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為什么另類?——評《另類美國史》
張程
張程博客:http://blog.sina.com.cn/woolworth
1941年9月4日,一艘德國潛艇向美國驅逐艦“優勝者號”(GREER)發射了兩枚魚雷。
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美國軍艦以和平方式在向冰島運送郵件過程中遭遇德國潛艇“海盜式”的、殘暴無恥的襲擊。
希特勒嚴禁德軍潛艇攻擊美國軍艦,避免將中立的美國推向敵方。那為什么德軍潛艇還攻擊“優勝者號”呢?真相是:“優勝者號”追蹤那艘德國潛艇好幾個小時,用信號把它的位置告訴了負責殲滅潛艇的英國空軍。潛艇攻擊它只為自衛。也就是說事實上美國軍艦已經在與德軍為敵了,羅斯福在這個問題上撒謊了。1940年10月,羅斯福信誓旦旦地宣稱:“我之前已經說過,但是我還要一遍、再一遍、再一遍地說:你家的小子不會被送到任何外國的戰場上去?!薄拔覀兊膶ν庹叩氖滓康模亲屛覀兊膰疫h離戰爭?!钡谝粋€月前,美國“租借”給了英國50艘驅逐艦。情況很清楚:羅斯福正在不遺余力地將美國拖入戰爭。丘吉爾曾偷偷告訴羅斯福:“為了挑起事兒,得不惜一切手段。”羅斯福也正是這么做的。相反,希特勒一直避免與美國為敵,對羅斯福的挑釁一再忍讓,直到珍珠港事件后德國才因為與日本的同盟關系而向美國宣戰——希特勒為此沒少和日本爭吵。
這是《另類美國史》披露的令人震驚的事實。在書中,羅斯福除了撒謊,還有重大違憲嫌疑。美國憲法要求涉及戰爭與和平的協議,需要行政權力和立法機構共同決定,不能由行政權力單獨決定。羅斯福卻強行改變國家的中立立場,把國家拖入戰爭。半個世紀后,紐約州的民主黨參議員莫伊尼罕明確表示羅斯?!皩嶋H上毀滅了法律”而且“很清楚地該遭彈劾”。羅斯福在參戰問題上的作為為更激進的總統行為打開了后門,極大地擴展了美國總統的權力——就連戰爭權都在總統手中,還有什么事情總統不能單獨決定呢?
《另類美國史》在經濟危機一章中揭露了羅斯福的另一個惡行:濫用權力拉票。他威脅接受“公共事業振興計劃”援助而得到工作的美國人改換政治立場,為自己的第二次大選“做出貢獻”。參議院的調查表明,如果工人們不想失業挨餓、如果領取救濟金的貧民不想被除名,就要捐錢給民主黨、宣稱自己是民主黨人、投票給羅斯福中意的候選人。
這樣的一個總統,完全夠得上遭彈劾的標準??墒橇_斯福不僅連選連任了四屆美國總統,還是公認的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為什么?美國人頭腦出問題了嗎,怎么對羅斯福的惡行熟視無睹?那是因為我們是站在現代看歷史的,受到了身處環境的影響。比如美國教科書說:“對美國戰船的第一次攻擊發生在9月4日,其時一艘德國潛艇對這艘驅逐艦發射了兩枚魚雷。”考慮到羅斯福的的確確領導美國取得了二戰的勝利,讓國家獲益巨大,在這樣教育環境下長大的美國人極少會去追究真相。當持這樣看法的人繼續去教育下一代的時候,錯誤就“漂白”成了事實。
這就是為什么真實的歷史在現代人看來如此“另類”的原因。真相并不另類,而后代是站在層層歷史結果的臺階上去返觀歷史的因緣和過程,早已被層層說教和習慣勢力所包裹,習慣了用歷史的結果去想當然地推導歷史過程。用扭曲的認識去觀察真相,真相能不另類嗎?
