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論辛亥革命
前 言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到來的時候,我們選編了這篇《毛主席論辛亥革命》,通過學習毛主席在各個時期對辛亥革命的論述,我們可以自覺的站在唯物歷史主義的立場上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作出正確的評價,毛主席的這些語錄使我們研究辛亥革命這段歷史的指導思想。本篇分為七個專題,即:
一、辛亥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二、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主先行者;三、民主革命的曲折性;四、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五、辛亥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六、辛亥革命的教訓:1.沒有分土地;2.沒有鎮壓反革命;3.反帝不尖銳;4.沒有發動群眾。七、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時期的忠實繼承者。
在摘錄毛主席這些論述的同時,我們把列寧的《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作為附錄放在最后,供參考。
蕭 甫
2011.10
一、辛亥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
這個革命(辛亥革命——編者),按其社會性質說來,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革命。
《新民主主義論》(一九四〇年一月)
有相當一部分朋友對我們講“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覺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過不去。但從社會發展歷史上說,辛亥革命確實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
《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
革命高潮快要到來。這種高潮在近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北伐戰爭,第三次是抗日戰爭,這三次都是全國規模的。
《對中國革命新高潮的說明》(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
說到革命的準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特別是五四運動,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眾、青年知識分子都是這時開始準備的。所以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
《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九四二年三月三十日)
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
《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九四二年三月三十日)
孫中山曾說,列寧是革命的圣人,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他是作為同盟者來贊成共產主義的。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當時的人們有一個很大的覺醒。五四運動發展到共產黨的成立,工人運動向前發展了,這才有后來的國共合作。所以不說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對于共產黨的成立和以后的歷史,也就不能說得清楚。
《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九四二年三月三十日)
在說到辛亥革命時,如不說到當時國內國際的情形,就不能說明革命的發生。同樣,不說明“五四”時代的政府是什么政府,也不能說明五四運動和六三運動的發生。所以當時的重要政治文件,像宣統皇帝退位的詔書,袁世凱、段棋瑞政府的一些文件,孫中山的幾個重要宣言等,都要研究。
《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九四二年三月三十日)
二、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主先行者
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斗爭。他在這一場斗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
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事物總是發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四十五年之后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中國人在國際交往方面,應當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
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紀念孫中山先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中國反動政府的壓迫,領導廣大的人民,進行了不斷的斗爭,百折不撓,再接再厲,到現在,終于達到了目的。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時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
《新民主主義論》(一九四〇年一月)
從孫中山組織革命的小團體起,他就進行了幾次反清的武裝起義。到了同盟會時期,更充滿了武裝起義的事跡,直至辛亥革命,武裝推翻了清朝。中華革命黨時期,進行了武裝的反袁運動。后來的海軍南下,桂林北伐⑽和創設黃埔,都是孫中山的戰爭事業。
《戰爭和戰略問題》(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三、民主革命的曲折性
民主革命是經過長期辯論的,民主革俞從清朝的末年起,經過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凱,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
《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一九五七年七月九日)
國民黨歷史上經過許多次的失敗與成功,歷史是艱難曲折的。辛亥革命失敗,國民黨經過改組才有大革命的新局面;北伐的結果,國共分家,利益被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獲得了。
《對陜北公學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一九三八年三月三日)
