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重新尋回激進教育的《被壓迫者的教育學》

朱進佳博客 · 2006-07-26 · 來源:朱進佳博客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激進的人,參與在人的解放,不會淪為“不確定圈子”的俘虜。在這圈子中,也囚禁了現實。相反的,他愈加激進,他就愈加進入現實,以致他更加認識它,更好地改變它。他不畏懼面對、聆聽、觀看他所接觸的世界。他不畏懼面對人,或參與在與他們一起對話。他不把自己當作歷史的主人,或是人類的主人,或是被壓迫者的解放者;但是他與他們并肩斗爭,把自身投入在歷史中。
――保羅.傅萊葉

學習,并不是去消化想法,而是來創造及再創造想法。
――保羅.傅萊葉

只有冒著生命的危險,才能獲得自由……還未以生命作為賭注的個人,也許,不能否認地被確認為人;但是他并未在這確認中達到真理,以作為認知他自身是自由的醒覺。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保羅.傅萊葉(Paulo Freire)也許在我國社會鮮為人知,或是很少被提起的名字,但是他卻是其思想獲得廣泛流傳的聞名世界的教育家,拉丁美洲平民激進教育的先驅,受壓迫人群的解放教育家。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出版,傅萊葉的著作,屈指算來最為人知的,當數《被壓迫者的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批判意識的教育》(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及《爭取自由的文化行動》(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尤其是《被壓迫者的教育學》更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書,一本關于人性和人類社會解放的數,深入地探討屬于被壓迫一群的教育學,并且如何通過這種教育學,把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從非人性的體制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真正擁有人性的新人類。《被壓迫者的教育學》曾經啟發了不少從事平民教育工作者,而將會繼續啟發那些投身社會運動的積極份子。

雖然傅萊葉的著作成書超過30年,但是其書中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來看還是那么的進步與前瞻,傅萊葉完全顛覆翻轉了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他那兒,教育,不再只是非人性的不平等社會中,統治集團或壓迫階級用來馴化人民的工具;教育,也是群眾用來解放社會,爭取自由、平等的致命武器。教育絕對不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中立的,它總得有個立場;而且,教育與行動原本就應該是一體的。

傅萊葉在他多年從事民眾識字教學和研究中,發展出一套關于文盲群眾的教育理論。“人類通過世界的中介相互教育”,語詞開始在文盲的一群中找到了新的力量。語詞不再是抽象的或是魔幻的,而是人們在為他們周遭事物命名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與本身能力的途徑。而民眾不再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客體(object),而是創造歷史的主體(subject)。


源遠流長的激進思想

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短短數年見,傅萊葉的思想與著作,從巴西的東北部,開始廣泛流傳到整個南美洲大陸。他不僅為教育領域帶來極具震撼的沖擊,同時也影響了美洲大陸民族解放與社會進步的整體斗爭。當拉丁美洲的無產人民從他們的僵死傳統中覺醒過來,卻又處在躊躇于作為主體參與民族建設和改變的時刻,傅萊葉完成了一套教育文盲民眾的方法,從而給予整個過程巨大的貢獻。那些正在學習閱讀和書寫的人民,開始尋獲關于他們自身的醒覺,并開始批判地看見他們所處在的社會環境。這些民眾開始更頻密地采取主動,改變一直以來否決他們的參與的社會。

也許,我們只是單純地把傅萊葉視為,一名為第三世界文盲一群作出極大貢獻的教育家。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地探索其思想,我們不難發現傅萊葉的方法論與教育哲學,對于不屬于拉丁美洲無產民眾的我們來說,也是一樣極具意義與重要。很多時候,作為獨立主體參與改變社會的斗爭,不僅僅是美洲有色人種獨有的斗爭,也是其它地方人民的斗爭,也是象我國年青中產階級的斗爭,也是原住民爭取尊嚴的斗爭……對我們這個所謂擁有“第一世界設備,第三世界思想”的國家來說,在象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斗爭中體現出來的尖銳性和震撼力,確實是給我們在自己處境中摸索的過程上,展露了新的觀點、新的模式及新的希望。