《另類美國史》披露了許多“另類的真相”。比如上任僅五個月就遭遇經濟危機的胡佛總統其實很關心普通民眾的生活,在股市崩潰的當月就邀請企業家們來白宮,懇求他們不要降低工人的工資。胡佛當時的形象還很好,企業家們很給他面子,維持了經濟危機初期的高工資。結果是災難性的,工廠支持不了高工資,倒閉了。之后,胡佛啟動了大規模的救濟(非直接的)和公共工程建設(羅斯福新政時期的許多國家工程其實是胡佛時期決定的)。即便羅斯福新政的重要成員也承認:“我們當時不承認,但實際上整個新政是從胡佛發起的計劃推出來的。”遺憾的是,普通人對大蕭條的印象太差,連累了胡佛成為美國最差的總統之一。其實,羅斯福并不比胡佛走得更遠。如果說他有什么做得更多的,那就是為了解決多數美國人(包括農場主)挨餓和赤貧的問題,羅斯福下令宰殺了600萬頭豬,搗毀了1000萬英畝的棉田。同樣麥卡錫也不是偏執的白癡,而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之一。當時美國的確存在大量共產主義同情者,蘇聯在美國進行了大量滲透,麥卡錫并非無的放矢。但是麥卡錫運動的無限擴大化,連累了大批無辜的美國人,使得人們在否定這次運動的同時否定了麥卡錫這個人。此類事件還有林登·約翰遜第一次參議員競選時是因為某區選票按照字母順序排列而以微弱多數勝出,克林頓為了分散大家對萊溫斯基丑聞的關注而轟炸南斯拉夫等等。
如果我們把全書披露的所有事件都提煉成一兩句話,轉述給沒有看過內容的其他人,他們肯定會說:“這是造謠的美國史?!边@恰恰是許多看過《另類美國史》的讀者擔心的:美國的麻煩不在于人們不知道歷史,而在于“大家自認為知道的事情,其實蠻不是那么回事”。
作者托馬斯·伍茲是研究美國歷史與政治的學者?!读眍惷绹贰分弊g的書名應該是《對美國歷史的政治不正確解讀》。這個書名體現了作者對美國的歷史真相為何日益另類的理解。作者提煉出了“政治正確”這個概念來解釋真相為何另類。雖然沒有明說,但作者在講述每個案例的時候貫穿著一條“政治正確與否”的暗線。所謂“政治正確”大體是指和當今的政治導向一致,與主流的輿論觀點一致。比如輿論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站在受壓迫的人群立場上,那么知識分子在考察消費品問題時往往需要批評大型集團公司的壟斷,批判它們用“壟斷價格”剝削民眾。伍茲告訴讀者,所謂的“壟斷價格”是虛假名詞。美國歷史上沒有托拉斯組織依靠低價格排擠競爭者控制市場后再抬高價格(即壟斷價格)來盤剝消費者。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確實在不斷降價,可人家是依靠降低成本和規模經營做到的,銷售價格始終高于成本,并沒有惡性降價競爭。伍茲尖銳地指出,扮演向政府和民眾施壓,要求調查“壟斷價格”的公司大多是成本高、經營差、和政府官員關系卻不錯的“非市場”公司。知識分子到底應該站在這些爛公司的立場上說話呢,還是站在洛克菲勒的立場上說話呢?
作者無疑選擇了后者,宣稱自己對美國歷史的解讀是“政治不正確”的。這讓《另類美國史》一書在美國飽受爭議。
如何跳出“政治正確”的圈子,如何擺脫層層疊疊的當代環境,和歷史真相來個親密接觸呢?首先,后人在描述客觀事實(尤其是在寫教科書)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流露出主觀情緒。有確切依據的可以寫,沒有確切依據或者材料沖突的就是讓這段時間空白也不能寫。其次,要頂住現實環境的重重壓力,寫下、說出你的本意?!读眍惷绹贰放读肆挚蠈谌说目捶ㄍ耆欠N族主義的;肯尼迪總統的暢銷書是拼湊出來的,老肯尼迪幫兒子的書打榜自己買了上萬本藏在家里?,F在寫這些話說這些話,沒有多少阻力了,但是在當時卻是阻力重重。后人常常感嘆歷史記錄的不忠實,也許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味記錄者的艱難和重壓。
無獨有偶,在托馬斯·伍茲重新解讀“另類美國史”的同時,中國也興起了一股“另類讀史”的浪潮。大批作者用通俗的語言,重新解讀心目中的中國歷史。觀點是否恰當,尚待商榷。但不同作者體現出來的相同的獨立思考、個性寫作的作風,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歷史進行細致的梳理,去偽存真,我們才能越來越接近真相。
最后,《另類美國史》的編輯質量很高。書稿的體例很清晰,編輯不僅增配了許多說明圖片,還設置了“有話說”、“想必你不讀的一本書”、“今日政治正確性”、“教科書漏掉的引文”等小欄目,盡可能全面地網羅當時的不同觀點和遺缺的資料,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作為一本學術味比較重的圖書,編輯工作讓它通俗了許多,方便了許多,又絲毫不減學術性。在編輯質量每況愈下的今天,《另類美國史》的編輯質量讓人耳目一新。
