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覺醒的巨龍”和“文明的沖突”后,一些人覺得還是不過癮,于是便開始直截了當地談論起“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
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臺海危機以及隨后在美國國內關于對華政策的大討論,使得“中國威脅論”在美國再次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爸袊鴮ε_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香港的回歸意味著自由民主世界將受到專制制度的威脅”等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
1995年12月,美國克來蒙特研究所和臺灣國際關系所曾共同在美國洛杉磯舉辦過一次研討會,主題就是“中國威脅:理論與現實”。來自美國和東亞的幾十位政界、學界、軍界的代表出席了這次研討會。其主要論點是:到202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8萬億美元,略多于美國。中國將擁有經濟能力購買軍事技術領域革命所造就的先進武器和武器系統。而美國在這方面無法同中國匹敵。到時,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將成為東亞潛在的最重要的熱點,中、俄、美三國之間可能出現三角的核均勢。
1996年12月,美國研究南海問題的專家及負責安全事務的官員和東盟國家的有關人員討論了南海地區的戰略形勢。據美國《旗幟周刊》的報道說,中國正致力于現代化建設,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但從長遠看,中國將加強軍事和戰略能力,保持其在本地區的優勢地位,成為軍事大國。多數專家認為,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美國在東亞的支配地位,中國將對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構成“挑戰”。同年12月31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中國的導彈威脅》的文章也稱,中國正在發展的導彈技術對美國及其亞洲盟國已構成威脅,并煽動美國聯合其盟友共同建立一支遍布亞洲的導彈防御體系。
1997年3月13日,美國《商報》發表的華盛頓地區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顧問約斡·小蒂爾尼題為《遏制中國的侵略擴張》的文章稱,中國企圖稱霸亞洲,并已經具備了這種潛力。21世紀,中國將取代前蘇聯的地位,成為世界兩極中的一極。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1997年4月發表的年度戰略報告也宣稱:有許多證據表明,中國打算大刀闊斧地干一場,中國正在出擊。
《今日美國報》同年4月14日在《美國提防中國成為超級大國》的文章中說,隨著中國收回香港和澳門以及最終與臺灣統一,中國的影響力將大大增強。如果不加以遏制,用不了10年,中國將是一支從印度洋到朝鮮半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一本以《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為名的書在美國出版。
《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一書的作者是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羅斯·芒羅。伯恩斯坦曾任美國《時代》周刊駐北京的第一任社長、《紐約時報》駐聯合國分社社長、駐巴黎分社社長和全國文化記者;芒羅曾任多倫多《球球郵報》駐北京記者、《時代》周刊駐香港、曼谷和新德里分社社長、設在費城的外交政策研究所的亞洲項目主任等職。
作者在該書序言中首先“引用”了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糜振玉中將的一段話:“(至于就美國而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絕對有必要不動聲色地滿懷仇恨……我們必須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事實上,糜振玉將軍從未講過此話(見糜振玉:《笨拙的謊言----評<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新華社1997年4月17日電)。
