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書話 (一)
兒子在北京國貿上班,在通州買房安家。去年春天我就把自己的藏書勻給他們一部分,后來他到天津就把書取回來了,可是一直放在陽臺。這次春節我們來京和他們團聚期間,我就打開了略帶潮氣的厚紙書箱,幫助他上架。再看這些已經離開我的存書,好像和即將分開的老友作最后的訣別,五味雜陳、浮想聯翩。甚至使我回想到幾十年前的心境和感受。沉浸之余我想何不做個記錄,再加上三言五句隨感,也許會湊成一兩篇書話吧。于是開筆,時在戌子年正月初三下午兩時半。
《圍困》[蘇]恰科夫斯基 葉雯譯 1984年第二次印刷
這部五部六冊長達一百六七十萬字的長篇,我只讀了不多的一部分。但是后來買到的同名影碟,彌補了我對作品整體上的了解。影片拍攝綿延了多年,但是在蘇聯解體前拍完。全片保持了諸如《莫斯科保衛戰》一類的衛國戰爭大片的基調和氣勢,對斯大林的刻畫也比較寫實。當然朱可夫依然是戰無不勝的大英雄,而這也許就是事實。但是我這次集中點卻落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另一位領導者日丹諾夫身上,就是在朱可夫由于戰局的不斷發展和特殊能力總是穿梭于各條戰線的時候,唯有他卻一直在這里和千百萬個列寧格勒兒女堅守著、對抗者,直到反攻的日子。當然使他知名于世更在于他后來的“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家”身份,人們把它當成教條主義者和斯大林在文藝界的代言人,后來就是在中國也大受批判。但是作為保衛戰中堅持始終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他不也是一位堅韌頑強的抗敵英雄嗎?至少,《圍困》使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另一面。
《基督山恩仇記》 [法]大仲馬 蔣學模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最早聽說這部書是1974年在天津市工業學大慶展覽會的籌備時期,一個同為搞美工的朋友說,陳毅在去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會議時在飛機上就讀這本書,后來聽說江青對這部書也很推崇。
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三四年后我就得到了這部百萬字的文學名著,而售價呢?僅僅4元。這如今看來幾乎是人難以置信的價格。有意思的是這部書至今還有一個硬紙套盒,顯示出我購買時對它的珍重。這是我在罐頭廠里當磨工時自己做的,并不手巧的我用瓦楞紙做起來費勁不小。記得做套的書起碼還有一套四冊的精裝本,它是羅曼·羅蘭代表作《約翰.克里斯朵夫》。
《紅屋騎士》[法] 大仲馬 羅玉 君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個火槍手》 [法]大仲馬 李青崖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
自己類似的作品還留了一部《黑郁金香》。
《三仲馬》[法]莫魯阿 李桅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著名傳記作家莫洛亞(多數這樣翻譯)關于仲馬父子三代人的傳記。最難忘得似乎是一則軼聞:小仲馬的一部劇作一炮打響,他高興得給父親報信,提到了自己的成功如同父親的作品成功一樣,大仲馬回信做出了經典性的回答——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兒子!可遺憾的是如今我在印證這個例子時沒在此書里找到出處——難道是在別處看到的這個故事?
《瞬間》[俄]邦達列夫 王子英譯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自己留下了一部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邦達列夫是著名的軍事作家,可這本書確是他的隨筆、雜感、速寫、故事的結集。它比一般的散文更靈活更隨意,有時候記下的只是一股念頭和思緒,感覺的片斷和隨想,因此也更真實更有趣。此書和《契訶夫手記》有些類似,那部書里還有一些題材的最初念頭和某些閃過的句子。我很喜歡這類書。而且在至今無法找到寫博客的好方式時,一直把這類書當作參考。可惜得是這些書也還需要細看——可是轉念一想,多看看博友們的文字不也是最好的學習嗎?于是我又覺得釋然了。
《凱旋門》[德]雷馬克 高長榮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同一作者的代表作我還存有《西線無戰事》和《里斯本之夜》。而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十幾萬字的《西線無戰事》則成了二十世紀的經典。理由是“喊出了那一代被耽誤的人們的心聲”。我在寫作自傳性作品時曾參考過它,但是沒有被震撼的感覺。倒是另一個表現二戰的德國劇本《大墻外面》使我感到毛骨悚然,發表在《外國文藝》上,可惜作者記不清了。
《婦女樂園》[法]左拉 侍桁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
文革中讀過此書,大約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的。由于聽說它是自然主義作家左拉的代表作,在閱讀時就總有一個搜尋和發現“自然主義”的心理。可是直到看完整個故事,既沒有感到特殊的新奇也沒有意外的不暢,閱讀感覺和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比如巴爾扎克)差不多,讀左拉的《娜娜》感覺也大抵如此。當然個人風格是另一回事。由此的結論是:什么作品,還是先靠自己閱讀和感覺。別人的評介只是一個參考。
由于左拉和印象派畫家的關系密切,對他就覺得很親切。見過馬奈給他的畫像,還聽說他認為后來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是“笨伯”,并因而斷絕了關系。當然使左拉最負盛名的還是他為受到冤屈的猶太軍官德雷弗斯的辯護《我控訴……》,它是知識分子社會良心的標本。
《邦斯舅舅》[法]巴爾扎克 傅雷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是從一部電影中得到它的梗概的,感覺很不錯。
