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8月底,中國看來已徘徊在無政府的邊緣。毛澤東在結束了對各省的“視察”后返回北京,他此時認識到,如果繼續進行作為一場建立在群眾首創精神基礎上的運動的文化大革命,勢必會冒使全國陷于大規模的并且可能是致命的內戰的危險。(447)]
事態的發展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改良遵從著自己的內在邏輯演變成了內戰。文化大革命已走到了決定其命運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毛澤東這個最高仲裁者站在對立雙方的哪一邊。
面對這種出乎意料的內戰局面,毛澤東無所適從,他自始至終也沒能認識到他的改良主義思想的缺陷。“過去……那種戰爭好打,容易打。那種戰爭敵人清楚,就是那么幾個人。這回這個文化大革命啦,比哪個戰爭困難得多?!瓎栴}就是把思想錯誤的,同敵我矛盾的,混合在一起,一時搞不清楚。” (《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31頁)
“過去我們打了二十二年仗,這仗好打。文化大革命的仗不好打,因為敵人不很清楚?!F在是共產黨自己內部分裂,都說是共產黨,人們就不容易搞清楚?!?(《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39頁)
這與劉少奇在四清時所講的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混在一起的觀點幾乎一樣了。人民內部的矛盾怎么也會使雙方兵戎相見呢?其實對立的雙方早就不把對方當作“人民”來看待了,只有毛澤東因為還繼續堅持自己的改良——調和主義立場,而對此不能理解?!皵橙瞬缓芮宄?,但是在官僚眼中敵人是很清楚的,他們一直把造反派當作了敵人。造反派雖然在理論上過于依賴毛澤東,但他們身受鎮壓,也不會對此毫無認識。
毛澤東處在困惑與無奈之中,對于他來講,出路何在呢?
對于造反派來說,只有徹底打倒整個官僚統治,建立工人階級直接統治的機構,也就是說來一場徹底的革命,才會有一個勝利的前途。但是毛澤東看不到有這樣的可能,而且他也并不愿意走到這一步,在上海公社事件中這一局限性已表露無遺。既然看不到內戰有可能發展成一場成功的革命,那么內戰在毛澤東眼中就只是一場只具有破壞性的內戰了,而繼續支持造反派,也只會加劇內戰的規模而毫無前途。
“我們文化大革命搞到現在,有兩個前途:一是搞得更好了,一是從此天下分裂……全國到處兩大派,如果統一不起來,這樣會不會像辛亥革命以后那樣全國出現混亂狀況,長期分裂?” (《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00頁)
內戰是一定要避免的,結合仍舊是要完成的,這就需要對峙的雙方做出讓步。軍方拒絕做出任何讓步,并以武力相威脅。而繼續支持造反派,在毛澤東看來也沒有希望。面對軍方的壓力,毛澤東屈服了。他只好讓對立中的另一方——造反派來做讓步了。而此前他一直是要求官僚們向造反派作讓步的。在靠支持群眾沒能完成與官僚的結合后,現在只好靠壓制群眾來完成結合了。
[“他選擇了秩序,實際上,他是選擇了結束文化大革命?!保?46)]
毛澤東開始為官僚們辯護了:“絕大多數干部都是好的,不好的只是極少數?!?/p>
自運動開始毛澤東一直是造反派的支持者,而今他卻開始指責群眾了:“要告訴革命造反派的頭頭和紅衛兵小將們,現在正是他們有可能犯錯誤的時候。”
造反派本來只是仗著毛澤東的支持與保護才能與軍隊抗衡,一旦失去了毛澤東的支持,形勢對于他們來講就急轉直下了。
8月底,中央文革的激進分子王力、關鋒(及戚本禹在稍后)被當作極左的五一六分子隔離審查。
[1967年9月5日,軍隊受命恢復秩序,中央命令群眾交出武器并不得妨礙軍隊執行使命。……在軍隊指導下恢復秩序的同時,中央還致力重新建設黨組織和重新建立周恩來領導下的中央政府機構的權威。這一進程是緩慢而艱難的,但卻按照一種秩序的邏輯進行著:已落入軍隊之手的政治權力最終將還給已經復蘇并重新恢復元氣的列寧主義政黨。
這種“正常化”的進程由大量的革命詞藻點綴著,它包括許多文化大命的保留形式,標語和戰斗口號,但更顯而易見的是,群眾造反的權利被取消了。”(448)]
群眾造反的權利被取消了!
