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上的進步——勞動哲學
——評《勞動哲學》
劉永佶教授的新著《勞動哲學》于2009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篇著作一問世就受到廣大哲學愛好者及從業者的關注。這部著作是劉永佶教授幾十年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同時也是為進一步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可以說,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偉大進步。劉永佶教授從勞動者主體出發,用勞動的視角抒寫了一部勞動者的哲學。
明確哲學的時代性和勞動者的主體性
哲學的基本問題到底是什么?在《勞動哲學》的開篇,劉永佶教授就指出哲學是對人生存和發展的集中概括與論證,從中明確了哲學研究的是人的問題,哲學的主體是人。首先針對唯物主義中的唯物思想,在對待人與物質的關系上,劉教授強調了人的特殊性,但同時也不否認人作為自然界物質的一般性。劉教授在書中這樣指出:“人作為特殊的、高級的動物,是以其意識而認知并支配存在的,其存在的特殊性,在于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物和服務于人的勞動和社會交往;通過勞動而滿足作為人的需要,并創造出新的需要。人雖然有這些特殊性,但人仍是動物,人必須生活于自然中。動物性是人性中的一般性,自然界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人的意識,既要認知人自身和社會關系,也要認知自然界。”“個體人的意識,根據在于存在,其對象也是存在。生命體現為活動,活動必然要與外界發生關系,這個外界,既是個體之外的社會,又包括自然的物質。從個體論,自然是存在的條件,社會也是存在的條件。從總體論,社會則是人存在的形式。個體意識要認知其存在和條件,眾多個體意識的集合,就形成總體意識。”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人是物質的特殊存在形式,其意識也是人的物質存在的活動與反映,物質是人生存的條件。緊接著在哲學的主體性這個問題上,劉教授明確地指出了人在哲學中的主體地位。劉教授認為:“哲學不是神學,它的主體是人,它的對象也主要是人,只有以人為對象,并在研究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矛盾時,涉及作為其必要條件的自然物質和經人改造了的物質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是要規定人的生存和發展中的矛盾,并探討人的生存發展與物質條件的關系。這個基本問題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即對各時代矛盾的集中概括,由此形成時代的哲學。”由此看出,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概括,不同時代的特殊矛盾決定了時代精神的特殊性。歷史上的哲學家,幾乎都不能明確其所處時代的階段性,其論證也往往是以人類總體的一般性的規定出現。尤其是到了唯物主義這里,更是被看作亙古不變的教條,以至于只要與唯物主義相違背的觀念都被認為是錯誤的。可見唯物主義在人們內心中的毒害之深,幾乎沒有哲學家會去想這種哲學觀念背后隱藏的階級利益。然而劉永佶教授發現了這個一直以來被人們所信奉的理論是不正確的。劉教授指出從來就不存在純粹的哲學,任何哲學思想都代表了一定階級或社會勢力的利益。一個時代只有一種主導的哲學觀念,它是特定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集中體現的時代精神的概括,也是社會主要矛盾中居主要矛盾方面的階級或社會勢力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那么在現代社會,哲學的主體應該是誰呢?回顧哲學發展史,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哲學的發展經歷了諸神崇拜、上帝主義、天命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幾個階段,分別代表了奴隸主、封建領主、官僚地主階級以及資產階級的利益。勞動者一直處于被統治地位,他們的利益在這些哲學思想中當然得不到體現。一直到馬克思這里,才第一次系統地論證了勞動者的利益和階級意識。馬克思作為勞動者的代表,從勞動者主體性出發,探討了勞動者從生產的主體向社會主體的轉化。勞動者主體性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和全部理論體系當中。劉永佶教授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并進一步明確了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在《勞動哲學》跋中,劉教授曾動情寫到:“我命在勞動。”作為一位廣大勞動者的忠實代表,劉教授構建的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哲學當然不同于體現統治者利益的哲學。哲學的時代性也要求出現這樣的哲學——集中反映勞動者的利益和階級意識,于是,《勞動哲學》應運而生。(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