如果要想了解美國歷史,不論是從學科角度,還是從圖書角度,《另類美國史》都是一本好書。
附:
另類美國史
作 者: (美)伍茲 著,王祖哲 譯
出 版 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2-1
定價:¥38.00
編輯推薦
全方位顛覆美國歷史,出版后引起巨大爭議,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榜前十。
一個另類美國人眼中的歷史,一部令人大開“眼界”之作,從此,要對美國另眼相看。
美國的麻煩并非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太多,而是大家自認為知道的事情,其實蠻不是那么回事。
——美國政治評論定 維爾·羅杰斯
伍茲教授從政治正確的記憶漏洞里勇敢地拯救了真實的史實。每個想了解美國歷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美國國會議員 蘭·保羅
論點堅實地建立了在最新最好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研究美國歷史以及任何懷疑美國歷史的人,必定如獲至寶。
——美國水牛城州立大學歷史教授 拉爾夫·瑞科
內容簡介
維爾·羅杰斯曾經說,美國的麻煩并非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太多;美國的麻煩是大家自以為知道的事情,其實蠻不是那么回事。
沒有哪個領域像美國歷史這樣更符合這位幽默大家的此番評論。在過去的至少幾十年,大多數學生接觸的美國歷史,實際上是一堆枯燥乏味、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故事:美國內戰全是由于奴隸制、反壟斷法救民于邪惡的大公司、富蘭克林·羅斯福把我們從大蕭條中拯救了出來,諸如此類。從殖民地時代到比爾·克林頓當總統,本書的指導方針很簡單,旨在秉筆直書。
在過去的至少幾十年,大多數學生接觸的美國歷史,實際上是一堆枯燥乏味、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故事:美國內戰全是由于奴隸制、反壟斷法救民于邪惡的大公司、富蘭克林·羅斯福把我們從大蕭條中拯救了出來……
伍茲教授從政治正確的記憶漏洞里勇敢地拯救了真實的史實。每個想了解美國歷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托馬斯·伍茲(Thomas E.Woods),美國路德維?!ゑT·米塞斯研究所(Ludwing von Mises Institute)研究員,哈佛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及博士。主要研究美國歷史下政治,著有《誰殺了憲法》、《神圣的過去和神圣的現在》、《關于美國史,你不該問的33個問題》和《教會與市場》等專著。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自由的殖民地起源
懷疑+厭惡=自由:一個自由公式
愛你的鄰居?殖民地間的爭吵誕生了宗教自由
政治正確的神話:清教徒是種族主義者
不,清教徒不曾偷印第安人的土地
自治是不可談判的
第二章 美國保守的革命
殖民地傳統還是英國改革?
事實:美國革命不像法國革命
第三章 憲法
各州聲言,憲法敢情好,但是,萬一……
我們就閂門
反聯邦主義者的反對意見
聯邦政府工作人員少管各州的閑事
擁有一支槍是可以的
僅僅因為不在做力法案》之內,并不意味著那不是一項權力
各州不讓聯邦政府人員做的任何事情任由各州自行處理
戰爭權:國會對自身的責任軟弱無力
第四章 美國政府與“九八原則”
提供“全民福利”:大政府之根
共和黨人對聯邦黨人
第五章 南北分裂
密蘇里歸你,緬因歸我
另外一些大放厥詞的吹噓
把奴隸制趕出領土!(把土地留給白人)
各州為……亞利桑那的種植園而戰?
那和奴隸制有關,但是那和奴隸制無關
堪薩斯“血流成河”
共和黨人的崛起
事實:南方地方法官解放了德瑞得·斯科特
瘋子出逃:謀殺者約翰·布朗返回現場
第六章 州際戰爭
存在美國內戰這回事嗎?
各州有脫離聯邦的權力
這戰爭是為解放奴隸而打的嗎?
實事求是:林肯的種族觀
士兵為什么打仗?士兵們說……
全面戰爭的爆發
第七章 重建
林肯,約翰遜,以及總統主持的重建工作
南方的《黑人法典》
第十四修正案與各州權力
第一次總統彈劾案
第八章 大企業如何讓美國人致富
政府在鐵路建設中如何鼓勵浪費與腐敗
“可惡的”洛克菲勒
安德魯·卡內基與美國的生活水平
赫伯特·道:被遺忘的美國英雄
反壟斷的白癡行為:反壟斷法應該撤銷嗎?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時宣傳?不能夠!