[在壓造反派做出讓步后,毛澤東原本‘指望通過革命群眾組織的大聯合及群眾組織的成員融洽熱情地團結在‘三結合’的班子里來作為恢復秩序的解決辦法,但群眾并沒有真正團結起來,更缺乏團結的熱情。至1968年春季,大多數工人由于對這場他們很難搞清其目的和意義的運動產生的沖突和戰斗越來越厭倦,轉而對政治變得冷淡,許多工人組織不是解散就是陷于癱瘓?!保?52—453)
“那些依然留在群眾革命組織中并繼續保持著積極性的造反派,對于他們受命要與之結合的黨的干部和解放軍士兵持不信任的態度。和解是極其困難的,在多數情況下常常是由軍隊強制進行結合?!涠芬恢背掷m到1968年夏季才結束。”(453)
“文化大革命最后一次群眾的激進高潮發生在1968年春季和夏初。對軍隊的嚴厲干涉的強烈反抗與官方反對‘右傾思潮’的短暫運動混合在一起,使得全國許多地方又爆發了新的武斗。……最大的流血事件發生在偏遠的省份。其中最嚴重的莫過于廣西,其省軍區下令殺害或判以死刑的激進的紅衛兵人數之多,即使按當時的流血武斗的標準來衡量也是令人震驚不已的。(454)]
而為了盡快[“把在政治上最具破壞性的紅衛兵從城里弄走”,發起了上山下鄉運動,以‘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為借口,將學生們打發到了農村]。
到1968年九月,“全國山河一片紅”,革命委員會在全國都建立起來了。軍方及黨的官僚在其中占據了支配地位。[“群眾或更準確地說是那些被挑選出來當群眾代表的人也參加了革委會,但是這些代表很少選自在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重要的、自發的群眾組織,而毋寧說是從群眾運動的廢墟中找出來的?!保?56)]在以后的數年中,這些群眾組織的殘余也被清除出去了。
1967年夏末退卻的結果,不僅沒能換得官僚們的妥協,而且使官僚們占據了絕對優勢,最終,官僚們繼續獨霸天下,造反的群眾則被掃蕩得干干凈凈。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后果。文化大革命在關鍵時刻由于其最初發動者的轉向而半途而廢,這沉重地打擊了造反的動人和學生的意志,他們感到被自己的領袖拋棄、甚至愚弄了,他們不過是上層斗爭的工具而已,他們的造反行動成了“徒勞的斗爭和無益的流血”。對精神領袖的失望也變成了對本階級的失望,幻滅、冷漠、灰心、消沉等等從此便成了中國工人階級共同的“階級意識”了,直至今日仍是如此。這才是文化大革命失敗的最嚴重的后果。
在否認官僚與群眾的對立以重樹黨的權威的同時,需要對過去的全面內戰進行解釋,或者說得找出替罪羊來。這時毛澤東的做法與66年夏天劉少奇鎮壓學生時的做法非常相似,這看起來非??尚?。這是因為毛澤東一旦不再做群眾造反的支持者,他就只能做群眾的鎮壓者了,他就身不由己地去重復劉少奇的做法了。
內戰首先被歸罪于一個所謂的“五·一六”集團。[“1967年‘熱夏’的混亂是一個小集團的領導人策劃的‘陰謀’的結果?!保?49)]此后數年,大概有數量龐大的造反派積極分子被借此罪名加以鎮壓。
這還遠不夠。文化大革命的實質這時也變成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廣大革命人民群眾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繼續”?!敖夥藕罅粝聛淼膰顸h、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國民黨特務、反革命——這些就是他們武斗的幕后指揮?!薄按箨懮嫌袊顸h的殘渣余孽。有些人鉆到我們中央機關來了,或鉆到地方領導機關來了,這一次算是一個一個作了清理?!?(《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29頁)
這樣一來,沖突就不是由于官僚與群眾的對立所導致的了,罪魁禍首被推到那些幕后黑手身上了。文革于是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在全國范圍內“清理階級隊伍”。
毛澤東大概也不相信自己的這些判斷,他曾說過:“一搞武斗就說對方是國民黨,這個我也是罪魁禍首,說是國民黨同共產黨斗爭的繼續”。(《毛澤東傳1949 1976》第1462頁)
[“文化大革命的最后一個正式運動,亦即中國共產黨完全復蘇的前奏,是1968 1969年進行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謇碇惺褂玫臉藴蕵酥局珴蓶|主義在確定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這個問題上的進一步退卻。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毛澤東規定按照政治行為來確定階級而現在他卻對站在舊路線上的官僚主義者作出了妥協,后者認為,強調社會階級出身在政治上十分有利?!瓰榱诉m合當時的政治潮流,對于知識分子和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激進組織的領導人的審查清洗十分嚴厲。據觀察,保守派的政治領導人對‘清理’運動的反應十分熱烈。一般地說,整頓運動是從干部擴大到群眾,許多人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受到了各種形式的迫害和歧視。”(458)]
“整頓運動是從干部擴大到群眾”。這只是在重復文革初期劉少奇的“打擊一大片,保護一小撮”的做法了。一步被動,則步步被動,毛澤東騎虎難下,只能如此了。
