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地址:http://www.mshw.org/book/book01.html
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
美國隱蔽經濟金融戰爭
-----楊斌 著
[ 封面 ]
(電子書 全書節選)
準確預見美國將會爆發嚴重金融危機
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旨在遏制中國崛起
屈服美國壓力將會陷入全面金融戰爭
反擊美國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輿論戰
反擊美元霸權根本解決全球經濟失衡
美國總統提供的"軟戰爭"宏觀證據
美國經濟殺手提供的"軟戰爭"微觀證據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提供的"軟戰爭"證據
美國中央情報局扶植新自由主義的證據
華爾街策劃"沒有硝煙的金融戰爭"證據
[ 封底 ]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孫子將謀略博弈、外交博弈均納入廣義戰爭范疇,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將廣義謀略博弈列在比狹義軍事博弈更為重要的位置,將其稱之為"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美國揮舞著威脅對中國出口征收全面懲罰性關稅的大棒,目的是迫使中國接受遠比關稅更厲害的金融戰爭打擊——人民幣浮動升值和全面的金融自由化。中國應清醒意識到匯率武器的殺傷力遠遠超過關稅武器,能向國際投機熱錢發出金融襲擊信號并為更為復雜的金融武器攻擊創造條件。
美國政府高官稱無人能預見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其實是他們對這樣的預測有意采取置若罔聞的態度。《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十年前就預見到美國將會發生嚴重金融危機并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美國通過寬松貨幣政策只能制造危機緩解和經濟復蘇的假象,促使經濟危機從"自然發作狀態"轉變成"人為壓抑狀態",就仿佛將沸騰的水裝入密封容器一樣變得更加危險,最終無法壓抑利滾利形成的巨大債務泡沫更加猛烈地爆發。
中國應清醒地認識到美國經濟復蘇的泡沫性質,利用危機緩解的短暫平靜時期抓緊調整經濟結構,切不可盲目輕信美國經濟復蘇并收購美元資產,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更加猛烈的金融風暴來臨。
美國策劃的"軟戰爭"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攻擊性,揭露并識破美國通過"軟戰爭"制造馬克思主義失效的假象,進而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的戰略企圖,對于更好地堅持并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六個為什么"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簡介:[封面內側]
《威脅中國隱蔽戰爭》第一版于2000年出版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情歡迎,讀者反映該書通俗易懂,論述關系到百姓利益的國際經濟金融問題,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十年來該書的許多分析、判斷和預測已為國內外形勢所證實。考慮到美國霸權對中國核心戰略利益的緊迫威脅,以及廣大讀者希望《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再版的期待,筆者同出版社商討后決定在該著作基礎上推出新的擴大、增訂版,并且定名為《美國隱蔽經濟金融戰爭》。
新版著作增加了十多萬字的內容,包括美國總統、高官提供的"軟戰爭"宏觀證據,美國經濟殺手提供的"軟戰爭"微觀證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提供的"軟戰爭"證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扶植新自由主義模式的證據,美國華爾街策劃"沒有硝煙的金融戰爭"的證據,等等。這些確鑿證據令人信服地證實了作者的種種理論分析,向人們揭開了神秘"陰謀論"面紗掩蓋下的嚴酷現實。
新增加內容論述了為何奧巴馬訪華后不久驟然改變了友好姿態,發動了逐步升級的全方位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攻勢,美國對華政策反復多變背后的國際戰略根源,中國如何采取綜合措施應對美國霸權挑戰。
本書還論述了從金融戰爭視角看預測和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孫子兵法重視的謀略戰爭的現代意義,從列寧的帝國主義戰爭理論看當代美國的"軟戰爭",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金融戰爭本質與遏制中國崛起戰略,為何中國屈服美國壓力將會陷入全面金融戰和貿易戰,中國如何反擊美國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輿論戰,如何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減少對美國出口依賴,如何反擊美元霸權根本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等等。
作者還繼承并發展馬列主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理論,以及權威經典《孫子兵法》的傳統軍事智慧,揭示了為何在越戰后特定的國際實力均衡格局條件下,戰爭形式必然依照孫子所論述的受經濟因素制約規律,發生從赤裸裸軍事侵略轉向謀略攻擊的創新形式變化。
本書除新增加的內容之外,基本上保持了十年前的原貌,但是,各章均增加按語論述對當前形勢的重要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封底內側]
1983前往日本留學,研修國際關系學、國際貿易金融、西方國際政治理論,導師為日本前外相、著名經濟學家大來佐武郎,1985年獲國際關系學碩士學位。