在饑寒交迫中覺醒的黎明

傅萊葉的思想,代表了創意思考與覺悟心靈對周邊被壓迫一群所遭受的苦難之關注,而產生的相互作用。傅萊葉于1921年出生在累西腓(Recife),巴西東北部的港市,第三世界中最糟糕的貧窮與落后的中心,而傅萊葉則必須在這個現實中成長。1929年發生在美國的經濟危機,給巴西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傅萊葉所生長于的中產階級家庭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動蕩不定,而最后他也和其他貧民,那些“地面上被詛咒的一群”,一樣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當他感受到到因饑餓而引發的腹痛,當他體悟到因倦乏不堪而無法學習,這個經驗對他的生命帶來極大的影響。他曾回憶說:“因為我的饑餓,我一無所知。我不是啞巴,也不是缺乏興趣。我的社會條件不允許我受教育,經驗向我證明了社會階級與知識之間的關系。” 正因為傅萊葉在窮人和勞動者群中生活,他獲得了關于貧窮階級生活及社會經濟對教育影響的深刻理解。

這也促成他在十多歲時就立下誓愿,將他畢生奉獻給對抗饑餓的斗爭,以使以后的孩子們不再遭受到象他經歷過的痛苦。傅萊葉與窮人生活在一起的經驗,讓他發現了一個被稱為無產階級“沉默文化”(無聲文化)的情況。他領悟到,無產一群的愚昧和困倦,是經濟、社會與政治支配下的直接后果,而家長式的社會體制,把他們變成受害者。在給予鼓勵與準備以認識和回應具體現實的努力中,他們被壓抑,并被“掩沒”在一個不可能觸發醒覺,及容許他們作反應的現實情況。對于傅萊葉,他更加了解到,整個教育體系,就是一個被用來維護這個沉默文化的主要工具。

傅萊葉在中學時就當起了語法老師,但是他的直覺把他引向對話式的教育,他嘗試很努力地去了解學生們的期待。他在累西腓大學法律系求學時,認識了他后來的妻子(Elza Maia Costa de Oliveira),一名小學教師,也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動力。

在1946年,當傅萊葉被聘請擔任一個由雇主擁有的機構(SESI)的教育主管時,他開始看見更多精英教育與工人階級實際生活之間的斷裂。因此,研究平民的語言,成為傅萊葉后來志業發展的起點。在面對著現實中存在著的“沉默文化”的當兒,傅萊葉專注深入從事教育工作。在他長久在學習與反思過程中的打轉,促成一個嶄新且具創意的教育哲學的誕生。在參與解放男男女女,以建立一個新世界的斗爭中,傅萊葉試圖把他的學習觸須伸展到其它各類不同思想和經驗,各式各樣的哲學立場:諸如薩特、弗洛姆、阿爾吐塞爾、奧德嘉、毛澤東、馬丁路德.金、杰.古瓦拉、馬爾庫塞等人的思想,都是他所涉獵的對象。他試著結合這些思想家的看法,以創造一個關于教育的真實觀點,并力圖回應拉丁美洲的具體現實。

在這當兒,傅萊葉也參與了平民文化運動,并支持在課堂上積極行使民主。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巴西的今日教育》,寫于1959年),還有接下來他的寫作中,他關于教育哲學的思想,開始展示于世人眼前。傅萊葉身體力行的做法,使到他被當權者冠以“叛國者”的名號。

傅萊葉識字教育的教育學,并不只是讓人閱讀文字,也是讓人閱讀世界(not only reading the word, but also reading the world)。這將涉及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的發展。批判意識的形成,讓人們得以質問他們的歷史與社會處境,這就是閱讀他們的世界,其目標就是在打造民主社會的過程中作為運動的主體。在教育上,傅萊葉提出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式交流,兩者共同學習、共同發問、共同反思,并且共同參與在創造意義的過程中。