與此相對照,黨的最上層的沖突也不再首先被解釋為毛澤東的革命路線與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沖突了。1968年9月,劉少奇被開除黨籍,其主要罪名變成了“叛徒、內奸和工賊”。
[“這些荒唐的指控的目的是十分顯而易見:恢復一貫正確的列寧主義黨的革命形象。這樣一來就可以提出更容易使人受騙上當的說法,即劉少奇對革命的背叛不是黨內自然的產物,而是外部力量對黨的侵襲的結果,于是就可以把‘兩條路線’的斗爭化為革命與反革命,在整體上保持著革命純潔性的無產階級政黨與從外部滲入革命隊伍的敵人之間的斗爭?!保?56)]
作出這等結論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這樣的指控肯定無人相信。本來劉少奇已因對群眾運動實行“白色恐怖”而名譽掃地,作出這樣的結論后,只會使群眾相信,毛與劉之間的斗爭只不過是爭權奪利罷了,而他們只是被人利用來打倒政敵而已。
[ 1968年,當文化大革命走向衰落時,對毛澤東崇拜卻增長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456)過去,毛澤東是革命的象征,如今卻成了秩序的化身。在1966年和1967年,聽毛主席的話是要去造反,而在1968年聽毛主席的話則是要服從。1966年,對毛澤東的崇拜鼓勵了人們卻破除迷信;1968年,對毛澤東的崇拜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迷信。……在群眾運動廢墟上盛行起來的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現象,也受到了軍隊領導人的歡迎。(457)]這時的崇拜一個種極端形式主義的方式(如“忠字舞”、早請示、晚匯報等)泛濫起來,軍方所提倡的這些令人作嘔的運動,同時也有利于群眾忘掉不久前毛澤東的過激言論。早期群眾對毛澤東的崇拜是對于其支持者和保護者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后期則是官僚們有意歪曲而加以利用。后人不清楚這二者的區別,更加重了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認識。
[1969年4月,“九大”召開了,文化大革命“勝利”結束了。
1969年,文化大革命似乎在兜了一圈以后又使人民共和國回到了它在文化大革命的起點。政治權力歸還給了3年前掌握它的黨、軍隊和國家密切相關的三位一體官僚機構。黨在其傳統的列寧主義基礎上得到重建,并恢復了它過去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保?59)
文化大革命是以對列寧主義的黨的全面進攻為其開端,而以按其正統形式重新建黨而告終結,盡管它打倒了毛澤東的主要對手。在1966-1967年間,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是在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則基礎上全面展開的;但到了1969年,群眾運動便分崩離析,在運動中被挑選出來的一些殘余人物為舊官僚政治機構所吸收?!保?61)]
文化大革命失敗了。
[“毛澤主義者發動文化大革命是以下述假定為根據的:現存的黨政機構正把中國拉回資本主義?!保?86)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最終結果恰恰是那種被說成是產生‘修正主義‘傾向的主要根源的政治結構的復辟,而修正主義傾向據說是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
文化大革命具有諷刺意味的結果之一就是,一場表面上是反對官僚主義和官僚特權的運動卻擴大了中國官僚主義者的隊伍,中下層政治機構尤其是這樣。”(487)
“(文化大革命)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直截了當地說,這種關系仍然是國家(官僚就是其代表)對社會行使著絕對的統治權。”(488)
“文化大革命不僅沒有產生常設的群眾自治機構,而且也沒有解決更為迫切的政治繼承人問題”(不管是青年當中的還是最高層的)。(489)
“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失敗在于,它沒有產生普遍的民主政治制度,這些制度會使勞動群眾獲得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并最終在發展現代生產力的同時,使勞動群眾自身獲得社會經濟上的解放,從而使整個社會獲得解放。”(485)
“毛澤東主義始終未能認識到,普遍的民主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必要手段,又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之一?!保?47)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毛澤東的遺產都不包括反對官僚主義統治的制度上的保證?!保?48)