1986年前往美國留學,研修宏、微觀經濟學,比較經濟制度學,發展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以及工商管理課程。
1994年留學歸國后,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從事經濟金融安全、國有企業改革、宏觀經濟調控領域的研究。
2009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出發,研究中國面對的重大社會經濟和國際戰略問題。
參加了十多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大、重點課題,完成科研成果三百多萬字,個人撰寫、發表研究報告、論文、文章數百篇,有的引起了廣泛社會關注。
1995年撰文提出加強社會基礎建設擴大投資需求,解決生產過剩和職工下崗困難的政策建議。
1997年撰寫經濟金融安全方面的研究報告,分析美國建立經濟霸權秩序的謀略,策劃打擊國際對手的隱蔽經濟金融戰爭。
1999年撰寫專著《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論述中國應如何應對美國霸權挑戰并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準確預見到美國爆發嚴重金融危機并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危險,論述了中國應如何未雨綢繆防范全球危機沖擊。
2008年美國爆發嚴重金融危機之后,撰寫了一系列研究報告、論文和政策建議,論述中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實行謹慎甄別的信貸政策遏制樓市、股市泡沫膨脹的危害,防范、抵御美國策劃金融戰爭向中國轉嫁危機損失,等等。
目錄
- 中國崛起必然遭遇美國霸權圍堵(代序)節選
- 中國必須應對軟、硬兩條戰線上的霸權挑戰
- 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金融戰爭本質
- 從軟戰爭視角看預測和抵御國際金融危機
- “華盛頓共識”是美國全球霸權戰略工具
- 我如何意識到隱蔽戰爭的威脅(第一版序言) 節選
- 作者訪談錄:不唯洋的“老海歸” 節選
- 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金融戰爭本質
- 第一章:隱蔽戰爭、經濟殺手與當代帝國主義
- 一、 美國總統、高官提供的"軟戰爭"宏觀證據
- 二、美國經濟殺手提供的"軟戰爭"微觀證據 節選
- 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提供的"軟戰爭"證據
- 四、孫子論謀略戰爭與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節選
- 五、"軟戰爭"的顯著特征與軟武器共振效應 節選
- 六、 美國通過隱蔽戰爭制造馬列主義失效假象
- 七、美英高官鼓吹新帝國主義證明列寧的理論并未失效
- 八、美國對華政策多變與冷戰思維揮之不去的深層原因
- 九、中國如何反擊美國挑戰中國戰略核心利益
- 二、美國經濟殺手提供的"軟戰爭"微觀證據 節選
- 附錄、剛柔并濟應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
- 一、中美關系為何出現一波三折的反復
- 二、美國軟硬兼施兩手戰略的威脅 節選
- 三、"剛柔并濟"應對美國霸權的挑戰 節選
- 二、美國軟硬兼施兩手戰略的威脅 節選
- 第二章:反擊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金融戰爭
- 一、 美國制造站不住腳的借口施壓人民幣升值 節選
- 二、堅持馬列主義理論剖析美國匯率戰本質 節選
- 三、美國匯率武器破壞力遠遠超過關稅大棒 節選
- 四、屈服美國壓力將會陷入全面金融戰和貿易戰
- 五、反擊美國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輿論戰 節選
- 六、反擊美元霸權根本解決全球經濟失衡 節選
- 七、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減少對美國依賴
- 二、堅持馬列主義理論剖析美國匯率戰本質 節選
- 第三章:美國謀求世界霸權的嚴重威脅
- 一、美國炸彈和同胞鮮血敲響了警鐘 節選
- 二、美、英兩國謀求霸權的歷史傳統
- 三、究竟是本性改變還是策略調整?
- 四、從"硬冷戰"到"軟熱戰" 節選
- 五、勿以羔羊之心 度豺狼之腹 節選
- 二、美、英兩國謀求霸權的歷史傳統
- 第五章、 殷鑒不遠 在夏后之世
- 一、超級大國的衰落:俄羅斯的慘痛教訓 節選
- 二、揭開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失敗之謎
- 三、戳穿西方經濟理論和國際組織的誤導
- 四、前蘇聯為何倒退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
- 五、警惕西方動搖我們制度信心的"軟戰爭" 節選
- 二、揭開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失敗之謎
- 第七章、時代呼喚富國強兵的大舉措
- 一、迎接國內外嚴峻形勢的新挑戰
- 二、國民經濟應進入局部動員狀態
- 三、借鑒羅斯福新政和動員經濟
- 四、實行局部動員經濟的意義
- 五、實行局部動員經濟的措施
- 六、實行局部動員經濟的好處
- 第八章、 世紀之交的沉思: 回顧滄桑變遷
- 一、全球化對世界來說并不陌生 節選
- 二、回顧中華民族崛起的艱難歷程 節選
- 三、改革開放良好環境須飲水思源 節選
- 四、從戰后黃金時期到新霸權秩序 節選
- 五、反思二十年改革開放經驗教訓 節選
- 二、回顧中華民族崛起的艱難歷程 節選
- 第九章、 迎接新世紀的經濟安全挑戰
- 一、識別和防范美國隱蔽經濟戰暗器 節選
- 二、如何避免改革開放中的潛伏風險 節選
- 三、我國改革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節選
- 四、對外開放與保護民族工業的關系
- 五、世界貿易組織與維護經濟安全
- 六、團結世界各國共同反對美國霸權
- 二、如何避免改革開放中的潛伏風險 節選
- 第十一章、現代企業制度: 不模仿西方靜態結果
- 一、伊索寓言的啟示: 魚與鳥的對話
- 二、企業產權結構與"預算軟化"之間的關系
- 三、企業的產權結構與法律形態的演化規律
- 四、企業的組織結構與經營管理的創新過程
- 二、企業產權結構與"預算軟化"之間的關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