《里昂的婚禮》[奧]斯特凡·茨威格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熱愛生命》
《變形記》
《無所不知的先生》
這四種書都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佳作叢書”第二輯中的作品,一共10種,內容是世界現當代著名小說,現在看來都是精粹,而且每冊的定價不過1元左右。不知當時為什么沒有買全——是選擇還是一時買不到?20年前的事情也說不太清了——但是稍微介紹一下已有的這些,就會感到非常可惜。
《變形記》一書是德語文學作品選。不僅包括西方現代派奠基人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而且還有德國自然主義大師霍普特曼的《道口工梯爾》和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亨利希·曼的《童年》。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從一位社科院研究生那里的了解到格利高爾一夜間變成大甲蟲的怪異故事。可是后來結合自身經歷,想到一個人蒙難后的種種際遇,理解到變形是一種隱喻。而且是一個惟妙惟肖的借喻。
《里昂的婚禮》對我比較好理解,因為它的故事來自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這也是一對年輕人的“刑場上的婚禮”,區別在于男主人公卻是來自保王黨陣營,和他一起經過特殊的婚禮而走向刑場的是他勇敢的未婚妻。對于敵對陣營普通士兵甚至還擴大到整個里昂市民的殺戮,是有著特派員身份的革命陣營內部的投機分子富歇和科洛—德布瓦們的“杰作”,然而這些蛀蟲卻在后來把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推到革命領導人羅伯斯庇爾身上,從而策動了反動的“熱月政變”并殺害了羅伯斯庇爾和他的戰友。歷史的不公正在于,也有不少人把恐怖的責任也都加在羅伯斯庇爾這個革命的理想主義者頭上。——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再說說茨威格。這個細膩敏銳、才華橫溢的作家,一接觸就使我感到了震撼。他的《夜色朦朧》——一個不是很著名的短篇,卻促使我第一次夜里起來寫出了文學讀書筆記,而這又導致了我中年寫作的開始。回顧起來,真是百感交集!
《熱愛生命》包括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的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代表作《麥琪的禮物》和《最后的常春藤葉》,以及著名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名篇《熱愛生命》和《墨西哥人》。
《無所不知的先生》是英國作家的名篇。有康拉德和毛姆的作品。還有一篇高爾斯華綏的《蘋果樹》——它使我突然想起來馬三立老先生的段子《從明天做起》,其中提到“你有《欽差大臣》,我有跳梁小丑;你有《蘋果樹》,我有《櫻桃園》!”——無論是否自己編寫,其接受世界文化的程度在相聲界也是絕無僅有的,其中包括眾多的后來者們。
《戰爭與回憶》(1-4冊)[美]赫爾曼·沃克 方平等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這部美國觀點的歷史傳奇,我起碼買了三部,還有一部忘了送給哪個書友。它是已經赫赫有名的《戰爭風云》的續篇。這部112.2萬字的長篇當時定價只是4.1元。
由于有書,我至今看得不多。只是記得后來電視臺好像播放過同名的電視劇,我感到是一部巨片,場面極其恢宏,而且成百上千人的“尸體”真實的使你毛骨悚然。可是其名聲無論如何也無法和《辛德勒的名單》相比。
《莫伯桑中短篇小說選》 李青崖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8年版
文革中這部書在有的地方是被作為“黃色書籍”追查的,而且影響到后來。前些年一位先在市委后在出版部門工作的朋友就提到過,曾經因為看這部書被主管領導發現遭到批評,領導說你怎么還看這樣的書呢?不知他后來離開原單位是否和此事有關,如今那位領導已經成為大省的一把手。
我后來又買到了《莫伯桑中短篇小說全集》,精裝四冊,也是李青崖翻譯的,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屬于自己的珍藏書。
還記得一個和作者有關的悲涼故事,就是莫伯桑成名之后遇到一個對她非常崇拜、非常理解的女工,把他的作品幾乎倒背如流。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們的交往沒有繼續下去,而后來這癡情的女子竟然自盡離世。再后來這位天才作家也神經錯亂。
《綠蒂在魏瑪》[德]托馬斯·曼 侯浚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
我自己留了一套另一個版本的。此外還有托馬斯·曼的代表作《魔山》,和他的短篇小說選,其中有一篇《威尼斯之死》被拍成了電影。在電視上播放時感到藍幽幽的畫面優美異常,于是想到告訴一位畫家朋友.然而這時電話鈴響了,原來正是那位畫家打來的,也是要我看這部片子。事后回想這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心靈感應吧。
《天才》[美]德萊賽 主萬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二次印刷
文革前就聽說過,但是買了以后也一直沒看。內容提要寫道,這是一個美國天才畫家,在壟斷資本的引誘和逼迫下,一天天墮落下去的故事。
《紅與黑》[法]司湯達 羅玉 君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我留下了一個新的版本,大概是郭宏安譯的。此書最后瑪特爾捧起并親吻著于連的頭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后來寫《戴晴印象》的時候,也寫出“她穿越了幾十年的歷史和幾千里風沙,來到了那個沒有一點綠意的小鎮。找到并捧起了那個落下的頭顱,擦干了頭上的泥土和污垢。這兩個中國知識分子:戴晴和王實味。”這個來源于《紅與黑》的意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