“文化大革命在開始時似乎也提出,要進行根本的政治變革。1966年8月的“十六條”曾號召建立‘長期的常設的群眾組織‘作為各級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權力機構‘,此外,還號召建立一個’像巴黎公社那樣的實行全面的選舉制的機構。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從這些社會主義觀念退卻的歷史。這種退卻從1967年2月毛澤東否定上海公社、贊成建立軍管的革命委員會為開端,以1969年黨的機構的全面恢復并很快將革委會變成執行黨的政策的官僚機構而告終。不管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有什么打算,到最后他只得滿足于重建一個經過了思想整頓的黨,一個經過了改造的國家官僚機構。”(485)]
文化大革命的失敗——官僚統治的恢復穩固和群眾運動及其組織的徹底消亡,標志著毛澤東的官僚改良主義理論的破產,標志著毛澤東企圖使官僚統治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的試驗的失敗。在中國這樣一個已非資本主義但也還沒有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官僚國家,而且是有著兩千多年的官僚政治傳統的國家,毛澤東真誠地而且一度是滿懷信心地希望,通過自下而上的群眾運動與官僚機構的結合,能夠解決官僚蛻化的問題,能夠結束社會對權力的屈從的頑癥,能夠避免社會重新倒退回資本主義。但事實并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文化大革命以改良開始,但是群眾一旦起來后,官僚們就堅決加以鎮壓,鎮壓使改良變成了內戰。內戰未能發展為革命。為了避免內戰,迫于官僚們的壓力,毛澤東只好讓群眾運動做出讓步。革命未能產生,并不意味著改良就會有成果。群眾運動的退卻一發而不可收,在官僚與毛澤東的聯合壓力下,徹底地潰散了。結合的希望也就化為了泡影,最終仍舊是官僚們獨自壟斷一切權力。
要么就是鎮壓群眾,要么就是永遠同群眾在一起。
要么就是官僚統治,要么就是工人階級的民主的自我管理(統治)。
要么就是一黨專政,要么就是公社或蘇維埃。
沒有別的選擇,沒有第三條道路。文化大革命的慘敗更從反面證實了這一點。
五、尾聲
九大召開時,毛澤東似乎在黨內取得了勝利,但這僅僅是表面上的。劉少奇雖然被打倒了,但是劉少奇所代表的官僚機構卻毫發未損。而群眾運動失敗后,毛派——改良派官僚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毛澤東之所以能夠與整個官僚機構相抗衡,只是因為他身后有群眾的支持。群眾的力量一旦煙消云散后,他就無力再阻擋官僚們蛻化的步伐了。當然只要毛澤東還在世,那就無人敢觸動他,但只要其一死,“人亡政息”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毛澤東在被迫與官僚們一起將造反派鎮壓下去后,他自己也注定要成為被官僚們加以鎮壓的對象了。早在1967年夏末,中央上層最積極的毛澤東主義者王、關、戚就被鎮壓了,這種‘逆文化大革命的勢頭而反對頻繁出現的極左現象,卻變成了一種長期的清洗,這一清洗一直持續到所有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最初領導人(除了毛澤東自己以外)都被趕下政治舞臺為止。因為每當毛澤東向右的方向、或至少往中間挪一挪,他的大多數信徒就會發現自己太左了。在某種意義上說,對極左分子不斷清洗,最終將清洗到毛澤東本人身上,盡管直到他去世幾年后才開始這樣做。”(451)
“幾乎就在1969年4月黨的‘九大‘剛剛閉幕,宣布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取得輝煌勝利并宣布大會本身是一個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的同時,就爆發了新的政治斗爭,’團結‘化為泡影。斗爭圍繞著文化大革命中:已經提出來(但尚未解決)的問題展。.文化大革命刺激起來的政治欲望使這種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但它與文化大革命時群眾反對官僚機構的斗爭不同。中國政治現在已轉變為黨的官僚機構領導人之間的派別斗爭,它完全避開了公眾的視線?!保?91)
“如果說,1968年以后群眾在政治上沉寂了下來,那么,政治局情況正好相反。在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未解決的問題在這里爆發為激烈的政治斗爭,并把所有的參與者都投入到充滿政治陰謀的拜占庭世界中?!保?89)
“這些斗爭和陰謀玷污了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史的最后篇章?!保?59)]在此已沒有詳述的必要了。
在詳細敘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具體發展進程后,它的結果就很自然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了,或者說,動機已按照其內在邏輯演變為最終的結果了。我們再將這一動機和結果集中對比一下。
[“文化大革命是在它的領導人響亮地宣布群眾民主的原則的情況下開始的。但是,相信了這種宣言的人民群眾從一開始就使自己隸屬于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本人,而這位‘偉大的舵手‘則作為群眾集體意志的化身而出現。