哲學研究工作。要研究中國歷史和中國哲學史的歷史過程。先搞近百年史。歷史的過程不是矛盾的統一嗎?近代史就是不斷地一分為二,不斷地斗。斗爭中有一些人妥協了,但是人民不滿意,還是要斗。辛亥革命以前,有孫中山和康有為的斗爭。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又有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斗爭。后來國民黨內部又不斷地發生分化和斗爭。
《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中國辛亥革命以前,一九一一年四月黃興在廣州領導的軍事暴動失敗了,犧牲的烈士都葬在黃花崗。失敗之后連黃興本人也跑到了香港,認為失敗了,不行了,沒有希望了。誰也沒有想到,過了不久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政府。
《同日本社會黨國會議員黑田壽男的談話》(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四、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這個第一步的準備階段,還是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即中國社會開始由封建社會改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就開始了的。中經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直到今天的抗日戰爭,這樣許多個別的階段,費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從某一點上說來,都是實行這第一步,都是中國人民在不同的時間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實行這第一步,實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而斗爭,為了完成第一個革命而斗爭。而辛亥革命,則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個革命。
《新民主主義論》(一九四〇年一月)
雖然辛亥革命實際上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作用,因為推翻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滿清政府,當然就帶有反帝的作用,因而引起了帝國主義對于辛亥革命的不滿,不幫助孫中山而幫助袁世凱,但是當時的革命黨人的主觀上并沒有認識這一點。
《對李達<實踐論>解說的兩處修改》(一九五二年三月)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直至現在的抗日戰爭,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
《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
五、辛亥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及其一派人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還有過改良派。對改良派也應該估計有進步的一面。戊戌變法在當時受壓迫,為什么?就是因為它有進步性,它受到頑固派的仇恨。孫中山比改良派又更進一大步,他公開號召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和臨時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以后,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們說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使人們公認,任何違反這個觀念的言論和行動都是非法的。但是當時的革命派是有缺點的。他們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綱領,沒有廣泛地發動和組織可以依靠的人民大眾的力量,因此他們不能取得對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徹底勝利。這次革命終于失敗了,袁世凱領導的反動派篡奪了國家權力。
《對<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草稿)>的批語》(一九五四年九月)
辛亥革命,及革命黨和諧議局合演的一出“痛飲黃龍”。其后革命黨化成了國民黨,諮議局化成了進步黨,是為吾中國民族有政黨之始。
《民眾的大聯合》(一九一九年八月四日)
六、辛亥革命的教訓:1.沒有分土地;2.沒有鎮壓反革命;3.反帝不尖銳;4.沒有發動群眾
孫中山先生是個好人,但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為什么失敗了?其原因:一、沒有分土地;二、不曉得鎮壓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銳。除了劃清敵我界限之外,在內部還有個是非界限。
《團結起來,劃清敵我界限》(一九五二年八月四日)
辛亥革命為什么沒有成功,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呢?是因為辛亥革命只推翻一個清朝政府,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
《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種民眾的聯合,其實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學生的發縱指示.哥老會的搖旗喚吶,新軍和巡防營一些丘八的張弩拔劍所造成的,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無關系。我們雖贊成他們的主義,卻不曾活動。他們也用不著我們活動。
《民眾的大聯合》(一九一九年八月四日)
辛亥革命就走了回頭路,革掉了皇帝,又來了皇帝,來了軍閥,有問題才革命,革了命又出問題。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七年一月)
清朝,早被推翻了。什么人推?孫中山領導的黨和人民一起推。孫中山力量很小,清朝的官員看不起他。他多次起義總是失敗。最后,還是孫中山推翻了清朝。大,不可怕。大的要被小的推翻。小的要變大。推翻清朝以后,孫中山失敗了。因為他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比如沒有滿足人民對土地的要求,對反帝的要求。他也不曉得鎮壓反革命,當時反革命到處跑。后來,他就失敗于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之手。袁世凱的力量比孫中山的大。但還是照這個規律:力量小的,同人民聯系的,強;力量大的,反人民的,弱。爾后,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同我們共產黨合作,把袁世凱留下來的軍閥系統打敗了。
《同危地馬拉前總統阿本斯的談話》(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四日)
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
