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68.10.05
按:黑龍江"五·七"干校關于干部下放勞動的經驗很好,建議各級革命委員會的同志們和廣大干部、知識分子認真讀一讀。我們已經有了關于精簡機構方面的經驗,再加上關于干部下放勞動方面的經驗,對如何實現機關革命化、干部革命化,認識就比較完整了。
毛主席最近指出:"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毛主席的這個指示,對反修、防修,對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應引起我們各級革命干部和廣大革命群眾的高度重視。希望廣大干部(除老弱病殘者外),包括那些犯過錯誤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勞動的過程中重新學習,使自己精神面貌來一個比較徹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員會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勞動,使自己不脫離勞動人民,既當"官",又當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別注意不要染上脫離群眾、脫離勞動、一切依靠秘書、做官當老爺的剝削階級壞作風,要保持無產階級朝氣勃勃的革命的青春。
***
本報訊今年五月七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組織大批機關干部下放勞動,在慶安縣柳河辦了一所農場,定名"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提供了新的經驗。
"五·七"干校的人數是陸續增加的,現在共有學員五百零四人,主要是原省直屬機關干部和省革命委員會的工作人員。
"五·七"干校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深受廣大貧下中農的歡迎。貧下中農稱贊說:"要是縣、公社的干部都象'五·七'干部(社員們親切稱學員為'五·七'干部)那就帶勁了。我們就是需要這樣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和咱們一條心的干部。"不少機關干部、解放軍和學生看了"五·七"干校后,都一致認為: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要繼續進行革命,就必須走"五·七"指示的道路。"'五·七'干校走在前面了,我們要緊緊跟上。"
黑龍江省"五·七"干校,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干部的世界觀,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作為頭等任務來完成。不少學員說:"到了'五·七'干校,思想上很快起了變化。過去總是教育人的,現在是受教育,心情不一樣,感受也不同。"文化大革命中,有的干部挨了批判,產生了很多怨氣,躺下不干了。他們甘當"逍遙派",想找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過著"日出而起,日落而歸"的桃源生活。到了"五·七"干校后,激烈的階級斗爭和緊張的勞動生活,"逍遙派"不逍遙了。日沒有出就起床,日已落還沒歸家,使他們受到了鍛煉,開始觸及了靈魂。一個抗日時期的老干部,參加革命前是放羊娃,革命勝利后,高官厚祿,養尊處優,還自認為功有應得,應當享受清福。這次到"五·七"干校后,他重新拿起幾十年前的放羊鞭子,感慨尤深。他說:"天下還有多少放羊娃、窮苦人沒有解放呵!我怎能革命勝利了就享清福呢!今天趕著羊群爬山涉水,越走離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越近,越走越覺毛主席親。"有的過去長期蹲在大樓里,不聞春秋的干部,成天意志消沉,思想空虛。到農村后,呼吸了新鮮空氣,暮氣被打掉了。他們說:"進了'五·七'干校,有千個變化,萬個變化,感受最深的是由干部到普通勞動者、由'官'到民這個變化。這個變化才真正觸及了靈魂,不論你'官'有多高,鋤頭鐮刀一拿,官架子就打掉一大半了。"
過去,不少"三門"(從家門到學校門,再到機關門)干部很少接近過工農群眾,到了"五·七"干校后,親臨三大革命第一線,接近了貧下中農,增強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志深有體會地說:"長期蹲在機關,腦袋空虛,腿腳發軟,香臭不辨,敵我不分。接觸了貧下中農才發覺自己一身灰,不洗不行了!"由于干部的思想得到改造,貧下中農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貼心人。有的社員手把手地教干部撒種,有的社員從很遠的地方跑來幫助開荒建校。今年夏天攔河筑壩時,干部下河凍得渾身發抖,當地貧下中農看見后,馬上運來草筏,很快把水截住,讓干部上了岸,很多學員深受感動。
黑龍江省柳河"五·七"干校,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耕種三千余畝土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并自力更生辦起了小型工廠企業。實踐證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養干部的好地方,是實現機關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種好辦法。許多同志已經對"五·七"干校有了深厚的感情,有的把自己中學畢業的兒女帶到了干校;有的主動要求把全家帶到干校去落戶。他們說:"我們是從生產中來的,今天又回到生產中去,干校就是我們的家。"為此,干校正在為他們修蓋住房,準備迎接他們。目前,"五·七"干校全體學員正沿著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前進。他們決心在與工農相結合中,把自己改造鍛煉成為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載《人民日報》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