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有變化,朝著進步的方向變化,是否值得表揚呢?不知道。
如果何新不是機會主義者,真的發自內心的變成了堅定的社會主義者,這種進步是值得表揚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國家主義本來就是不倫不類的理論,有其特定的功用和目的,作為很大的知識分子,何新自然早已經了解這一點。
社會主義者尊重國家,但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而不是一個國家主義者,社會主義與國家主義有聯系,也有明顯的區別,國家主義或者強調國家級的集中,或者抹殺階級的分化,國家主義往往通過隱身于國家而變成了資產階級或者官僚資本主義。
否則,為什么不堅持社會主義呢?如果一個主義既堅持國家,又堅持平等,不就是社會主義嗎?因此,何新的國家主義剛一提出,我就采取了批評的態度,這不是先見之明,歷史上有思想的社會主義者早已經批評過國家主義了。
在社會主義已經成為現實之后,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被異化之后,應當返璞歸真,而不是豎起更加有問題的國家主義。社會主義者一旦樹立國家主義,便不是求同存異了,而是特意的求異而彰顯不同,然后為時尚驅遣了。
二十年前,何新站在非學潮的一方,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何新因此而有了很大的成績。幾年前,何新站到國家主義的立場上。是進步呢?還是退步?是退步。退步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認知的確如此,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是何新的表態,“為當時的治國者提供治國策略”,這就有疑問了。提供策略就要提一種有著明顯問題的理論嗎?反倒機會主義了。如果理論被采納。是否也與自由主義一樣造成了今日的困境?如果不被采納,幾年來不是白忙活嗎?貢獻何在?
在自由主義橫行的時候,國家主義與自由主義其實沒有嚴重的分歧,自由主義也常常說為了強國,盡管結果強了資本家和戰略投機者。作為有影響的思想者,如果何新能早日堅定地站到社會主義一面,茅于軾們也不會一邊倒的掌握話語權。
何新今日的立場堅定嗎?清晰嗎?仍然是未知數,什么是“新社會主義”?應當早日明確,歷史前行,必然有新的理論出現,即便馬列毛的理論也要進步。但問題也出在“新”上,“新”的含義其實是很含糊的,有可能是這種策略,也可能是那種策略。
盡管如此,何新目前的這個表態還是值得鼓勵的,但希望他的聲音大一點,明確一點。
怎么大一點呢?就是多寫一些文章,激烈一點,尤其對茅于軾等聲音要大一點,不要一團和氣,不要沒有聲音,也不要很少聲音,要大聲一點。你看茅于軾的聲音有多大?何新作為有影響的理論家最好也要有相應的表現。
怎么明確一點呢?盡快明確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澄清大家的疑問。否則,我們會想到“新公有制”理論
《中國不高興》這本書的本質是什么?是民族主義
當然,這本書我還沒看,可能也不會買來看,我只看了一些網上評論以及記者訪談。
這已經足夠了,因為多年以前我在書攤上翻過《中國可以說不》
坦率地說,無論《中國不高興》或者《中國可以說不》都是別扭的書,“別扭”已經是非??蜌獾恼f法了
牛皮不是吹出來的。自我陶醉往往是自我欺騙,自我蒙蔽。國家或民族之崛起,并非???、趕潮、擺造型。
按照《中國可以說不》和《中國不高興》的思路,中國似乎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了,真的這樣嗎?差遠了,我們不過是靠低層次的勞動殘酷積累出一些金錢而已。在常規加工業方面的確有所進步,但離高質量的強國還差得遠呢。
中國何時《中國可以說不》了?誰說的?外匯不貶值?法德支持藏獨?朝核六方會談?日本在釣魚島?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對貿易保護主義?阻止戰略投機者的甩賣?阻止國內企業被人家控股了?阻止西方世界的文化侵略了?都沒有。
說說是可以的,但人家不聽你的。如果“嚴正譴責”也算說“不”的話,這“不”的聲音會讓中國人想到另外一層含義。
事實上,即便在“極左時代”中國也可以說不的,實際上更加有力,抗美援朝,炮擊金門,南沙海戰,援越戰爭,三個世界聯合亞非拉,都用實際行動在實力更加弱小的年代發出洪亮的聲音了。即便今日之古巴、委內瑞拉、俄羅斯都有響亮的聲音。
莫非我們的聲音是軟聲音?靠經濟來發聲?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有些理由。
問題是,經濟統計了國內的企業,位于國內的企業就是中國的企業嗎?
