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政治腐敗
1999年,伊麗莎白·德魯出版了一本題為《美國政治的腐敗》的著作。她曾經長期擔任《紐約客》雜志駐華盛頓的政治記者,并在書中對美國的政治制度進行了強烈的控訴。她譴責華盛頓盛行“金錢文化”,導致了美國政治的腐敗:“爭取和獲得資金已成為主要政治活動,而并非只有競選的時候才是這樣,因而造成了極壞的影響。金錢文化籠罩著華盛頓,其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金錢如今戰勝乃至超越權力成為首要的目標。”她說:這種金錢文化“促使好人干一些即使在道德上無可指摘,但也是存在問題的事情”。
可以肯定地說,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政治從建國伊始就始終與金錢交織在一起。19世紀,連社會主義政治家丹尼爾·韋伯斯特“也得到了美國銀行的資助,并且成為國會中該銀行最為得力的維護者之一”。現代以來,利用政治關系謀求個人利益的最知名的公眾人物是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他是杜魯門總統信任的政治顧問和白宮法律顧問。后來,克利福德擔任肯尼迪總統的外國情報咨詢委員會主席,在越戰期間又成為約翰遜總統的國防部長。在60年代末離職后,總統智囊克利福德“在可以俯瞰白宮的法律事務所中賺得盆滿缽滿。”
1991年,克利福德在國際商業信貸銀行事件(Bank of Credit and Commerce International,BCCI)中被曝光。第一美洲銀行是國際商業信貸銀行的子公司,也是華盛頓的最大銀行。克利福德被指控在擔任該行主席期間誤導聯邦監管機構,他曾堅稱銀行沒有外部控制人。調查顯示,克利福德用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提供的無擔保貸款購買了銀行股票,獲利高達600萬美元。美英兩國的監管人員發現,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參與洗錢、行賄、支持恐怖主義、走私軍火、出售核技術等非法活動”。雖然司法部和大陪審團調查了克利福德的不法行為,但是由于他健康狀況欠佳而從未遭到起訴。
克利福德通過他在華盛頓的游說能力來實現假公濟私的行為。近年來,美國公司投入了巨額的游說資金。1998年,美國菲利普莫里斯煙草公司聚集了它的游說力量和資金來阻止一部煙草銷售法規的出臺。最終,菲利普莫里斯煙草公司花費了7500多萬美元,使煙草銷售法規的效力“降低達到極端小的程度”,盡管據報道每年死于吸煙的人數達到400萬。顯然,這類的游說活動并不符合美國人民的最佳利益,因為它腐化了立法過程。
2005年《能源法案》的通過,也證明了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在華盛頓的強大游說能力。該法案給予石油公司在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石油天然氣勘探以更大的自由,同時還給它們提供免于由于制造有毒物乃至致癌污染物而遭到法律訴訟的保護。這對像埃克森這樣的能源公司來說, 相當于獲得了數十億美元。根據這一法案,諸如哈里伯頓這樣的公司也會受益于不受《安全飲用水法》限制的豁免權。總而言之,由于《能源法案》的規定,石油公司可以得到8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5因此,這一法案遭到許多州長和環保主義者的反對,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在石油公司花費了億美元的游說費用后,這一法案最終獲得了通過。因此,“游說分子是公司型政府腐敗的最主要的媒介。這種腐敗是利用了資本主義的特征,并且壓制了民主制度的特性。游說分子已變成金錢而非人民的工具。”
同樣地,2003年通過的《醫療保險法案》也犧牲了公眾利益,而醫藥公司則因此獲取了暴利。該法案禁止聯邦政府同醫藥公司進行藥品價格談判。據響應性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說:“與反對法案通過者相比,醫藥公司游說的花費比其高出3倍多。”在2003和2004年國會議員競選期間,醫藥公司的捐款據估計達到了3億多美元。
根據公共廉政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研究,1998~2004年間,醫藥公司的游說花費名列榜首,達到億美元之巨,其他慷慨解囊的行業還包括保險、石油和天然氣等。冷戰一結束,北約東擴便為國防工業提供了最有利可圖的新市場。由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戰略規劃主管布魯斯·杰克遜領導的國防工業游說活動,美國參議院僅僅經過幾個小時的辯論,就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極具戰略和歷史意義的法案。