讓平民挨餓是犯法的
德國人反擊了
“露西塔尼亞號”被擊沉
“蘇塞克斯號承諾”
德國推了最后一把
為什么威爾遜贊成戰爭?
巴黎和會:威爾遜視而不見的災難
反對者說我們當不了世界警察!
“怪異”與“瞪眼”:威爾遜的計劃
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布置好了舞臺
第十章 遭到誤解的20年代
投票反對威爾遜
20年代的真相
第十一章 大蕭條與新政
胡佛:一個“啥事兒不干”的總統?但愿如此!
羅斯福進城
讓我們毀了吃的以幫助饑餓的人民
羅斯福反企業的狂熱延遲了恢復
勞工立法的后果
“公共建設工程”的災難
法院告訴羅斯福,別那么急
二戰把美國救出大蕭條了嗎?
征兵降低了失業率!
第十二章 是的,同情共產主義的人確實存在
“可到過未來——它管用!”
蘇聯的實驗:美國的榜樣?
工會有話:蘇維埃制度的優點
振作起來:那都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大眾的利益”!
怎么餓死自己的人民
《紐約時報》的那位掩蓋罪行的記者
斯大林的擺樣子公審太有才了,馬屁精們說
是的,蘇聯間諜是個問題
約瑟夫·麥卡錫是個偏執的白癡,當真?
第十三章 二戰在即
富蘭克林·羅斯福把中立法中立了
皇帝總統成形了:羅斯福違法了嗎?
中立狀態的結束
羅斯福怎么把美國拖進了戰爭
羅斯福與日本開戰不可避免嗎?
第十四章 二戰:后果與余波
羅斯福和與約瑟夫大叔——羅斯福對斯大林有
多么友好?
馬歇爾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成功還是另外一個
失敗的送禮項目?
杜魯門蔑視憲法
第十五章 民權
不用法律,而用社會學
從種族中立到種族困惑
讓我們把那些孩子弄到一塊兒——即便他們
每天必得坐兩個小時的汽車!
堪薩斯市的慘敗
1964年《民權法案》
第十六章 約翰·肯尼迪與林頓·約翰遜
誰是真正的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林頓·約翰遜:失敗的遺產
缺乏工作機會解釋不了龐大的福利接受人群
“大社會”與越南悲劇
第十七章 貪婪的十年
里根有什么不同?
“貪婪的十年”中的慈善捐款
邁克爾·米爾肯的真相,媒體喜歡恨的那個人
預算削減的神話
減稅
第十八章 克林頓
克林頓,一個“中間派”?
“只有不合格的求職者才可以申請”
聽從美國有線新聞網的對外政策
出師不利巴爾干:克林頓如何濫用權力、煽動伊斯蘭主義者、撒謊以及用納稅人的幾十億美元打水漂
“大政府時代結束了”——說什么呢?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者后記
書摘插圖
第一章 美國自由的殖民地起源
你猜怎么著?
★十三個殖民地根本就不是一個“完美的聯盟”。
★清教徒不曾偷印第安人的土地。
★基督教是教化殖民地居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首要的基本事實:殖民地居民這群人并不具有“多樣性”。他們來自歐洲同一片地區。他們講一樣的語言。他們崇拜同一個神。
從1629年到1775年,有四撥移民來自英格蘭四個地區。下面是這四個時段:
1629年到1640年:清教徒定居在馬薩諸塞灣。
1642年到1675年:來自英格蘭南方的幾個貴族和大量契約傭工定居在弗吉尼亞。
1675年到1725年:來自內地北方和威爾士的英格蘭人定居在特拉華山谷。
1718年到1775年:來自蘇格蘭約克郡和北愛爾蘭的移民,遷往內地,到了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邊遠地區。
懷疑+厭惡=自由:一個自由公式
然而,組成了聯邦的那些人中間的文化差異,是真實、重要而持久的。這里有一個例子,說的是早期殖民地居民對彼此的看法:
一個清教徒評論弗吉尼亞人:
“把他們世上的人數湊在一塊兒,也離良心和誠實十萬八千里。”
弗吉尼亞人威廉·伯德二世評論清教徒:
“得拿眼盯著這些奸商?!?/p>
清教徒和弗吉尼亞人評論教友會信徒:
“他們每禮拜為同胞祈禱一天,其余六天作威作福?!?/p>
教友會信徒評論新英格蘭人:
“一群殺人犯。”
