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有制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觀點是指由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而不是占有一部分生產資料。在社會主義階段,這種占有必須采取國家所有制的形式。必須“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1]“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
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痛斥了杜林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公共所有制”觀念好像“是指工人團體的團體所有制”的觀點,他說:“這又是 杜林 先生所慣用的許多偷梁換柱的‘卑鄙手法’之一。……無論如何有一點看來是清楚的:某一個經濟公社對自己的勞動資料的公共的權利,至少對任何其它經濟公社,以至于對社會和國家來說,是排他性的所有權。”[3]
可見,以前蘇聯理論界的觀點為根據,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觀點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更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離,是同杜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偷梁換柱”。這種謬論早已被恩格斯所批駁。
當然,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完全否定集體所有制的意義,而是把它視為個體經濟向國家所有制過渡的一種暫時的形式。恩格斯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說:“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它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社會領導機構有必要的影響,以便逐漸把農民合作社轉變為更高級的形式,使整個合作社及其社員個人的權利和義務跟整個社會其他部門的權力和義務處于平等的地位。”[4] 又說:“只要向私有制一發起猛烈進攻,無產階級就要被迫繼續向前邁進,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全部工業、全部運輸業和整個交換都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國家手里。”[5]
其次,僅僅實現國家所有制還不是“公有制”,它只是建立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共產主義生產方式,才是名符其實的“公有制”。正如恩格斯所說:“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越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越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并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生產力歸國家所有不是沖突的解決,但是它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沖突的線索。”[6]
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7]
可見,辨別所有制的性質不僅要看它的“形式”,更要看它的生產方式。這一思想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主義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一文中講的十分清楚。他說:
“給資產階級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權作為一種獨立的關系、一種特殊的范疇、一種抽象的和永恒的觀念來下定義,這只能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8]
這就是說,所有制概念包括了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全部內容,是對這一內容的概括,這一內容講清楚了,所有制的性質就不言自明了。離開這一內容來談所有制的性質,是薄魯東主義的觀點,是形而上學或法學的幻想。前蘇聯理論界正是陷入了這種幻想之中。他們不懂得,無產階級在掌握政權后只剝奪地主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不變革生產方式,不用計劃經濟取代商品經濟,不消滅貨幣交換,這樣的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9]不過是表面的、暫時的現象,其實質是由共產黨來執行資本家的職能,充當總資本家。最終只能形成變相私有制,只能把共產黨變成資產階級的黨,只能把“社會公仆”培植成新資產階級、特權階級、變相剝削者。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公有制問題上的觀點,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所鑄成的變相私有制惡果,從反面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630頁(95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293頁(95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639頁(95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498~499頁(95年版)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240~241頁(95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629頁(95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633頁(95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77~178頁(95年版)
[9] 《列寧選集》第四卷771頁(95年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