據《紐約時報》報道,從1996年到1997年,美國6家大軍火商共花費了5100萬美元的游說費用。此外,他們還資助參選的國會議員,1991年以來總額達到3200萬美元,加上與軍工相關的計算機公司和科技公司的游說款,可以說,沒有哪個行業的游說活動能與國防工業相比。
因此,由于金錢與政治交織,腐敗現象在華盛頓已經見怪不怪。立法機構只為富人和權貴服務,因而,“我們的制度是一人一票制或者是一種代議制民主,這種觀點正面臨權力現實和權力實際行使者的挑戰。”由于政治中金錢文化盛行,華盛頓的游說人員數量激增,1998年時的注冊人數就超過了11500人。游說變成了一種利潤豐厚的行業,許多律師事務所都雇傭了非律師出身的游說人員為其招攬生意。
近年來出現的另一種現象是各個公司聘請前國會議員或其助手充當游說人員。據《紐約時報》報道,20世紀90年代,約23%的國會議員退出政壇后直接變成了游說人員。即便是前總統候選人鮑勃·多爾、前財政部長和副總統候選人勞埃德·本特森以及前克林頓國家安全顧問安東尼·萊克也都投身了游說行業。
20世紀80年代,政治行動委員會的發展進一步腐蝕了政治制度,因為國會的領袖們可以利用它們提供的資金來保住自己的位子。例如,1995年,共和黨眾議院多數黨督導員湯姆·迪萊使用競選資金,贏得了眾議院多數黨領袖的職位。在擔任多數黨領袖期間,湯姆·迪萊卷入一起與前共和黨游說人員杰克·阿布拉莫夫有關的丑聞。正是杰克·阿布拉莫夫的幫助,湯姆·迪萊才在1994年當選為共和黨眾議院多數黨督導員,而這次競選則成為他們兩人的關系紐帶。
2005年,參議院印第安事務委員會發現,在過去三年中,杰克·阿布拉莫夫和湯姆·迪萊的前通訊主任邁克爾·斯坎倫一道收受了印第安部落至少6600萬美元的資金。阿布拉莫夫還曾為迪萊的三次外國行程買單,這是法律明確禁止的。在迪萊夫婦出訪蘇格蘭兩個月之后,“在迪萊的幫助下,《禁止網絡賭博法案》這項反賭博法案就胎死腹中,而這正是阿布拉莫夫的客戶希望看到的結果。”杰克·阿布拉莫夫也對自己“欺詐、逃稅和陰謀賄賂政府官員的行為表示認罪”。據《華盛頓郵報》報道,6位國會議員目前正接受調查,一起被調查的還有他們的助手、以前的商業伙伴和相關政府官員。由于這一丑聞,迪萊被迫辭職,而且俄亥俄州的共和黨眾議員羅伯特·奈伊被判處30個月的監禁,白宮的戴維·薩法維恩作為主要的牽涉人也被定罪。
伊麗莎白·德魯說:“阿布拉莫夫的所作所為就是空前腐敗——密集的影響立法和聯邦政策的行為——的征兆,而這些腐敗在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和白宮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同時,“腐敗也變得比以前更復雜、更普遍和更露骨”。“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任何限制,商業集團和游說人員太瘋狂了,國會每個房間都有他們的足跡。當然,他們必須得大把大把地花錢,否則在國會中就寸步難行。”事實上,籌款才是2008年總統候選人的當務之急,而且競選資金的主要來源是美國的企業界。《財富》雜志說:“主要候選人預計將籌到創紀錄的14億美元,商界大亨們在籌款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難怪大部分總統候選人,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必須到商業圓桌會議的辦公室去套近乎,每次要近距離接觸60位左右的首席執行官。為幫助希拉里贏取民主黨黨內競選,超過150位商界領袖為其籌資,其中包括頂級投行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約翰·曼克,此人原本是共和黨黨員,現在改弦易轍,投靠了民主黨,因為“美國公司只站在勝利者一邊”。
很明顯,盡管阿布拉莫夫丑聞被曝光和通過了《麥凱恩—法因戈爾德競選資金改革法案》,但近年來美國的金錢文化和政治腐敗并沒有太大改變。一切還是照舊,各個候選人都時刻準備著爭搶最有權有勢者拋出的繡球,因為他們在政策問題上才有最終的發言權。人們不應當對真正的民主抱有太大的期望,因為這種政治文化就是資本主義的自然產物。貪婪、腐敗和犯罪已經成為美國政治中的日常現象。一人一票的傳統觀念在美國變成了謬論和幻想,向世界傳播民主的理想也同樣充滿了欺騙和虛偽,實在是太可悲了。
作 者: 馬耀邦 著 林小芳、李冬梅、林賢劍譯
出 版 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
ISBN 碼: 9787801709196
出版時間: 2010-9-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