具體來說,這種教學法從教師跟社區打成一片開始,詢問民眾的問題,收集他們日常生活常用的語詞。教師將會開始理解民眾的社會現實,并發展出一套生成的語詞和主題,以在課堂上引發討論,或是形成所謂的“文化圈”(cultural circles)。通過創造語詞(識字)的過程,意識提升(conscientization)得以發生,屆時現實的社會建構將受到批判地審查。

傅萊葉教學法的第一次實驗在1962年獲得見證,當時300名農場工人在45天內被教會閱讀和書寫。其成果就是,當時政府批準了上千個文化圈在巴西全國各地成立。不幸的是,1964年的軍事政變終止了這項工作,也改變了傅萊葉的后來一生。


流亡

1964年4月,巴西軍方勢力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并奪取政權上臺執政,在全國一片鎮壓與掃蕩的嚴峻氣氛中,傅萊葉也難逃被肅清的命運。1964年6月6月,傅萊葉因被指為叛國賊而被囚禁70天,過后他就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在玻利維亞逗留了一陣子后,傅萊葉就跑到智利待上5年,并為基督教民主土地改革運動(Christian Democratic Agrarian Reform Movement)工作。傅萊葉在智利的時候,曾與當時民選總統阿葉德合作,一心想要開創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社會。可惜的是,阿葉德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操縱的政變中死于總統府,傅萊葉又再被迫流亡。

傅萊葉于196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作為自由實踐的教育》(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獲得相當多的贊賞,并于196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他那本著名的《被壓迫者的教育學》是在1968年寫成,并于1970年以西班牙語及英語問世,直到1974年才在巴西出版。

傅萊葉在1970年被邀請到日內瓦,他在那兒為世界教會大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擔任了十年的特別教育顧問。無可否認的,教學實踐、教學法的澄清、寫作、爭取社會正義,早已是他畢生的志業。他在這期間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協助多個國家推行平民教育和識字改革。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成就,包括他在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的工作,他在那兒為全國掃除文盲工作提供咨詢,從而出版了《進行中的教學法:致給幾內亞-比紹的書信》(Pedagogy in Process: The Letters to Guinea-Bissau)


返回巴西

經過了15年的流亡,傅萊葉于1979年終于被解除驅逐出巴西的禁令,并于1980回到他的祖國。傅萊葉在圣保羅(São Paulo)加入了工人黨(PT),并在1980年到1986年間,指導著該黨的成人識字計劃。隨著工人黨在1988年的地方選舉中獲勝,傅萊葉被委任為圣保羅市的教育局長。他擔任教育局長期間的政策工作與識字培訓的改革,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影響著圣保羅市及整個巴西。保羅.傅萊葉研究所(Instituto Paulo Freire)于1991年成立,這個研究所聚合了研究傅萊葉教育學的學者和批評者,進行持久的對話,以推動新的教育理論及現實中具體干涉的進展。這項工作由18個國家的21個學術核心小組進行著,而研究所就座落在圣保羅市,并收存著傅萊葉的檔案。(瀏覽保羅傅萊葉研究所的網頁:http://www.paulofreire.org/ )

傅萊葉對教育思想和實踐的深遠沖擊,獲得了世界各地的承認。他在有生之年獲得了多項榮譽,包括1985年的杰出基督教教育家獎,及1986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發的和平教育獎。


愛與希望的激進遺產

1997年5月2日,傅萊葉在圣保羅市因心臟病而與世長辭,享年75歲。那些曾經遇上傅萊葉的人,無論是他的終身朋友,還是閱讀他的文字的人,都會以最崇高的敬意懷念他。一名劇場藝術工作者大衛.戴門(David Diamond)如此說道:“當我第一次閱讀傅萊葉時,我是那么的震驚,心情獲得疏解,而且是非凡的,他能夠把我所知道的與感受到的,卻無法形容的,清楚地說明出來。”誠然,很多人都為傅萊葉的作品所感動,而他就是最常把這么一個信念懸在心上:愛、慈悲和希望。

正如傅萊葉所愿,他的思想工作根據政治、學術思想與社會運動的改變,而持續地被重新改造與重新澄清。從理想上來看,他曾聲明說,“新形式的主體性和新的解放性實踐策略”從全球性被壓迫者社群中冒起,創造“將會引向新政治文化形式和激進民主結構的斗爭”