作者在引用過糜將軍的話后,開門見山寫道(以下引文均自《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新華出版社1997年5月版):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世界上力量最強的國家美國已經成了全球對手,這兩個國家關系緊張,利益沖突,今后會出現更嚴峻、更危險的時期。僅僅十來年前,即在80年代中期,這兩個太平洋大國還彼此把雙方視為實際上的和未來的戰略伙伴。它們各自都希望與對方結成一個出于需要的聯盟,防止蘇聯控制亞洲。但是,到了90年代初期,沖突就成了中美關系的主線。……
如果中國保持咄咄逼人的態勢,而美國依舊那么天真,兩國之間現正隱約顯現的沖突甚至可能導致軍事上的敵對行動。畢竟,過去半個世紀中,美國曾3次在亞洲參與重大戰爭,每一次都是為了防止某一個國家在那里取得支配權;而現在看來,今后一二十年中,中國無疑會在太平洋彼岸居于支配地位。但是,即便中美并不實際開戰,它們之間的爭奪也將成為21世紀頭幾十年中主要的全球爭奪?!?/p>
中國是一個未得到滿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國,它的目標是支配亞洲,其辦法不是入侵和占領鄰國,而是使自己遠比鄰國強大,從而使東亞發生的一切都必須至少得到中國的默許。
中國力量的增長及其以逼人的氣勢追逐本國利益的做法,不僅符合這個國家對自己的歷史作用的認識,而且符合一種中國領導人樂于加以利用的根深蒂固的心理需要。中國的雄心所依靠的動力是由于歷史上遭受屈辱、喪失了顯赫地位而形成的民族主義,這是一種奇怪的、因而不大能為自滿自足的西方人所理解的民族主義。當獨裁專制在世界越來越成為過時貨的時候,中國統治者還在努力維持其獨裁專制。他們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受到敵人包圍的國家,利用仇外情緒來加強他們在這個國家的政權。他們相信,喚起人民的愛國心并使世界上存在一個要把以前帝國主義給中國的地位和尊嚴帶來的侮辱長期延續下去的大敵,這是確保國民忠誠的一個可靠的辦法。不然的話,人民就會對國內的許多事情產生不滿。反美成了一個涉及國家尊嚴的問題。……至少100年來,美國在亞洲追逐的目標是始終如一的,這就是防止任何一個國家支配那個地區。鑒于支配亞洲正是中國極力要做的事情,它的目標同美國的利益就勢必沖突?!?/p>
事實上,臺灣將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難題。如果中國進攻臺灣,美國除了援救臺灣之外別無選擇,否則它就有在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其他亞洲友邦中喪失信譽的危險,而援救就意味著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交戰。在臺灣人民同意與大陸統一這種極少可能的情況下,接管會和平進行。但這樣就會使中國得到另一塊經濟上的大肥肉,即美國第9大貿易伙伴和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地方。不僅如此,臺灣位于一些海運線的正中,而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國----日本所使用的石油和原料全都經由那些海運線運輸。換言之,中國若是完全統一了,那就會打破均勢,大大加強中國的經濟力量和戰略力量?!?/p>
人們看到,中國,一個幅員遼闊、終將變得十分強大的國家,而且是這個星球上尚存的最后的一個共產黨大國,正在以有違于美國利益、有悖于美國價值觀的方式行事。……
中國報界為迎合民族主義情緒越來越強烈的民眾,把美國涉華的一些言行說成使人想起帝國主義侵略歲月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袊男麄鳈C器發出的反美言論也委實有些過分,其論點無非是說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描繪成一個胡作非為的國家,對中國的所有行為都有怨言,慫恿以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其同臺灣統一和發展經濟的正當雄心為宗旨的“遏制中國”思潮,“不論我們做什么事情,你們總是不喜歡,這顯然是要遏制中國,”北京的一位外交專家1996年在一次采訪中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再講美國任何好話,在政治上就不恰當了。事實上,從政治上說,把美國描繪成一個居心險惡的超級大國、一個危險的敵人、一個橫行霸道的超級大國是非常正確的?!?/p>
事實上,中國多年來一直把美國描繪成某種敵人。而美國報界則大事宣揚人權組織關于中國實際上在用有意餓死的辦法屠殺孤兒院中很大一部分兒童的報告。1996年5月,《紐約時報》刊登在顯著位置的一條消息報道,聯邦官員正在搜捕中國的兩家國營公司的官員,他們的“罪名是把2000支AK-47式沖鋒槍走私到美國”?!?/p>
