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大壩讓河流停止流動
在經濟發展高壓下,中國境內的河流生態遭受重大破壞。持續升溫的西南水電開發使得奔騰的峽谷河流變成一串串馴服的高山平湖,大江南北河流沙子被深挖盜賣,城市周圍河流陸續被“截彎取直”,自然河岸甚至河底也被水泥覆蓋。從前歡唱的河流如今死寂起來,變成了一條條“排污溝”。河流破壞導致的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喪失,更重要的是,河流濕地的自凈能力嚴重下降了。
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約1500條,絕大多數分布在東部氣候濕潤多雨的季風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熱的地區,這一地理格局注定了河流面臨著嚴重的經濟發展沖擊。占全國河流58.2%并流人太平洋的河流所遭受的污染已不堪重負;占流域面積6.4%、流入印度洋的西南峽谷河流,如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正面臨著水電開發帶來的巨大破壞。
河流生態改變后,環境自凈能力也將消失。自然河流其實是良好的污水處理廠,后者應用的原理其實是從河流、湖泊等天然濕地學來的。據粗略估計,河寬50米、沙灘寬1公里、長約10公里、健康的天然河流,其具備的水凈化能力相當于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建設的污染處理廠。河流對于有機污染物、以及氮、磷等化學污染物的凈化功能尤其突出,而這些污染物恰好是造成滇池、太湖等內陸湖泊藍藻爆發,以及近海赤潮大發生的元兇。
那么,河流是怎樣實現其對污染物的凈化,人工干預怎樣造成河流濕地凈化功能喪失呢?
第一,奔騰的河流在流動過程中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彎曲、起伏、自然狀況的河流,尤其激流,使得河水處于奔騰狀態,這個作用相當于污水處理廠的曝氣過程;即使那些相對平緩的河段,也會因河床下沙子、鵝卵石的存在而呈現一些波紋,再加上風的作用,河水與空氣也會發生自然氣體交換,將空氣中的氧氣溶于水體,供水生生物生長需要。如將急流變平湖、或者將河流取直,挖沙以增加河深,則水流動變得平緩起來,河流增氧的功能就大為減弱了。
第二,河流中微生物和動物群落的凈化功能。微生物是對污染物起吸收與降解作用的主要生物群體。甲烷菌能將碳酸鹽轉變成甲烷,真菌通過與水生植物根表形成菌根吸收養分。
除此之外,微生物還給水生動物提供食物,將捕獲溶解的成分分解,并與其它動物、植物共生體利用。河流中的一些底棲動物也具有利用和降解污染物的功能。
第三,水生植物的作用。植物根系直接從水體中吸收養分與元素,并對懸浮顆粒產生過濾與吸附作用。一公頃蘆葦每年能吸收200-2500公斤純氮,30-50公斤純磷。藻類在生長過程中,將營養元素貯藏和轉移在體內,對河流凈化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植物還為微生物活動提供巨大的物理表面,菖蒲、蘆葦、燈心草等根系分泌物還能殺死污水中的大腸桿菌和病原菌。
第四,沙子和底泥的凈化作用。底泥和沙子是河流濕地的基質與載體,其去污過程來自離子交換、專性與非專性吸附、螯合作用、沉降反應等,污染物最終被吸附或沉降下來,要么變成動植物的養分,要么變得無害。沙子和底泥還支撐動物與微生物的生命過程,植物更需要借助它們而扎根。元素與污染物在彎曲而長距離河水流動過程中也會發生降解、沉淀、固結、揮發等,從而降低污染物濃度,使污水得以凈化。
第五,兩岸天然植被隔離農田,保障河流生態功能。在自然河流兩岸,還存在著大量的天然植被,包括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一方面,這些植被可將河流搬運來的元素和污染物作為養分充分利用,強化了河流凈化能力;另一方面,來自河流兩岸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如農業施肥等釋放的氮磷等元素被兩岸植被吸收,減少了向河流排放。因此,河岸植被是河流的天然保護屏障。
水電工程修建,阻斷了自然河流與湖沼等濕地之間的天然聯系。新中國建立以來,僅長江流域就修建了近46000座水壩,7000多座涵閘。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和預防措施,中下游大部分湖泊已與江河隔斷,形成“孤湖“,長江的魚、蟹、鰻種苗不能迸入湖泊,湖區的魚不能溯江產卵繁殖,水產資源大大下降。水電開發造成的潛在生態破壞無法估量。
中國境內的河流本身就是非常優良的濕地處理系統,天然河道與與之相連的湖泊有重要的防治洪災功能。自古以來,人類排泄的廢棄物在進入海洋之前,就是通過河流以及湖泊濕地得以自然凈化的。如今,河流凈化功能迅速消失,人類需花費大量金錢建造污水處理廠。地球上的河流,正如人類的血管,當血管出現問題的時候,人類就離各種疾病甚至死亡不遠了。中國河流類型多、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河流濕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凈化水污染、生活飲水保障以及航運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恢復河流濕地就等于建造無數的大型污水處理廠。然而,因短期利益而破壞河流濕地建造大壩的做法,卻在中國幾乎無人問津。
