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對農業的影響
——馬克思論三農(三)
徐全紅2006-5-10
中國的工業化正進行的如火如荼,但農民的貧困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經濟學家可謂費盡心機。在這些方面,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第一卷中的論述,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大工業對農業的影響最直觀地表現在機器在農業中的應用及其所造成的農村人口的過剩。馬克思認為:“如果說機器在農業中的使用大多避免了機器使工廠工人遭到的那種身體上的損害,那么機器在農業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過剩方面卻發生了更為強烈的作用。而且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這一點我們在以后會詳細談到。例如,在劍橋郡和薩福克郡最近20年耕地面積大大擴大了,但是這一時期農村人口不但相對減少了,而且絕對減少了。在北美合眾國,農業機器目前只是潛在地替代工人,也就是說,它是生產者耕種更大的面積,但是并沒有實際上驅逐在業工人。186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參加機器制造的人數總計有1034人,而在蒸汽機和工作及上干活的農業工人只有1205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1975,人民出版社,(下同)第551頁)
在理解這一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很清楚,中國大陸目前的情況有別于馬克思那個時代的歐洲和美洲,中國的人均耕地更無法和當時的歐洲和美洲相比,中國的農業人口在工業化之前就過剩,但很顯然,當前農業機械在中國農村的大量使用,已經加劇了農村人口過剩的程度,這一點和馬克思的描述是相吻合的。
二、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最革命的作用就是把農民變成雇用工人。“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并代之以雇傭工人。因此,農村中社會變革的需要和社會對立,就和城市相同了。”(第551頁)
消滅“農民”的提法,在馬克思那個時代是很有前瞻性的。我們在讀現代發展經濟學和其他有關農民的著作的時候,也看到過這種說法,但總覺得沒有馬克思說得透徹。當然,中國現在的實際情況和馬克思描述這一問題時的情況不同,中國的農村還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如果中國真如有些經濟學家建議的那樣,實行土地私有化和鼓勵資本主義的土地兼并方式,那么消滅農民的方式就和馬克思所描繪的情況一樣了,這到底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就很難說了。
三、資本主義大工業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最陳舊的和最不合理的經營,被科學在工藝上的自覺應用代替了。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原始的家庭紐帶,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發展的形式連接在一起的這種紐帶,被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撕斷了。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即農業和工業在他們對立發展形式的基礎上的聯合,創造力物質前提。資本主義生產是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他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第552頁)
四、資本主義大工業化同時表現為生產者的殉難史。由于大工業化破壞了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這樣同時破壞了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在破壞這種物質轉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的同 時,又強制地把這種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并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合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來。在農業中,像在工場手工業中一樣,生產過程的資本主義轉化,同時表現為生產者的殉難歷史,勞動資料同時表現為奴役工人、剝削工人、和使工人貧困的手段,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同時表現為對工人個人活力、自由、和獨力的有組織的壓制。”(第552頁)“在現代農業中,也和在城市工業中一樣,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量的增大是以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衰退為代價的。此外,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一個國家,例如北美合眾國,越是以大工業作為自己發展的起點,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他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第553頁)
中國的工業化過程能減輕勞動者作為殉難者的痛苦程度嗎?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我們畢竟搞得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業化。
五、資本主義大工業化造成大量的農村剩余人口向城市和工業轉移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的貧困。“資本主義一旦占領農業,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的程度,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農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的數量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像在非農業中那樣,會因為更大規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制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于這種轉化的條件。(這里所說的制造業是指一切非農的產業)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川流不息的。(第704頁)”“現在我們談一談來自農村而大部分在工業中就業的居民階層。他們是資本的輕步兵,資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們時而調到這里,時而調到哪里。當不行軍的時候,他們就‘露營’。這種流動的勞動被用在各種建筑工程和排水工程、制磚、燒石灰、修鐵路等方面。”(第729頁)但是,他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的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只有在排水渠開放的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它總是一只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里。(第705頁)
當我讀到馬克思的這些文字的時候,不禁感嘆,馬克思說的不正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的現象嗎?當我國的工業化走到這一步的時候,“農民工”作為“資本的輕步兵”,能否得到及時的“救濟”呢?
六、資本主義大工業化使得社會矛盾向城市集中。“農業工人在廣大土地上的分散,同時破壞了他們反抗的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卻增強了他們反抗的力量。”(第552頁)
對我們正在進行的工業化過程而言,這可是一個有馬克思早就提出的,但仍很振聾發聵的提醒阿!工業化使得貧困在農村蔓延的同時,更向城市集中,這個問題不解決,遲早要出大事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