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正確意識的回歸
——對“三個誰”發問的幾點思考
梁煜璋
日前,《求是》雜志刊發劉云山同志的署名文章《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關于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幾點思考》。讀了以后,筆者認為這是一篇難得的重要的旗幟鮮明的大快人心的好文章,有一種從思想認識上正本清源和撥亂反正的現實意義。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該認真學習,對照檢查和深刻反思,努力爭做不折不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模范者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踐行者。
一、不知道“為了誰”說明了什么?
按理說,“為了誰”是一個再簡單和實在不過的問題了。相信每個人都一個自己的答案。孫中山先生講“天下為公”。毛主席講“為人民服務”。這些都是為了大眾,即大多數人。當然,也有人講,或者心底里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是為了一己之私,或者一個特定的小圈子,是私利,是少數人的利益,是與公眾利益、大多數人的利益相對立或相截取(即此消彼長,以私害公)的利益。這些回答“為了誰”中的“誰”都是有明確指向的。但就是這種明確指向的不同,即公與私,少數人與大多數人的不同,代表了或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群眾觀。借用古代的一組詞來形容,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按照黨章來評判,即是不是一個合格的或者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區別,是當官做老爺還是做人民公仆的區別。
現實中,似乎不止上述三種情形,還有其他的類型。比如為了領導,也比如替“黨”說話辦事,等等。這里面有一些是扭曲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是被所謂“潛規則”害苦了的一類,明明錯了,還是麻木不仁、習以為常甚至理直氣壯。這種人本質上未必是壞的,不過是充當了執行工具,當槍使罷了,應當加強教育。當然,還有就是投機鉆營,走“曲線救國”的路線,繞繞彎子,放點煙霧,歸根結底還是為他自己,屬于為私、為少數人的一類。
之所以有這樣很大的區別,根本的還是沒有搞清楚“我是誰”的問題,即在角色定位和扮演上很模糊或者是弄錯了。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明明是一個共產黨員,是一個領導干部,卻把自己混同一般老百姓了,有的甚至還不如一般老百姓。說到底,就是忘記了或者淡漠了黨員意識、公仆意識,而充斥著或追求者個人意識、小圈子意識。因為這兩種根本不同的意識,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不同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所以,我們要牢固樹立黨員意識、公仆意識,有了這樣正確的意識,才能真正懂得我們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了誰。
二、不知道“依靠誰”說明了什么?
工作上依靠誰,這也是一個很直白的問題,自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比如靠自己,這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從積極的方面講,是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是應該肯定和鼓勵的;從消極的方面講,是個人英雄主義和單干風,不容易搞好團結,卻容易排他,這方面的錯誤傾向應該警惕。比如靠關系,如親戚關系、朋友關系、領導關系,利益關系,等等。應該說正常的人際關系,無可厚非。但這些關系往往容易被搞得庸俗化、功利化。而且正因為這樣更容易以人劃線,以利劃界,搞成小宗派、小團體、小圈子,成為潛規則和腐敗的溫床。
除了自己的努力和保持正當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外,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保持和發展密不可分、不可替代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堅定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不竭的動力。有的黨員和干部之所以不知道或者弄錯了“依靠誰”的問題,首先是黨性意識模糊的表現。在他們的思想意識當中,沒有充分認識到黨的性質,不懂得黨說到底是代表人民,是人民的隊伍的本色和性質。正是這樣的性質決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路線。其次是歷史意識淺薄的表現。在他們的思想意識當中,沒有充分了解我們黨是如何依靠人民取得勝利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經驗,不懂得黨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人民革命和人民戰爭的歷史,是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過程。正是這樣的歷史,注定了人民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人的命運。最后是危機意識欠缺的表現。在的思想意識當中,沒有充分看到人民群眾的現實的真正的力量所在,不懂得看不起群眾就會被群眾看不起、拋棄群眾最終要被群眾所拋棄的道理。正是這樣一個道理,讓我們看到現實中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緊張、群體性事件頻發乃至一定的社會危機的背后蘊藏著群眾無盡力量的無奈投放。
三、不知道“我是誰”說明了什么?
不知道“我是誰”,就像電視劇《找不著北》一樣耐人尋味。白巖松在《幸福了嗎?》一書就提醒人們,“走遠了,別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不知道“為了誰”,不知道“依靠誰”,也就不知道“我是誰”了。反過來也一樣。這三個“誰”實際上是兩種角色,一種是自己,另一種是別人。正像馬克思概括的那樣,“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講,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最真實的自己。因此,提出“我是誰”這個問題就是要明確人生的角色定位。
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要明確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一個參照物或坐標系。同樣地,一個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要知道“我是誰”也需要這樣一個參照和坐標,這個參照和坐標,不是別的,而恰恰正是人民。這種關系正是由黨的性質、宗旨、歷史和現實所決定了的。現實中有的黨員和干部不知道“我是誰”,說到底是缺乏一種尋親(根)意識和對標意識。所以尋親(根)意識,就是要明白“自己從哪里來”的清醒認識。所謂對標意識,就是要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的清醒認識。這兩個首尾相顧、遙相呼應的根本意識問題搞不清就會忘記“我是誰”,就會在工作“為了誰”、“依靠誰”上偏方向、犯錯誤。所以黨中央提醒大家要牢記“群眾是我們的根”,要把群眾當親人,要拜人民為師,要向群眾學習,要從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中檢驗自己的工作成效,明確改進的方向。
總之,劉云山同志的文章,通過“三個誰”的發問,大力倡導和引導大家找回那些久違了的正確意識,恢復我們黨幾十年培養的優良傳統,以便于廣大黨員干部更好地投入新的實踐,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新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