宗教對殖民地居民是重要的,盡管他們信奉同一個上帝,可是仍然有不少的吵鬧。確實,教友會信徒或者說貴格會員,惹得不少殖民地居民憤恨。以為自己凈化了英國國教禮拜儀式和“迷信”的清教徒,在貴格會員看來,還是太形式主義。在威廉·佩恩(William Penn)于17世紀80年代定居賓夕法尼亞之前的幾十年,住在羅得島的貴格會員旅行到了馬薩諸塞,為的是把那里愚昧的居民從教條主義的沉睡中喚醒,并讓他們清醒地皈依他們自己那種枯燥乏味的信仰。貴格會員搗亂清教徒的宗教儀式,對牧師極盡刁難,甚至光著身子在教堂的過道上走來走去。貴格會員屢次被禁止進入馬薩諸塞。
這種相互的敵意,以一種怪異的方式,歸因于美國自由的發展:每一教派和殖民地都警惕地反對別人對其內部事務的干涉。各殖民地之間的不同之處,產生了這么一個當然的想法: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果有可能有一個中央政府,這個政府也應該如此行事。
愛你的鄰居?殖民地間的爭吵誕生了宗教自由
憲法第一修正案反映了這種態度:聯邦政府不得干涉各州的宗教事務。第一修正案宣布:“國會不制定與宗教機構有關的法律,并因此對自由的宗教活動不予以禁止?!卑凑帐穼W家大衛·黑克特·費歇爾(David Hackett Fischer)的理解,這項宣告意在在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保留宗教自由,并且保證在馬薩諸塞和別處存在的教會機構免于外部干涉而能安然自處。
馬薩諸塞灣的神圣社區
把馬薩諸塞各殖民地說成神權統治,在技術上是不正確的,因為牧師們自己是不掌握政治權力的,但這些殖民地肯定有一個神權統治的方面。比方說,在1629年建立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大家希望法律能盡量精確地反映《圣經》的訓令。公民權只授予教會成員;在成為教會成員之前,必得經過一個如同審問般的過程。 “教會的柱石們”將決定一個預備成員是屬于上帝的選民(命中注定要永遠上天堂),還是屬于永遠的受罰者。
后面這種人,盡管得不到公民權,也不蒙圣餐會的邀請,可是還得遵命上教堂。清教徒沉浸在關于圣約的神學中,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建成一個真正的神圣社區,上帝還是會給他們好臉色看的;如果他們建不成,他們就得聽任神怒的發落。他們希望和想法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以便按照共同的理想改善生活。17世紀30年代,在馬薩諸塞起草的《戴達姆圣約》中,事情是這么解決的:“我們將不遺余力地摒棄那些與我們離心離德的人,只接納那些與我們同心同德的人。”
早期新英格蘭的社區精神經常得到很大的重視,以至于清教徒對傳統的英格蘭的自由所承擔的義務常常遭到了忽視。約翰·溫恩羅普(John Winthrop)是清教徒移民中的一位首要人物,很長時間擔任馬薩諸塞灣的總督,他希望成文法越少越好,如此一來他和他的法官們就能任意使用權力,按照《圣經》來進行統治了。然而,他的殖民地居民卻希望別這么隨意,他們希望對個人自由有清楚的保障。
1641年,由于這種分歧,溫恩羅普落選,殖民地居民們建立了“馬薩諸塞自由團體”。相關文件包含一百多條規定,其中有些條款美國人都很熟悉:無理由不征稅原則,陪審審判權,以及保證未經法律程序不可剝奪個人生命、自由或財產。(文件還包含一個規定:禁止毆打妻子,除非丈夫需要采取自衛行動。)我們已經發現了美國憲法起草之前一個半世紀的一份文件,其目的是為了限制和界定政府的權力。而這是美國殖民地居民起草的許多文件中的一份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教徒生活的一些限制逐漸瓦解了。比方說,A.H越來越多,迫使人們定居在遠離市中心的地區,政府和宗教權威不容易看著他們、管著他們了。除此之外,神學上的自由主義對許多殖民地居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本為凝聚團體的一樁事業,對個人自由卻越來越重視。
與此同時。在粗野蒙昧的詹姆斯敦……
弗舌尼亞的詹姆斯敦的發展,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它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個人主義精神鮮明的殖民地,只是后來才需要團體的凝聚力。弗吉尼亞早期的殖民地,是由年輕的單身漢們把持的。有好幾個因素,其中臭名昭著的一個因素,是弗吉尼亞乃是疾病肆虐的生死之地(并非完全誣蔑),使那些有清教徒背景的移民家庭望而卻步。但是,道德掉價了,這個殖民地的繁榮卻廣為人知,那么舉家遷往弗吉尼亞東南部的切薩皮克的人,就比較明智了。