經過長期辯論之后,中國領導人已經把美國確定為它在全世界的主要敵人。近來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態度越來越具有刺激性、越來越咄咄逼人了。他們采取的一系列挑釁行為幾乎肯定會加劇緊張狀態。中國日益增強的、同該國的雄心及仇外沖動相聯系的經濟與軍事力量,正在增加、而不是減少它的侵略性。在這一點上,重要的是,中國政府之所以甘冒同美國交戰的風險,不是因為這樣做符合他們國家的利益,而是因為這樣做符合統治集團的利益。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如果收入差距增大,如果腐敗現象繼續敗壞領導層聲譽,或是出現新的、類似1989年學生示威那樣通過電視向世界轉播的要求增加自由的運動,這個政權就會用愛國的旗幟把自己裹起來。而這樣做的主要途徑是把中國的各種問題歸咎于外部世界,特別是美國?!?/p>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不久即將變成全球第二大強國的中國將隨著世界面貌在新的千年中發生變化而成為一支支配力量,而作為這樣一支力量的中國將勢必不再是美國的戰略友邦,而成為它的長期敵人。同中國的激烈沖突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我們看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沖突將是中美關系最有可能呈現的狀況。
在“美國是敵人”一章中,作者稱:
中國現在已認定美國的力量是一種威脅,不僅威脅中國的安全,而且威脅到中國逐步增強力量和在亞洲發揮最有影響的作用的計劃。總之,中國已經決定:盡管中美兩國之間有貿易往來,有外交接觸,有技術轉讓,盡管在人民共和國開了許多麥當勞漢堡包店和肯德基炸雞店,甚至盡管兩國之間仍然存在有限的合作,但美國是中國在全球的對手?!?/p>
中國報紙常??蔷哂袕娏曳疵罃硨σ馕兜姆疵郎缯摚纾骸霸诎詸嘁靶牡尿屖瓜?,美國日益顯示武力。美國一再對中國制造事端,干涉中國內政。它還縱容臺獨勢力。”(《解放軍報》1996年7月4日)“冷戰結束后……美國的戰略目標是稱霸世界,不容許在……歐亞大陸上出現一個威脅美國主導權的大國。因此把它在想象中最可能向它提出重大挑戰的國家視為主要對手?!?《人民日報》1996年4月19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的‘西化’和‘分裂’活動不會改變,那些勢力很大、串通一氣的野心家不會放棄他們遏制中國的圖謀?!麄冴幹\摧毀作為社會主義堡壘的中國,使中國處于屈從的地位?!?《求是》1996年第3期)
中國媒體在對美國進行報道時,常常只強調消極的東西。
美國被中國官方傳媒正式定為全球敵人,這是值得注意的。要是不理會中國說我們什么話,那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中國的評論盡管有時夸張得荒謬,確實有些自我解嘲的味道,但卻反映了中國領導人的真實想法。
作者在第二章中在引用了《孫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話后開始評論中國“我們絕不稱霸”的承諾。言下之意是這是說給別人聽的,是一種策略,不足為信。在這種框架下,作者引用的中國官方、學界等的“和平友好、絕不稱霸”言論,像“中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外交所謀求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經濟建設將始終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因此,它的安全戰略是要保持有利于經濟的環境并盡最大的努力去防止軍事對抗,不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钡鹊冗@些真實的表白,統統被染上了“謊言”和“欺騙”的色彩。
接著,作者馬上下結論:中國歷來對它本身的認識、它的人力物力基本狀況以及它對自己的民族利益的估價這幾個因素合在一起,使得中國朝著稱霸亞洲的方向前進成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作者還對中國防務預算進行了評論:
要對中國的防務預算進行現實的分析,還應當把那個叫做購買力平價的因素考慮在內。例如,中國的一名士兵的勞工成本相當于100美元,而五角大樓的能力相同的士兵的勞工成本為3000美元,這樣說來,中國的可比開支實際上就是實際開支的30倍?!袊糜谲娛卢F代化計劃上的錢究竟有多少?最保守的是把公布的數字乘以3。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1995年得出的結論是乘以4,若把武裝警察算進去,則應乘以5。如果把購買力平價算得保守一些,我們要把這個數字再乘以2,也就是10倍。中國官方公布的1996年軍事預算為698億元人民幣,亦即87億美元。我們把它乘以10,也就是說,中國每年的實際防務開支在870億美元左右,這就差不多為美國軍費的1/3了。
事實上,中國不僅已經具有了亞洲最大的軍事力量,而且也是唯一部署了核武器的亞洲國家。它的中程導彈已經使得1962年與中國打了一仗的印度感到不安了。眼下,日本由于有美日安全條約建立的“核保護傘”而用不著擔心。
在第三章,作者主要說的是人權和所謂的“西藏問題”。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作者在描述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自治區的關系時卻說:
這就好比某個外國占領了意大利,在經濟上把它掠奪一空,迫使教皇逃亡,關閉主要教堂,禁止張掛教皇的肖像、禁讀他的著作、禁止他發表意見,把教士和主教們集中起來接受“教育”,與此同時又宣稱意大利是一個自治區,它的文化、宗教信仰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占領當局一絲不茍的尊重。
第四章名為“新的中國院外活動集團”。在這章里,作者說,像基辛格、黑格這些經常說中國“好話”的美國名人,大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拿了中國的好處。
在第五章“貿易逆差、技術轉讓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限公司”中作者稱:
中國人在美國向國內轉移高技術的活動,有相當大一部分毫無疑問是非法的。中央情報局前不久把中國列為“廣泛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3個主要國家之一。美國工業安全國際學會得出的研究結論更加明確和令人不安。該學會1996年3月發表的題為《知識產權損失的趨勢》的研究報告把中國列為最有可能竊取“敏感的經濟信息”的國家。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限公司在美國的經營活動標志著中方調整它同美國的經濟關系的最終方式,既是為了獲取技術,也是為了賺取外匯。
第六章的題目是“爆發點:臺灣”。作者在這一章的結尾部分稱:
如果美國不承諾對臺灣與中國的沖突進行干預,那么,在中國主宰整個東亞的道路上就將不會有任何障礙,從澳大利亞到日本都十分了解這一事實。美國進行干預的形式可以根據臺灣的具體需要和中國發動進攻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不論美國采取何種干預形式,臺灣海峽發生的任何戰爭都將是中美沖突新階段的開始,這種從太平洋戰略態勢到戰爭的轉變對任何人都絕對沒有好處。
在接下來的一章,作者要說的是“中國對日本的盤算”。作者稱: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把日本作為戰略對手,而日本直到不久前對中國還比較放心。中國“蠻不講理”地試圖使日本永遠不能成為一個“正?!钡膰?,不能擁有更多的政治發言權,不能擁有更強大的軍事力量。
在第八章,作者進一步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虛構了2004年的一場中國和美國的“戰爭游戲”。
該書的最后一部分是結論,它的題目是“對付中國”。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1997年3月7日在北京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針對該書認為中美兩國沖突“不可避免”的論點,嚴正指出:“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命題。中國和美國沒有發生沖突的可能,除非美國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進行侵犯。美國出現的上述思潮是‘中國威脅論’的進一步翻版。中國對美國的政策就是增加信任、減少麻煩、開展合作、不搞對抗,這是江澤民主席在克林頓就任總統時就提出的政策,美國也是認可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前不久強調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不是遏制,而是全面接觸。我們對此表示歡迎。所以,從中美兩國政府的政策來看,有共同之處,有共同的利益。我相信中美關系將會發展而不會發生沖突?!?/p>
《亞洲華爾街日報》1997年4月15日在一篇題為《這場沖突并非即將到來----評<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的文章中說,該書兩位作者都是“老資格的駐北京記者,對于今日之中國應有足夠的認識。但是他們卻滿足于發揮危言聳聽者的作用,而不是分析家的作用。此書反映了美國各地日益增強的反華情緒,同時也確實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亞洲大國將如何行動這個重大問題?!?/p>
《人民日報》1997年4月23日就該書也發表了一篇國際評論,題目為《危言聳聽的拙劣之作----評<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文章說,這本書的“書名十分扎眼,其實并無新意,無非是些道聽途說,重彈‘中國威脅論’的老調。該書的一個中心論點是,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亞洲霸主’,‘企圖取代美國在亞洲占統治地位’,中國‘肯定不會成為美國的戰略朋友,而是長期的對手’。作者斷言,中美肯定要發生沖突,而且沖突即將到來。因此,這是一本危言聳聽的拙劣之作?!?/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