《論人民民主專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辛亥革命發生在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覺醒,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全世界無產階級在巴黎公社失敗以后,還沒有實際革命行動,只是準備革命的時候;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還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后備軍的時候。而五四運動是發生在歐洲大戰、十月革命之后,這時的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運動,已不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后備軍,而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后備軍了。五四運動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響應,所以比辛亥革命更深刻。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皇帝,沒有徹底。我們寫歷史時常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其實并不能說完全失敗,辛亥革命有它的勝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賴帝國主義的清朝皇帝。但后來失敗了,沒有鞏固它的勝利,封建勢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
《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九四二年三月三十日)
辛亥革命沒有成功,失敗了。為什么失敗?就是因為孫中山的領導集團犯了錯誤,有缺點。關于這一點,孫中山有過自我批評,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上曾經說,當時向袁世凱妥協是不對的。
《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
雖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國早,但是那時沒有共產黨,那次革命也失敗了。
《論十大關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一九○五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就是在日本成立的。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也失敗了,袁世凱要做皇帝。
《同日本文學代表團的談話》(一九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辛亥革命初成,同盟會中代表小地主的一派即不贊成孫先生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見之于實行,結果解散革命的同盟會,改組不敢革命的“國民黨”,并合了許多代表小地主階級利益的政團,使小地主階級在國民黨中成了絕對多數的支配者。
《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一九二五年一月)
七、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時期的忠實繼承者
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國,曾在辛亥革命時期被打倒;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同盟會,則曾經一度取得了勝利。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戰爭中,共產黨和國民黨聯合的南方革命勢力,曾經由弱小的力量變得強大起來,取得了北伐的勝利;而稱雄一時的北洋軍閥則被打倒了。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中國在一九一一年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時還沒有共產黨。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立即積極參加民主革命,站在民主革命的前頭。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是在一九〇五—一九〇七年,那時他們的革命活動很有生氣。辛亥革命以后,國民黨已經墮落,到了一九二四年沒有辦法只好找共產黨,才看到前途。無產階級代替了資產階級的地位。無產階級政黨代替了資產階級政黨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第三版)的筆記》
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斗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志。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
《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中國革命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必然不能勝利。遠的如辛亥革命,因為那時還沒有無產階級的自覺的參加,因為那時還沒有共產黨,所以流產了。近的如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因為這時有了無產階級的自覺的參加和領導,因為這時已經有了共產黨,所以能在一個時期內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又因為大資產階級后來背叛了它和無產階級的聯盟,背叛了共同的革命綱領,同時也由于那時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還沒有豐富的革命經驗,結果又遭到了失敗。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附錄】列寧:《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
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
1912年7月15日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一篇文章(注:指孫中山《中國革命的社會意義》一文(見《孫中山全集》1982年中華書局版第2卷第324-326頁)。該文是孫中山1912年4月1日《在南京中國同盟會會員餞別會的演說》的前半部分,譯成法文后載于同年7月11日《人民報》,又從法文轉譯成俄文,同列寧的《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一起載于1912年7月15日(28日)《涅瓦明星報》第17號。--290。)(我們是從布魯塞爾的社會主義報紙《人民報》(注:《人民報》(《LePeuple》)是比利時工人黨的中央機關報(日報),1885年起在布魯塞爾出版。在比利時工人黨改稱為比利時社會黨后,是比利時社會黨的機關報。--290。)上轉載來的)使我們俄國人非常感興趣。
