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總體戰》有感
一、很遺憾,讀文言文不輕松
《總體戰》,是德國人埃里克·魯登道夫寫的,一本很有影響的軍事著作。很遺憾,我只讀了一半就堅持不下去了,盡管它還不到一百頁——加上幾個人的序也才九十七頁。
為什么沒有讀完?因為是文言文翻譯的。這本書屬于“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里的“國民經濟動員研究書系”中的一本,我認為,以出版目的而論,應該用白話文翻譯的才好。自從“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以來,傳統文化漸漸淡出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幾乎沒有四書五經了,而這在過去都是學子必讀必背的,中學倒是點綴了幾篇文言文,但是人在13歲以后背誦是很難有終身記憶的效果的——小學生背誦卻有這個效果,更何況內容少得可憐。于是乎,中國人喪失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對傳統文化也就無知“無畏”,伴隨而來的是崇洋媚外。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其實《總體戰》除了這本文言文的譯本外,還有戴耀先的白話譯本,從“國民經濟動員”這個字眼來看,選擇白話譯本應該更合適些,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這套書系的編委在該書《前言》中說得很清楚:
……竊以為今日之學生,埋頭洋文,皓首未能窮經。更有稱孟夫子為“門修斯”者,幾近數典忘祖矣。學生們因讀古文太少,寫作時文采頗欠。以碩儒之譯文(指文言文版的 張 君勱譯本)課徒,得無益乎?故取 張 君勱之譯本……
丟掉文言文是非常可惜的,也是非常錯誤的。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丟掉了它就近乎丟掉了靈魂,而一個民族丟掉了靈魂,那這個民族離傾覆還遠嗎?
有人說,傳統文化糟粕太多,四書五經禍害中華,誠荒謬之論也。試問,如果幾千年前的東西完完全全適用今天,這倒是奇怪的了!如果能那樣的話,中國人恐怕早就統治全球了。
喪失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是教育的失敗,是文化上的背叛,是自取其敗的行為。
二、用軍事戰略的眼光看事情
雖然這本書我沒有讀完,但是我認為這本書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用軍事戰略的眼光看待國家、民族的方方面面。
用這個眼光看待今天,就會發現許多問題: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卻要購買其它國家的特別是美國的債券,這就好比窮人借錢給富人用,這是非常荒唐的——況且這個富人同時也是個強盜,我愚鈍,不能理解;
中國一面借錢給外國,一面又引進外資,是為了引進技術還是因為沒錢辦工廠?引進技術真的能如愿以償嗎?人家憑什么把技術給你呢?過去的手藝人都不輕易向外人傳藝,引進外資目的又在哪里?外資進來了,經濟安全如何保證(不要忘了,列強國家來的外資是不好惹的)?我愚鈍,不能理解;
聽說中美是合作的關系,我愚鈍,不能理解。我們憑什么跟美國合作?美國憑什么高看中國?美國圍繞中國又做了什么?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美國就是我們的敵人,“中美是合作的關系”這樣的提法我認為是用來忽悠中國老百姓的。
為什么要將英語作為必修課?是為了更好的同美國交流得到技術嗎?可是現實卻只有俄羅斯賣給我們有科技含量的武器。為了同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更好的交流,也為了自身的安全——必要時也方便爭取更多的國家和民族站在反美的戰線上來,我認為外語教育應該多元化,將英語作為唯一必修的外語,我懷疑是想當然的安排,是絕對錯誤的。
大江東去
2011-2-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