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樣彼岸的美國,是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源起之地,也是一些人欲改造中國的理想藍本之所在。真實的美利堅究竟是什么樣子?它真的是人們想象中的天堂嗎?近十幾年來,由親歷者描寫、介紹美國的書籍陸續問世不少,《親歷美利堅》不過是其中之一。
與那些對美國充滿感情與想象,但實際生活卻與美國沒有多少交集,甚至沒到過美國的“親美人士”不同,瑪雅博士在美國渡過了她人生中極其重要的10年,完成了學業,結識了不少友人,留下一些故事。但是,自始至終,她在骨子里還是一個家國情懷和本土意識濃厚的中國人。美利堅的繽紛色彩,融化不了她的中華血脈。由這樣一個人描述美國,未必會比其他人更精準、更全面,但確實可以少一些想象與粉飾,多一些直接與真實,能夠多少彌補其他視角下的缺陷。
不管怎么說,美國確實是自由主義理論最成功的當世樣本。自由主義究其實質,可稱之為個人主義。在價值排序上,這種政治哲學將個人置于集體之前;在政治實踐中,強調在盡可能保障和擴張個人權利的基礎上,建構共同秩序。從歷史經驗看,這種政治建構在保障個人權利和激發社會活力方面具有優勢。最重要的是,它將社會進步的標準不是定義為整體福利的增進,而是每一個人生存狀態乃至個人感受的改善——正是這些因素,支撐著西方社會近5百年來走在世界前方。
顯然,這種個人優先的價值取向與中華傳統截然不同,甚至可說是背道而馳。中華傳統最重要的核心,是家國情懷。這是經由幾千年持續不斷的傳承,通過歷史、文化摻入中國人血脈中的血色,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心目中最崇高的理想人格,既不是如亞歷山大、凱撒之輩的秦皇漢武,也不是如亞里士多德、牛頓之類的 孔圣老 君,而是將家國意義張揚到極致的關公、岳飛。關于家國情懷,屠洪剛唱的《精忠報國》一歌中,以岳飛一生為依憑,對此有淋漓盡致的集中表述。在這種價值敘述中,離開了家國建構,個人只是飄絮,只是浮萍,只是塵埃;只有在家國的框架內,個人的價值才能飛揚。
對這種家國傳統的歷史功過,及其它的當下意義與未來的適應性,難以簡單評說。但有一點確鑿無疑,它正是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史上創造數千年綿延不絕神話的原因,它也是老祖宗留給今天中國人最有份量的遺產,是所謂“龍的傳人”除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珠外的主要內涵,也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身份標志。正像越南總理范文同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所說:你們中國人,不管離國多久,在任何時刻骨子里都不會改變——當然,人的精神有著不同的層面和廣度。為什么這些年來新加坡越來越游離于中國利益之外?家國是一面旗幟,它需要個性鮮明的旗手,這或許是家國意識與個人主義唯一能交叉的地方。
《親歷美利堅》一書,寫的是在美國的生活點滴、社會映像與政治觀察,但透過字里行間,讀者很容易讀出作者心中的國與家。
不管何時,身在何處,千秋不改,家國情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