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三版自序:無處不見超限戰的蹤跡
喬良 王湘穗
摘自《超限戰(白金紀念版)》2010年11月崇文書局出版
白駒過隙,不覺中《超限戰》已面世10年。最初我們特意為概括戰爭最新趨勢而自創的“超限戰”一詞,現已不但成為軍語,而且還成了國?流行詞匯,以致書肆中不時有冠“++超限戰”的書出現,令人生出幾分感慨。
這十年里,發端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世界軍事革命進程還在延續。先后發生的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和至今尚未結束的“最漫長”的阿富汗戰爭,向世人漸次展示著此番軍事革命的成果與瑕疵。就像我們在《超限戰》中指出的那樣,大量的技術發明,在不斷刺激人們對新武器心馳神往的同時,也迅速消解了每一種武器的神奇。“沒有誰能擁有戰爭冠名權。”十年教訓,人們已漸從沉醉于“更新、更強”武器的研發,轉而表現出對新武器裝備的“節制”。軍人們更關注的問題是,?何把各種新舊裝備組合在一起,變傳統的“平臺中心戰”為“網絡中心戰”式的體系對抗。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美國在F22飛機剛裝備部隊后就關閉了生產線,令全球軍界乃至許多先進武器的發燒友們錯愕不已。與之對應,陳舊的B52和C130飛機卻“老樹綻新花”,經過適用性改造后,在今天的戰場上大放異彩。看來武器的代次已經不像以往那樣清晰,軍事性戰爭的發展也充滿著不確定性。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是美國這樣擁有強大的戰爭融資能力的國家,也難以維持過于昂貴的傳統帝國式戰爭。
在力所不逮的情況下,合理的思路是調整戰爭的目標——放棄?對手無條件投降式的“全勝”、“零和”追求,選擇可實現、可控制的有限目標。隨著戰爭目標的改變,戰爭的手段亦會改變。大量軍事、非軍事、超軍事手段的組合運用,構成了今天廣泛存在的“超限戰”現實。不僅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的軍事性戰爭里有超限戰,在美元與歐元、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間的博弈中,也無處不見超限戰的蹤跡。不論人們喜歡不喜歡,超限戰都是一種事實。面對這種新的戰爭趨勢,在最新版的美軍作戰條令條例中,已開始正面引用《超限戰》的內容,西方一些軍事院校多次召開超限戰專題研討會,臺灣“漢光演習”中也有所謂根?超限戰思想而設計的金融攻擊情節,我們還發現了印度盜版的《超限戰》、越南文的《超限戰》盜譯本和智利學生關于超限戰的論文。令人感嘆的是,盡管我們早有察覺,但在被證實后仍感震驚的還有某些國家專門針對《超限戰》作者的超限戰。
在我們看來,作為一種戰爭形態,“超限戰”屬現在進行時。然而作為文本的《超限戰》,卻屬于歷史。圍繞這本小書發生的許多故事,體現出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新觀念、新思想的不同態度,這使《超限戰》三版時保存歷史原貌本身就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就像刻舟求劍,如果船移動了,一切便失去了依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