由于弗吉尼亞根基更穩了,它也更貴族化了。貴族青睞于自治原則,而且這些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責任。其有嚴格的規定:每個成員必須出席議會的開幕式,任何缺席都要請假。(可憐的詹姆斯·布雷(James Bray),在1691年,議會被他的缺席解釋大大激怒了,議長實際上簽署了一份逮捕狀去抓他,把他拘留了起來,直到他道歉才算了事。)這群精英是由一幫才分極高的男子組成,在和英國關系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有本事口齒清楚地說明美國的權力和自由在哪些方面、以何種方式遭到了威脅。
最終,各殖民地成功地提供了個人自由,文明生活就可能了,與此同時也培養了一種社區情感,這種情感導致他們抵制中央集權化。這種社區情感轉變成了個人對他自己所屬的殖民地的依戀,這是一種地區性的愛國主義。
史學家們注意到了弗吉尼亞人對他們那方土地有多么盡心。這種說法對所有的殖民地而言也是真實的;晚到1787年,馬里蘭人仍然把他們的州叫做“國家”。
政治正確的神話:清教徒是種族主義者
針對他們遇到的美洲印第安人,殖民地居民也得制定某種政策,其中有些政策比另一些更成功、更公正。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美洲印第安人一直是不公和虐待的受害者,對此沒幾個人否認。但是,那些不公正的事情,導致許多美國人相信,殖民者對美洲印第安人除了蔑視沒有別的,他們千方百計地驅趕他們, “偷竊”他們的土地。但是事實上,哈佛學院在建立十年之后,就
歡迎印第安學生。殖民地居民要是殺了印第安人,是可能而且也真的判處了死刑。皈依了基督教的印第安人,住在新英格蘭的“祈禱之城”里,享受相當程度的自治。
如今,清教徒急于讓原住民皈依基督教,遇到的經常是不耐煩和令人討厭的微笑。但是,想想最偉大的清教徒傳教士約翰·艾略特(John Eliot)吧.此公生活于1604年到1690年。為了把基督教信仰傳播到印第安人當中,艾略特幾乎違背了信仰。阿爾岡琴族人沒有文字,艾略特就學習馬薩諸塞的阿爾岡琴族人的口頭語言,為他們開發出了一種記錄他們的語言的文字,然后把《圣經》翻譯成這種文字。如果艾略特和清教徒僅僅是想欺壓原住民,他們大可以采取省事的辦法。
說清教徒對印第安人有種族優越感,是不真實的。他們肯定覺得自己在文化上是有優越感的,盡管我們不清楚在他們遇到了一些不知道輪子為何物、沒有書面文字、實際上生活于石器時代的人的時候,他們該作何感想。但是,種族還沒有進入到問題中來。在羅得島上建立了普羅維登斯城的羅杰·威廉姆斯(Roger WiBiams),相信印第安人生來是白人,這個看法清教徒一般都同意,據說是污垢和日曬把他們的皮膚弄黑了。
最近幾十年,關于清教徒苛待原住民一事,學者們緩和了早先的判斷。但是,專家的研究成果總得花費些時間才能觸及博學家們寫的課文。比方說,關于歐洲歷史的一些概觀,博學家們仍然把中世紀描繪得落后而野蠻,而中世紀對歐洲文明的貢獻,中世紀學者知道得全面,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起源、宇宙體系的發展,以及中世紀學術生活的卓有成效。關于清教徒和印第安人的學術研究,也是一樣:博學家一如既往地說清教徒的壞話,而專家常常下結論說,清教徒的事跡要比人們受了誤導而相信的那個樣子好得多。關于清教徒和印第安人的戰爭研究也是這樣。在“博學家們看來,”史學家奧爾登·沃恩(Alden Vaughan)解釋說,“清教徒挑起了每一次沖突,而且意在進行種族大屠殺——有的時候也確實這么干。無論是軍事史的專家,還是相關論題的專家,認為英格蘭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原因,不那么簡單,不那么單方面;戰爭的結果,盡管令人驚駭得具有毀滅性,但不到種族大屠殺的程度。”
……
購書電話:010-62760856轉0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Q Q: 90907783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