這么多年過去了,汽車行業有多少份額呢?印度的卡卡,其國內占有率都遠高于中國。中國有什么?有皮鞋、有褲子、有食品加工、有建筑業,都不是高難度的產業,利潤很薄,且股權是否屬于中國都是未知的。我們有什么理由盲目自信?盲目樂觀?就靠GDP嗎?
單靠統計也可以增加GDP啊,靠膨脹也可以啊,房價漲唄,GDP自然上去了。
什么是發展?產業鏈的高中低都要有大塊頭產品,產權必須屬于中國。我們有多少核心知識產權?華為和海爾算是牛企了,但這種企業太少了,佳能、豐田、惠普、微軟、思科、升陽、IBM、甲骨文、谷歌、大眾,我們還差的很遠。
軍品也是一個大指標,衛星、導彈、潛艇基本是傳承的思路,航母?戰機?也不行啊。
很有意思的是“五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感覺最好”,這是溫和右派的通俗感覺。其中的含義卻耐人尋味。
五十年代初沒有社會主義改造,八十年代初改造社會主義,這個感覺或者判斷表明,《中國不高興》其實是民族主義,不是社會主義,《中國不高興》實際上表達了“這種方法已經強了國”,而沒有看到“不改造”的其他后果,也沒有看到“現實本是八十年代初的自然延續”。
總的看來,《中國不高興》有著用虛假的民族主義來賺錢賺眼球的嫌疑?動機在于“保守的投機”。
民族主義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多壞的方面。好的一面是在民族的層面上保證自身利益,壞的一面呢?既可能導致地方分裂主義,也可能變成“反階級論”的工具,民族主義并不是社會主義。這一點必須搞清楚。
如果說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有一些共識,也只在于民族主義維護民族利益,問題是社會主義同時維護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為什么出去人民平等這個內涵,而單獨提倡民族主義呢?如果說何新放棄國家主義是一種進步,那么《中國不高興》其實還在堅持著一種頗有毛病的方法。
姑且只看民族主義的光明面,民族主義是麻醉劑嗎?能靠“感覺良好”稱雄于世界嗎?
事實上,中國的意識形態正在瓦解,傳統的在瓦解,社會主義的在,毛澤東的在瓦解,甚至鄧小平的也在瓦解,資本主義、分裂意識漸成主流,甚至基督教都已經深入農村,有什么理由盲目樂觀呢?兩萬億又怎樣?辛辛苦苦七八年,一下貶的你七葷八素,你拿什么說不???
醫療、教育、住房,哪一個值得驕傲?小資產階級接近破產,中產階級勉強維持,大街上的寶馬奔馳屬于三十萬人。
中國,是誰的中國?是人民的中國?是外國人的中國?還是權貴的中國?有個說法是“一群外國人在RUN中國”,為什么?。砍鰢耍催^來為外國人投資,在國內卻拿了外國的國籍,說不?對誰說不?中國人樣子的外國人對外國人說不?
如果認為《中國可以說不》了,并且有能力《中國不高興》了,其自然的結論就是我們必須承認成績是主要的,至少要二八開,成績是八。現實真的如此嗎?現實并非如此,依我看,后患無窮的發展只能三七開,成績為三。這個三就是加工業,僅僅如此罷了。
結果是什么?《權貴高興》和《外國人高興》,《人民不高興》,不要拿民族主義或者假民族主義代替社會主義。
烏有之鄉對《中國不高興》是不是太樂觀了?能不能秉承社會主義的理論思考一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