉禱告和平,而不是鼓吹戰爭。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29期,摘自2011年12月12日《文藝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