在全球化的年代,他寫道:“解放的敘述不能忽視他們根源的文化特殊性,但是他們也不能放棄在全球基礎上協調的機會。”只要爭取更具人性教育實踐的斗爭,獲取對權力和壓迫建構更深入洞察,推動人民創造他們自身的特性和現實的斗爭,還存在著,傅萊葉的實踐,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際行動上,將會挑戰著每一個人,走向個體和社會的解放。解放的教育包含的是認知的行動,不是信息的轉移。
――傅萊葉


《被壓迫者的教育學》――關于解放的教學法

被壓迫一群的解放,是人的解放,不是物的解放。對于傅萊葉來說,人的天生存在,就必須是成為改變世界的主體。當人通過行動來改造世界的時候,內容更豐富的可能性將會得以產生,而個人活群體的生活也將變得更加富裕。“世界”在他那兒,不是靜態和封閉的實體,人們必須接受與適應的固有現實;相反的,世界,是一個人們必須管理與解決的問題,世界是人類用來創造歷史的材料。創造歷史,是人們為了終結不人道現實,及勇于開拓新事物的使命。

在實際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傅萊葉堅信,每一個人,無論是多么的“愚昧”,或是沉淪在“沉默文化”中,他(她)仍然是有可能在與他人的接觸對話中批判地觀審世界。只要他(她)在接觸過程中擁有適當的工具,他將會漸漸地掌握自己的個性及社會的現實和矛盾,成為一個理解現實與懂得批判的覺醒者。在這個過程中,長久以來傳統的師生關系,及家長式的教育將得以被超越。相較從外邊引進的“老師”,一名農民跟他(她)的左鄰右里間的共同學習過程將顯得更有效,“人通過世界的中介互相學習”。

教育是一個對話的過程,絕對不能在唱獨角戲的情況下進行。這世上是沒有所謂中立的教育過程,教育不是被用來作為方便年青一代融入現有邏輯系統的工具,一種壓迫的手段;就是解放的途徑,人們批判地與創意地面對現實,且參與在改造世界過程的方法。推動社會解放的教育方法的發展,勢必為社會帶來對抗與沖突,壓迫著與被壓迫者的沖突;但是卻也將為新人類的誕生播下具有生命力的種子,并昭示著人類歷史的新開端。對于那些堅信這個歷史使命,并在尋覓著概念和實驗工具的人來說,傅萊葉的思想也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些許啟迪與貢獻。


壓迫者與被壓迫著的矛盾和解放

人性化(humanization)與非人化(dehumanization)在歷史的角度上,是人作為不完美生物體,且又覺悟到其不完美,而引申出來的可能性。對人性化問題的關注,就是確認了非人化并不是一個存在可能,而是一個歷史的現實。

被視為人類純潔使命的人性化努力,經常就是被社會上壓迫者的不公正、剝削、壓迫與暴力所掩蓋及否定。因而,被壓迫的一群總是在歷史的高度上呼喚著自由與正義,把他們的生命付諸于挽回人性的斗爭。

非人化并不只是發生在那些被掠奪了人性的人們身上,同時也根生在掠奪者身上,一個拐離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過程。如果把這個拐離視為歷史的必然,將會形成悲觀的錯誤想法,而人類一直以來為了爭取自由正義、解放勞動群眾、反抗異化的斗爭,也將會付諸東流。正因為有了非人化,斗爭才會發生;雖然非人化是個無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它不是一個定數,而是因社會體制不平等所造成的壓迫者的暴戾,并把被壓迫者非人化。

正因為社會現實的不平等,被壓迫者行動起來對抗壓迫他們的統治者。如果要這個斗爭有意義的話,當被壓迫者奪回他們的人性的時候,不應是成為壓迫從前壓迫者的人,而是重新奪回雙方的人性。真正的解放,并不只是被壓迫者的解放,而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雙雙解放。

