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佶:中國革命——以勞動社會主義消除集權官僚制與官僚資本》讀后感
我閱讀了劉永佶老師所著的這篇2萬余字的長文。首先,文章中分析了官僚資本的內部結構:官僚自有資本和官僚控制的權力資本。
之后,分析了官僚資本的運行機制:官僚壓制民間資本和向民間資本索賄;民間資本剝削勞動者;官僚階級鎮壓勞動者的反抗;知識階層為官僚和民間資本服務獲得報酬。官僚居于金字塔頂端,民間資本居于中段,知識階層處于第三等級,大量的勞動者處于最下層。官僚、民間資本、知識階層分別掌握了權力、金錢、知識,并通過共產黨內的官僚資本派系聯合起來。而大量的勞動人民處于分散的被壓迫和剝削的最弱勢地位。
然后,文章分析了官僚文化的產生,以及勞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產生。并且分析了這兩種文化的沖突造成的武裝沖突最終導致了新中國的成立。
民主法制是上層建筑。文章接下來開始分析取得政權以后,勞動社會主義文化在文化和經濟領域的繼續革命,及其受到的阻礙。首先,文章認識到,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是實現勞動社會主義的客觀工具。并認為,保衛無產階級憲法,就是在保衛勞動者的民主與法制。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革命領袖與革命人民共同努力實現。
公有制的工業農業是經濟基礎。勞動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是勞動者和領導勞動者的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斗爭的斗爭工具。但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官僚資本主義與勞動階級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官僚階級。作者找到了一條道路,用這條道路把勞動者從矛盾的次要方面帶入到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條道路就是:建設民主勞動的工業化經濟實體,用合作化實現農業的工業化,用完善公有制建設民主勞動的工業經濟。
在保衛公有制經濟中,作者尤其強調了要防范化公為私。因為化公為私是一種倒退。私有化也是官僚資本霸占公有制財富的主要方式。
為了防范化公為私,作者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進行制度革新的正確道路。
進一步,作者指出,在深入推進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制度革新道路中,兩個主要的障礙是:官文化和小農意識。
作者指明了一條公有制制度革新的道路:用勞動合作化實現農業的工業化,以及公有制工業的勞動民主制度完善。
為了與經濟上的革命相配合,必須進行文化革命,作者提出:確立勞動者的自由文化克服官文化是建設勞動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作者指出: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是無法承擔起批判官僚文化的重任的。只有用勞動者的利益和意識,即勞動社會主義批判和克服官僚文化,才能實現文化的解放。
因此,作者最后號召我們勞動者和共產黨革命領袖,用革命的精神繼續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用革命的精神繼續公有制經濟革命,用革命的精神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進入商品經濟和公民社會高級階段的民主勞動社會。
我感到,作者的論證充滿了辯證法,是一個龐大的、辯證的、矛盾論的中國革命歷史,是對現在和未來的科學探討。文章規模宏大,論述力量強勁。是馬克思和毛澤東哲學的世界觀在中國當代的繼續探索。是具有預測性和跨越時空的真理性的。這和作者之前的著作《勞動哲學》的深厚積累分不開的。與西方經濟學和新制度學派的風格比較,作者利用矛盾論對社會中各種階級力量和階級矛盾的分析具有真理性。
作者為我們指明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勞動者自由文化的革命;一個是公有制工業、農業經濟的革命。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要勞動者和共產黨高層的革命領袖團結在一起抓住這兩個關鍵點,把民主法制作為客觀的制度工具,社會主義政權就不會喪失,勞動社會主義就能夠在和平中得到實現。而這些,都需要勞動群眾和黨內革命領袖用革命的精神去完成。
閱讀完此文,我對于什么是“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革命并非是暴力和殺人,但沒有革命精神卻什么事情都不能辦成。革命不是改革。革命是從精神的層面出發,對客觀世界進行的改造。而改革是從物質出發,讓精神去適應物質。革命,就是要破除、砸碎舊的不合理的制度和文化,按照勞動者的意志和利益,建立新的制度和文化。
在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我們的革命精神就要求我們要在農業、工業中盡量地推進符合勞動者利益和意志的制度的建立。在我們的生活中,就要自覺地用勞動光榮、勞動高尚的思想品格培養我們自己。我們要堅持創新精神、堅持創造精神。我們要和全人類聯合在一起。
只有勞動者們聯合到一起,才能破除小農意識,破除官僚文化強加給我們的自私自利的意識。這就是文化上的革命。要把自己從拜金主義、拜物教中拉出來,從宇宙的角度思考勞動者的聯合的意義。從自我的狹隘中解放出來,走入到勞動者大聯合的偉大力量中來,使自己脫離頹廢、自私與虛榮,讓自己成為勞動者階級中的一員,將勞動者階級的解放作為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從而塑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從而激發自身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的信念,進行創新的信念,聯合勞動者一起干的激情和信念,要鼓舞身邊的勞動者加入到勞動社會主義運動的滾滾洪流中來,孜孜以求地追求真理,永不退縮,為了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終生。
合作制度創新小組:QQ群8674677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