西南大旱“臨渴掘井”
支持西南水電開發的專家認為:水能開發除發電、供水(灌溉)等直接效益外,還可大大緩解當地群眾衣食住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為實現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創造必要的條件;為進行易地搬遷創造條件,從而逐步取消落后低效的耕作方式,從根本上消除對江河生態環境的破壞,并為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供資金上的保證;通過水能開發,改善交通環境,可促進旅游、礦業等行業的發展。總之,合理的水能開發是改變地區貧困面貌、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護流域生態環境
的重要舉措。
然而,爆發在2010年春季的西南大旱,卻暴露出了另外的問題,這從側面反映,利用水電解決干旱是遠水不解近渴,甚至加劇了干旱。2010年春天,,西南大旱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嚴重旱情已導致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5省份613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面對干旱,人們能夠想到的竟然是地下水,而對水電工程里的水庫水失去了信心。國土資源系統在干旱嚴重的滇黔桂地區施工深井200眼,淺井1100眼,直接解決200萬左右缺水群眾的飲水困難。“臨渴掘井”除了動員地方的力量外,連軍隊也動員起來了。在西南干旱面前,那些水電蓄水水庫里的水為什么不發揮供水、灌溉功能呢?
事實上,當下游干旱時節,也是上游的枯水時節,這個時候發電業是要水的,且此時的水比平時更加寶貴,水電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是不會開閘放水的。說水電開發能夠緩解旱情,完全是個騙局,西南大旱面臨的困窘就說明了一切。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里,國家曾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放在首位。以水庫為例,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水庫8.58萬座,總庫容5800多億立方米。然而,這些水庫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完成建設的。最近30年來修建的水庫不到4300座,平均每年只修建水庫143座。“人造天河”紅旗渠,橫跨110多公里的“漢北河”等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30年前建設的。
目前,農田水利嚴重滯后的現狀讓人擔憂。去年10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關于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指出: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大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40%;絕大多數泵站的灌排水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由于水利設施跟不上,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農田面積的48%,只好“靠天吃飯”。顯然,目前的農業是在吃過去的老本。
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作為控制農業命運的水庫被承包出去搞網箱養魚,或搞旅游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因為承包,干旱季節農田急需灌溉時水庫不放水,而雨季不需要水時卻放水,水庫蓄水抗旱的功能被排在了末位。甚至,即使水庫有水,由于排灌渠道被毀,水路也不暢通。近30年來,沒有人考慮到渠道作用,不是被截斷就是被填埋,或退化成污水溝。
干旱是自然現象,但在目前人類掌控的科學技術面前,這已不是不能克服的難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對此應常抓不懈,不能臨渴掘井。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總結教訓,將大小水庫從承包人手里收回國有,在干旱面前,要突出以人為本,不能為了集團的小利益,而蓄水不放,要逐步清退一些沒有經過環境評價的水電項目,還江河生態,解西南頻繁的干旱、水患之災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