俗話說:旁觀者清。孫中山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旁觀”者,因為他雖然是個受過歐洲教育的人,但是顯然完全不了解俄國。可是這位受過歐洲教育的人,這位代表已經爭得了共和制度的、戰斗的和勝利的中國民主派的人,在完全不管俄國、不管俄國經驗和俄國文獻的情況下,提出了一些純粹俄國的問題。這位先進的中國民主主義者簡直象一個俄國人那樣發表議論。他同俄國民粹主義者十分相似,以至基本思想和許多說法都完全相同。
旁觀者清。偉大的中國民主派的綱領(孫中山的文章正是這樣的綱領),迫使我們,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方便的機會再一次根據新的世界事態來研究亞洲現代資產階級革命中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相互關系問題。這是俄國在從1905年開始的俄國革命時期所面臨的最重大的問題之一。從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綱領中,特別是把這個綱領同俄國、土耳其、波斯和中國的革命事態的發展對照一下,就可以看出不僅俄國面臨這個問題,整個亞洲也面臨這個問題。俄國在許多重要方面無疑是一個亞洲國家,而且是一個最野蠻的、中世紀式的、丟人地落后的亞洲國家。
俄國資產階級民主派,從它的早期的單槍匹馬的先驅者貴族赫爾岑起到它的群眾性的代表--1905年農民協會(注:農民協會(全俄農民協會)是俄國1905年革命中產生的群眾性的革命民主主義政治組織,于1905年7月31日-8月1日(8月13-14日)在莫斯科舉行了成立大會。據1905年10-12月的統計,協會在歐俄有470個鄉級和村級組織,會員約20萬人。協會的綱領性要求是:實現政治自由和在普選基礎上立即召開立憲會議,支持抵制第一屆國家杜馬;廢除土地私有制,由農民選出的委員會將土地分配給自力耕作的農民使用,同意對一部分私有土地給以補償。農民協會曾與彼得堡工人代表蘇維埃合作,它的地方組織在農民起義地區起了革命委員會的作用。農民協會從一開始就遭到警察鎮壓,1907年初被解散。--286、291。)會員和1906-1912年的頭三屆杜馬中的勞動派(注:勞動派是指勞動團的成員。勞動團是俄國國家杜馬中的農民代表和民粹派知識分子代表組成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集團,1906年4月成立。領導人是阿·費·阿拉季因、斯·瓦·阿尼金等。勞動派要求廢除一切等級限制和民族限制,實行自治機關的民主化,用普選制選舉國家杜馬。勞動派的土地綱領要求建立由官地、皇族土地、皇室土地、寺院土地以及超過勞動土地份額的私有土地組成的全民地產,由農民普選產生的地方土地委員會負責進行土地改革,這反映了全體農民的土地要求,但它同時又容許贖買土地,則是符合富裕農民階層利益的。在國家杜馬中,勞動派動搖于立憲民主黨和布爾什維克之間。布爾什維克黨支持勞動派的符合農民利益的社會經濟要求,同時批評它在政治上的不堅定,可是勞動派始終沒有成為徹底革命的農民組織。六三政變后,勞動派在地方上停止了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勞動派多數采取了沙文主義立場。二月革命后,它于1917年6月與人民社會黨合并。)代表止,都具有民粹主義色彩。現在我們看到,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樣的民粹主義色彩。這里我們試就孫中山的例子來考察一下,目前已經完全卷入全世界資本主義文明潮流的幾萬萬人的深刻革命運動所產生的思想的“社會意義”究竟在什么地方。
孫中山的綱領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問題,或者說,絲毫沒有輕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改革”、中國立憲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斗爭問題,熱烈地同情被剝削勞動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這樣的人民不僅會為自己歷來的奴隸地位而痛心,不僅會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會同中國歷來的壓迫者作斗爭。
人們自然可以把亞洲這個野蠻的、死氣沉沉的中國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與歐美各先進文明國家的共和國總統比較一下。那里的共和國總統都是受資產階級操縱的生意人、是他們的代理人或傀儡,而那里的資產階級則已經腐朽透頂,從頭到腳都沾滿了污垢和鮮血--不是國王和皇帝的鮮血,而是為了進步和文明在罷工中被槍殺的工人們的鮮血。那里的總統是資產階級的代表,那里的資產階級則早已拋棄了青年時代的一切理想,已經完全變得寡廉鮮恥了,已經完全把自己出賣給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和資產階級化了的封建主等等了。
這位亞洲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則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第291頁◎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這種精神和氣概是一個向上發展而不是衰落下去的階級所固有的;這個階級不懼怕未來,而是相信未來,奮不顧身地為未來而斗爭;這個階級憎恨過去,善于拋棄過去時代的麻木不仁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東西,決不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而硬要保存和恢復過去的時代。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是不是說唯物主義的西方已經腐朽了,只有神秘的、富有宗教色彩的東方才光芒四射呢?不,恰恰相反。這是說,東方已完全走上了西方的道路,今后還會有幾萬萬人為爭取西方已經實現的理想而斗爭。西方資產階級已經腐朽了,在它面前已經站著它的掘墓人--無產階級。在亞洲卻還有能夠代表真誠的、戰斗的、徹底的民主派的資產階級,他們不愧為法國18世紀末葉的偉大宣傳家和偉大活動家的同志。
這個還能從事歷史上進步事業的亞洲資產階級的主要代表或主要社會支柱是農民。農民旁邊還有一個自由派資產階級,它的活動家如袁世凱之流最善于變節:他們昨天害怕皇帝,匍伏在他面前;后來看到了革命民主派的力量,感覺到革命民主派就要取得勝利時,就背叛了皇帝;明天則可能為了同某個老的或新的“立憲”皇帝勾結而出賣民主派。
沒有真誠的民主主義的高漲,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漲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的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漲。
但是在這位中國民粹主義者那里,這種戰斗的民主主義思想首先是同社會主義空想、同使中國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即防止資本主義的愿望結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傳和實行激進的土地改革的計劃結合在一起的。后面這兩種思想政治傾向正是構成具有獨特含義的(即不同于民主主義的、超出民主主義的)民粹主義的因素。
這兩種傾向是怎樣產生的?它們的意義如何?
