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楊萬東等人完成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本土派”與“海外派”的對話》一書,通過“對話”方式,深入淺出地解析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面臨的問題、成因與出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對于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中的新自由主義傾向的批判。
在“加快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背景”這一章的分析中,作者指出,我國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出口急劇萎縮,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發展卻滯后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現象暴露出來。同時,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的資源、能源、環境和生態危機,以及國外為應對危機所進行的產業升級,這些都是中國當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背景。作者將這一背景形象地歸納為“鐵三角”,即貧富懸殊、內需不足和出口導向?!拌F三角”的內在邏輯是這樣的:貧富懸殊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導致對出口導向的依賴;而出口導向的競爭力又偏重于低端產業和低工資,低工資反過來導致更加嚴重的貧富懸殊,內需更加不足;內需更加不足的結果,加劇了對出口導向的進一步依賴。三者環環相扣,將中國推上了出口導向的發展道路,使出口導向產業的增長速度長期高于GDP的增長速度,產生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不僅如此,出口導向的低端產業發展導致了國內資源及生態環境被大量破壞,一方面為發達國家填補其國內低端產業需求、促進高端產業升級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高端產業對低端產業的引領作用更加強化了中國產業的依附性和低端化發展。
作者認為,解決“鐵三角”問題應從解決貧富懸殊為突破口,認真調整分配,全面構建社會保障體系,花大力氣提高最終消費在經濟中的比例,讓廣大人民的最終消費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與新自由主義所提倡的,在經濟體制中忽視占大多數的中下層收入人群的觀點是不同的。比如,弗里德曼明明知道單純的市場經濟必然導致貧富懸殊,卻還提倡取消社會福利,這與我國目前加大社會保障廣度和深度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在書中呼吁,應脫離、糾正新自由主義錯誤思潮的影響,我認為,這種主張體現了學者應有的智慧和責任感。
在分析貧富差距時,作者認為,“鐵三角”中“內需不足”是“出口導向”的因,而“內需不足”的因又在于“貧富差距”,其直接表現為收入差距,按照新自由主義的觀點,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由于市場化不徹底,是由于壟斷和腐敗。對此,書中指出,縮小收入差距的關鍵是要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讓擴大內需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擺脫政府投資主導的傳統發展格局。而要提高人均收入,就必須解決勞動與資本的分配關系,還勞動以合理的收益分配權。另外,縮小區域差距,落后地區必須要轉變發展方式,一定要吸取發達地區的經驗,避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思路和做法。
全書有很強的趣味性、思辨性與知識性,隨處可見四位學者的思想火花。當然,觀點上的分歧也在所難免,如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科研機構民間化改革方向等內容的爭辯等,這反倒留給了讀者許多啟發與思考。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生產力研究中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