“害怕自由”的心理總會蒙蔽著被壓迫者的良知,這種懼怕導致他們一心向成為壓迫者,或是繼續把他們禁錮在被壓迫者的囚牢里。當傅萊葉深入理解這個現象背后的乾坤是,發現了壓迫者跟被壓迫者之間聯系的其中一個特性就是“藥方”(prescription)。每一個藥方,代表著一個人強加在他人身上的選擇,改變被施藥者的意識,以使他(她)接受或跟從開方者的意識。因此,被壓迫者的舉止,是被藥方指定的舉止,它是遵從壓迫者所給予的任何指示。被壓迫者在欣賞壓迫者的形象,及接受壓迫者開出的指示后,變得對自由產生懼怕的心理。自由,是需要他們去拒斥既有的形象,并以自治和責任取代之。自由,是必須持續地去追求,而且背負著責任。自由,不是人類能力范圍以外的妄想,也不是神話式的理念;自由,是達到人性完美的必要條件。


教育的“銀行”概念作為壓迫的手段

傅萊葉在書中的第二章,進一步論述了老師—學生間的說教關系,這種說教式的關系,導致學問變得那么的僵化且毫無生命力。老師向學生敘述的現實,就好象是現實是靜止的,間斷的,且可以預知的;不然,就是向學生解釋著與他們存在經驗完全抽離的話題。一般上,老師的責任變成只是在用他的敘述內容來填滿學生腦袋,而這些內容卻是脫離現實的。語詞,從它們的具體現實中抽離出來,變得空洞、疏離且冗長無意義。敘述(老師作為敘述者),使學生只會機械化地記住敘述內容,更糟的是,是學生變成讓老師來填滿的“容器”。誰能夠更完整地填滿這些容器,誰就是好老師。那個容器更能讓自身被填滿,那就是個好學生。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變成一種存款(deposit)的舉動――學生作為存放處(depository),而老師作為存款人(depositor)。師生不是在溝通,而是老師發出公報并存入款項,學生則有耐性地接受、死記、重復背誦。這就是教育中的“銀行”概念。

在教育的“銀行”概念中,知識,是那些認為自己是有學識的人,賜予那些被認為是無知的人的禮物。向他人身上展示絕對的無知,是壓迫思想的一個特征,否定了教育和知識,作為質詢的過程。在“銀行”概念下,老師通過認為學生的無知是絕對的,來確定其本身的存在;學生,如奴隸般地被異化,接受它們的無知來合理化老師的存在,但是,與奴隸不同的是,它們永遠不會洞察到他們在教育著他們的老師。

毫不出奇的,教育的銀行概念把人視為可以改造和易于管理的物體。當學生愈勤于輸入付托給他們的存款,他們就愈無法在他們自身當中發展出批判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當學生愈加接受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被動角色,他們就愈加能夠接受既有的世界,不寄予任何改變的希望,且全盤接受存入他們腦袋中關于現實的支離破碎的觀點。

銀行教育從一開始就錯誤地把人視為物體,因此,這將不會促進一個“有機的”人(bilophily)的發展,卻會生產出“戀尸狂”。壓迫――過度的控制,是戀尸狂的特性,它被對死亡的愛滋養著,而不是對生命的愛。教育的銀行概念,作為壓迫制度的代言人,也是戀尸狂的。通過機械化的,靜態的,空間化的對于意識的觀點,銀行教育把學生轉化成接收的物體,意圖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動,引導人去適應世界,并且抑制人們的創造力。


解放的教育

一個真正相信解放的人,必須完全拒絕教育的銀行概念,同時采納這樣一個概念,即人作為有意識的人,而意識是指向世界的意識。因而,我們必須唾棄進行存款的教育目標,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人們在與世界關系中的問題。“展示問題”教育(“problem-posing” education)就是對意識本質的回應,拒絕公報(communiqué),包含溝通交流。