如果沒有群眾的革命情緒的蓬勃高漲,中國民主派不可能推翻中國的舊制度,不可能爭得共和制度。這種高漲以對勞動群眾生活狀況的最真摯的同情和對他們的壓迫者及剝削者的最強烈憎恨為前提,同時又反過來產生這種同情和憎恨。先進的中國人,所有經歷過這種高漲的中國人,從歐美吸收了解放思想,但在歐美,提到日程上的問題已經是擺脫資產階級而求得解放,即實行社會主義的問題。由此必然產生中國民主派對社會主義的同情,產生他們的主觀社會主義。
他們在主觀上是社會主義者,因為他們反對對群眾的壓迫和剝削。但是中國這個落后的、農業的、半封建國家的客觀條件,在將近5億人民的生活日程上,只提出了這種壓迫和這種剝削的一定的歷史獨特形式--封建制度。農業生活方式和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礎;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把中國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這是他們受封建剝削的根源;這種剝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以皇帝為整個制度首腦的封建主整體和單個的封建主。
因此,這位中國民主主義者的主觀社會主義思想和綱領,事實上僅僅是“改變不動產的全部法權根據”的綱領,僅僅是消滅封建剝削的綱領。
孫中山的民粹主義的實質,他的進步的、戰斗的、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土地改革綱領以及他的所謂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質就在這里。
從學理上來說,這個理論是小資產階級反動“社會主義者”的理論。這是因為認為在中國可以“防止”資本主義,認為中國既然落后就比較容易實行“社會革命”等等的看法,都是極其反動的空想。孫中山可以說是以其獨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粉碎了自己反動的民粹主義理論,承認了生活迫使他承認的東西:“中國處在大規模的工業〈即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中國“商業〈即資本主義〉也將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再過50年,我們將有許多上海”,即擁有幾百萬人口的資本家發財和無產階級貧困的中心城市。
試問,孫中山有沒有用自己反動的經濟理論來捍衛真正反動的土地綱領呢?這是問題的全部關鍵所在,是最重要的一點,被掐頭去尾和被閹割的自由派假馬克思主義面對這個問題往往不知所措。
沒有,--問題也就在這里。中國社會關系的辯證法就在于:中國的民主主義者真摯地同情歐洲的社會主義,把它改造成為反動的理論,并根據這種“防止”資本主義的反動理論制定純粹資本主義的、十足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
孫中山在文章的開頭談得如此娓娓動聽而又如此含糊其辭的“經濟革命”歸結起來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把地租轉交給國家,即通過亨利·喬治式的某種單一稅來實行土地國有化。孫中山所提出和鼓吹的“經濟革命”,決沒有其他實際的東西。
窮鄉僻壤的地價與上海的地價的差別,是地租量上的差別。地價是資本化的地租。使地產“價值的增殖額”成為“人民的財產”,也就是說把地租即土地所有權交給國家,或者說使土地國有化。
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實行這種改革有沒有可能呢?不但有可能,而且是最純粹、最徹底、最完善的資本主義。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了這一點,在《資本論》第3卷中詳盡地證明了這一點,在《剩余價值理論》中與洛貝爾圖斯論戰時非常清楚地發揮了這一點。(注: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44-154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04-917頁和第26卷第2冊第163-176頁。--編者注)
土地國有化能夠消滅絕對地租,只保留級差地租。按照馬克思的學說,土地國有化就是:盡量鏟除農業中的中世紀式的壟斷和中世紀關系,使土地買賣有最大的自由,使農業最容易適應市場。歷史的諷刺在于:民粹派為了“防止”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竟然實行一種土地綱領,它的徹底實現會使農業中的資本主義得到最迅速發展。
是什么經濟上的必要性使得最先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土地綱領能夠在亞洲一個最落后的農民國家中得到推行呢?是把各種形式各種表現的封建主義摧毀的必要性。
中國愈落在歐洲和日本的后面,就愈有四分五裂和民族解體的危險。只有革命人民群眾的英雄主義才能“振興”中國,才能在政治方面建立中華民國,在土地方面實行國有化以保證資本主義最迅速的發展。
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能做到什么程度,--這是另一個問題。不同的國家通過自己的資產階級革命所實現的政治方面和土地方面的民主主義,在程度上是不同的,而且情況是錯綜復雜的。這要看國際形勢和中國各種社會力量的對比而定。看來皇帝大概會把封建主、官僚、僧侶聯合起來,準備復辟。剛剛從自由主義君主派變成自由主義共和派(能長久嗎?)的資產階級代表袁世凱,將在君主制和革命之間實行隨風倒的政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正在發揮農民群眾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高度主動性、堅定性和果斷精神,從中正確地尋找“振興”中國的道路。
最后,由于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而這個黨在批判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反動觀點時,大概會細心地挑選出他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內核,并加以保護和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