文化大革命宣布自己是一場反對官僚特權和官僚壓迫的斗爭(并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但是運動不久就處于中國軍隊的支配之下,而軍隊是國家官僚機構中最具有強制性的、等級最森嚴的機構。
毛澤東主義的領導人起初鼓動群攻擊中國共產黨,并允諾將建立一個更加民主的政治結構,但正是這些領導人,最后又宣布說,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實際上一直是‘鞏固‘中國共產黨,并且此后不久運動就演變成共產黨領導人之間為爭奪黨的領導權所進行的殊死斗爭。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它的領導人抨擊‘四舊‘,尤其是中國封建傳統遺留下來的迷信思想的影響,然而,代替封建迷信的是對毛澤東的迷信崇拜和圍繞著對毛主席個人崇拜而表演的種種原始儀式。
文化大革命響亮地宣稱,其目的之一是把中國的年輕一代培養成五四時期的老一代革命領導人的‘革命接班人‘,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結果卻使整整一代中國年輕人產生了政治上的幻滅感和玩世不恭的態度,在大動亂之后,許多青年入將自己的一代稱為’垮掉的一代‘。
自從1927年中國無產階級受到蔣介石軍隊的殘酷鎮壓以來,正是文化大革命使城市無產階級第一次在政治上活躍起來,但是,在運動初期成立的真正的工人組織在文化大革命正式宣布結束之前很久就被上面解散和查禁了,而中國工人階級又一次因為政治上的消極而受到指責。
文化大革命的意識形態號稱是代表農民的利益而反對剝削性的城市,但是大多數農民并沒有從動亂中獲得什么好處,有些農民丟失得更多。
文化大革命的領導人最初呼吁知識分子加入到反對官僚專制的斗爭中去,許多知識分子響應了號召,但是,在這場惡意反對精神勞動的運動中,作為一個社會集團的知識分子卻成為主要的受害者。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在中國復蘇社會主義精神,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保證中國的’社會主義過渡‘,但這場動亂最終僅僅是使社會主義的那種理想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名譽掃地,從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破壞了人民共和國既存的脆弱的社會主義基礎?!保?90 — 391)]
文化大革命這場改良運動未能發展為一場成功的革命,最終導致了這樣的悲慘結局。
毛澤東去世時,整個中國到處都充斥著不滿。文化大革命損害了每一個社會群體,每一個社會群體都對文化大革命有著滿腹怨言,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沒能從運動中得到任何好處。
早在六十年代,工人階級和學生在被剝奪了造反的權利以后,他們就已遭受了心理上的沉重打擊。緊跟著在目睹了數年的令人厭惡的上層斗爭后,他們更是倍感失望。[“文化大革命……并沒有實現其所聲稱的目標,這場革命所得到的僅僅是失敗后的人民在政治上的幻滅感,接踵而至的便是群眾的憤世嫉俗的情緒,在經過了70年代凌駕于人民之上的拜占庭式的政治斗爭和陰謀后,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厭倦了的民族……一個逐漸玩世不恭并對政治十分冷漠的民族。”(549)]
官僚統治集團更是不必說了。文革期間造反派對他們的沖擊使他們對毛澤東懷恨在心,他們早就在盼望著擺脫毛的束縛以便為所欲為。而文革的失敗,群眾的不滿,則又讓他們在道義上多了些許自信。
PAN>“這樣,在文化大革命前,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就給中國人民提供了關于階級的三種不同的理論。所有這三種關于階級的理論(保守的,革命的,改良的)都成為中國人民政治意識的組成部分,他們被告知文化大革命是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進行的一場尖銳的階級斗爭。但是人們怎樣去辨認‘資產階級’?為了反對誰而開展階級斗爭?那些年發自北京的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自相矛盾而又含混不清的觀點都無法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或者準確地說,人們都提供了不同的回答,但這取決于人們采用哪一種階級分析的觀點。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無數政治團體或行動者都各自采用最適合自己的特殊政治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階級觀點,這是不足為奇的。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上的理論混亂,對于文化大革命很快蛻變為大混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也使人們能以各種各樣的理論根據和政治理由輕易地給某些團體和個人扣上‘階級敵人’的帽子而橫加迫害?!保?11)]「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