解放的教育,存在于認知的行動中,不是信息的轉送中。展示問題教育首先就是要解決老師――學生的矛盾。展示問題教育,砸破銀行教育的垂直模式特征,只有在解決了老師――學生的矛盾,方能實現其作為自由實踐的功能。通過對話(dialogue),學生的老師(teacher-of-the-student)與老師的學生(student-of-the-teacher)不復存在,而一個新的名詞隨之誕生:老師-學生跟學生-老師。老師,不再是教導的那個人,但是他(她)本身跟學生在對話中被教導,而學生在被教導的當兒也在教導著。他們一齊在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中負起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權威”的論述將失去效用。在這兒,沒有一人在教導他人,也沒有一個人在自己學習。人們互相教導,以世界作為媒介。

展示問題教學法,不會將老師-學生的活動二分化:他(她)不是在某個時候處于“認知”狀態,而另一個時候處于“敘述”狀態。他(她)是經常“認知”的,無論是在準備著一項計劃,或是參與在跟學生的對話中。他(她)不會把可認知物體(cognizable object)視為他(她)的私有財物,而是作為他(她)與學生的反思物體(object of reflection)。


識字與認識世界

傅萊葉提出的教學法,是一種辯證的教學法,一種對話式的教學法。對話(dialogic),作為自由的實踐,是教育的本質。首先,教學者(或叫協調者-coordinator)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打成一片,為的就是仔細研究、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傅萊葉稱這過程為“主題研究”(Thematic investigation)。

然后,就是“符碼化”(codification)。在這期間,教育者與學生一起用圖象方式,把具體生活中主要現象表現出來。接著,學生被鼓勵察看圖象;他們不只把圖象看成是自己平日生活世界的呈現,圖象也是個人的問題,然后是大家因一些重要原因而共有的問題的呈現。于是,在符碼化引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關的字眼,也隨之一個個出現在學生的畫作,而一個新的現實也在創造中展現。

在解碼的過程中,協調者不只是聆聽,也必須挑戰學生,從符碼化的存在狀況和他們本身的問題中展示出問題。由于這種教學法的催化力量,主題研究圈的參與者,將關于他們、世界及其它事物的情感與意見具體化。最后,學生們將用新獲得的識字能力,進行社會改變的計劃。


對話式的教育

反對話(antidialogic)與對話(dialogic)形成了文化行動的對立理論,前者被用作壓迫的工具,而后者則是解放的武器。

反對話式行動,包括了征服(conquest)、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操縱(manipulation)及文化侵略(cultural invasion)。與此對應的,是一種解放的文化行動,那就是對話式行動,包括了合作(cooperation)、為解放而團結(unity for liberation)、組織(organization)及文化合成(cultural synthesis)。


真正的革命 人性的解放

為了達到批判意識,人們必須是“本身勞動的擁有者”(owner of one’s own labour)。勞動“組成了人類的一部分”,而“一個人不能被販賣,或是把自己售賣出去”。因此,我們必須超越辯解式解決方案的謊言,我們必須參與在真實的轉化現實過程中,把現實人性化,把人給人性化。

在反對話式的行動理論中,文化侵略是操縱的目標,操縱是征服的目標,征服是支配的目標。但是與此對應著的,是一個人性化的過程――對話式的行動理論,文化合成是組織的目標;組織是解放的目標。

傅萊葉的著作《被壓迫者的教育學》,為我們展現了一套可行的革命方法。壓迫者為了壓迫,需要一套壓迫行動的理論;同樣的,被壓迫者,為了獲得自由,就必須有一套解放行動的理論。《被壓迫者的教育學》正是提出了這樣的一套理論。

壓迫者在人民的缺席下,精心制定了他的行動理論,以讓他去對付人民。而人民,倘若他們在被壓服與被壓迫的情況下,仍然把壓迫者的形象內在化,那他們將難以建立屬于人民的解放行動理論。只有在人民與革命領袖的遭遇中,在他們的交流中,在他們的實踐中,方能建立解放的行動理論。

《被壓迫者的教育學》為我們繪出一個將人們從愚昧中解放出來的可能圖景,向我們展示了一套激進的教育方法。僅以此書獻給所有執著于追求改變、解放及意欲尋回人性的人們。

(全文完)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觀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五月天丁香开心婷婷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看 | 日韩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