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最大的贏家?這都是源于查韋斯的推薦。
在4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南美洲國家聯盟12國總統峰會上,查韋斯突然起身,走向奧巴馬,對他說,"我想成為你的朋友",同時送他一本書。奧巴馬起初一愣,但很快反應過來,而且愉快地接受了。我相信當時奧巴馬并沒有弄明白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他的第一反應應當是這是查韋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起初,奧巴馬以為這是查韋斯自己寫的一本書,直到發現并非如此,才自嘲道“我本來打算送給他一本我寫的書呢”。
查韋斯送奧巴馬這本書是一種友好的表示還是一種先聲奪人?我想后者的成分居多,而且對奧巴馬來說不能不被解為一種侮辱。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讓我們看看《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這是一本著名的左派作品,由烏拉圭著名作家、記者和歷史學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于70年代初寫就,至今已被翻譯成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近40年,再版近70次(英文版)。但就數量而言,這絕對是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
從本質上來說,這本書是一部拉丁美洲的血淚史,一部慘絕的殖民史,也是一本對新舊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其中自然少不了西班牙、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當然永遠也少不了美國——掠奪拉美的控訴書。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正是拉丁美洲不發達的原罪。
查韋斯在這樣的場合送個奧巴馬這樣一本書顯然是給奧巴馬一個下馬威,并警告他要記住美國的“原罪”,同時也是提醒奧巴馬——正如《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作者加萊亞諾在得知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后接受《現在民主!》廣播采訪時所說的那樣:"白宮很快將成為奧巴馬的家,不過這座白宮是黑奴建造的。我希望,真誠地希望他永遠、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而且,可能更令奧巴馬感到難堪的是,查韋斯這次送給奧巴馬的這本書不是英文版而是西班牙文版——其實就在這次美洲峰會的第一個晚上,奧巴馬與查韋斯照面時只用了蹩腳的西班牙語給查韋斯打了招呼,查韋斯無疑知道以奧巴馬的西班牙文水平根本不足以閱讀這本書。很明顯,查韋斯送給奧巴馬這本書的目的并不是讓奧巴馬來讀的,而是告誡他不要忘記美國的過去和他自己的出身。
很顯然,查韋斯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計謀得分多少,相反奧巴馬的低調和寬容應對倒為自己贏得幾分好感。雖然美國右派媒體紛紛為奧巴馬打抱不平,建議奧巴馬也"回敬查韋斯一本"。但事實上奧巴馬并沒有這樣做。他知道,這次峰會,美國的任務是修好而不是繼續交惡,當然他也明白"蛇和微笑并不會結成新的關系"(前美國大使、總統顧問杰弗里·達維多語)。
或許正是查韋斯對美國新晉總統如此失禮而無畏的舉動,促成了這本書的再次名揚天下。
在查韋斯贈送這本意在批評美國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之前,這本書在亞馬孫圖書網站上的銷售排名是54295位,而僅僅幾分鐘之后,這本書的排名已經飆升至20名,隨后繼續攀升,到筆者截稿止,這本書已經名列暢銷書排行榜第2名(英語),商業投資類第1名(英語),外語非小說第1名(西班牙語),文學小說類第1名(西班牙語)。
而就在2年多前的2006年9月20日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同樣是查韋斯造就了圖書營銷的神話。當時查韋斯手持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退休教授喬姆斯基的著作《霸權還是生存:美國對全球統治的追求》向192名會員國代表發表激烈的反美演說。發言中,查韋斯痛斥布什是“惡魔”并聲稱聯合國已被“美帝”把持,他強烈建議大家都讀讀這本書。查韋斯在聯合國大會公開推薦《霸權還是生存》后的一天之內,喬姆斯基即收到了一萬封電子郵件,而《霸權還是生存》則成為美國各大網絡書店的暢銷書,平裝本在亞馬遜書店排名第一,精裝本居第六。一時間,喬姆斯基的著作火得一塌糊涂,不過喬姆斯基本人對查韋斯的推薦并沒有太多的反應。
但就《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而言,其意義遠高于喬姆斯基的《霸權還是生存》。因為這本書的歷史意義不僅止于拉美而且適用于廣大的非洲、亞洲乃至一切被殖民、被掠奪的不發達地區。而在今天,這本書的意義已經滲透到一國之內,指斥被階層所固化的社會,它“是以一個非專業作家面對一個非專業讀者的方式,向人們揭示被官方歷史掩蓋和篡改的歷史”。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無疑在昭示我們,“當年大西洋上開往歐洲大陸的船只裝載的每一種貨物,都為一個后來的拉美國家規定了命運,瘋狂的人力、物力資源掠奪造成了拉美大陸上“哪里越是富的不能再富,哪里就越是窮的不能再窮”的人類文明悖謬。
但事實上,這種“資源詛咒”難道僅僅止于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掠奪嗎?其實看看國內,山西的煤窯,東北的礦藏,無疑都在“開發的惡”的詛咒?;蛟S正是加萊亞諾的思想力度和語言批判力太強了,以至于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而致早在10多年前“這本書在中國的命運讓人遺憾。幾年前它的全文譯稿就達到了發排的水平:五位熟諳西班牙語和拉丁美洲情況的譯者,一位老前輩的校對,清晰的注釋,專家前言。似乎錯過了某個出版瞬間,忽然風改云變,行情已今非昔比。如今,譯稿被冷落地束之高閣,沒有一個譯者有信心、有情緒再向一家出版社問津,人人對氣壓都在準確的感受。明智的出版者頗有經驗地說:"這樣的書對中國的讀者來說,太嚴肅了點,太生疏了點,太老了點。”(序言撰寫者索颯女士語)
但事實上,這樣的書是否真的對中國讀者過于嚴肅,過于生疏,過于陳舊了呢?看一看索颯女士本人撰寫的一部同樣振聾發聵的著作《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的受歡迎程度吧:從199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首版到5年之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再版,中間引發了何等的反響,要知道拉丁美洲在中國是一個多么遙遠、多么冷僻、多么邊緣化的領地!
拉丁美洲離我們遙遠,但問題離我們不遠,因為有些問題本身就是我們的問題。
“發展是不平等的發展”
“發展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
想一想,改革30年來,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三,但我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已經與分化最嚴重的、我們常拿來作為教訓的拉丁美洲無異。想來這是一個多么大的諷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