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農民工存在的制度基礎
——讀楊思遠教授的《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一書
谷亞光
農民工——這一新時代中國特有的被雇傭于第二或第三產業并保留著農民身份的工人群體,這些在轉型中國過渡性特征明顯的2.1億多人,曾被有關專家稱為新工人階級——以區別于傳統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中的工人階級——已經和正在為騰飛的中國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勞動者群體,目前受到了國家領導、專家學者、普通百姓的廣泛關注。而最近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中央民族大學博士楊思遠教授撰寫的《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一書,從不同于社會學家和發展經濟學家的獨特視角,對農民工的前身、現狀、制度基礎、階級意識覺醒等方面作了追索和考察,為關注農民工現狀和未來走向的廣大讀者提供了一份重要參考。
正如劉永佶教授在該書序言中所說,“吃穿住行用,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今天中國人的這五項,幾乎都是被稱為‘農民工’的特殊群體提供的。餐館的廚師和服務員是他們,服裝廠、鞋廠、襪廠的工人是他們,建筑公司的工人是他們,筑路和修路的工人是他們,多種用品生產廠和商店的工人是他們??梢院敛豢鋸埖卣f,沒有農民工,就不會有現在的生活?!?/p>
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但干的是工人的工作。他們有的在城,有的在鄉,有的人農忙季節和節日時回鄉,農閑時外出打工;有的人則一年四季在工廠、企業、商店、餐館等二三產業里作工,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民的職業。但因為戶籍制度改革的嚴重滯后,導致了幾億人(若加上其妻兒老小,約有4~5億人)的過渡性身份、流動性人生。這樣一個龐大的人群,由于戶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制度的不配套,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隨著農民工群體階級意識的緩慢覺醒和形成,他們必然會要求其權利,并形成一股不可小視的社會力量。先走一步的國家的前例預演了這一趨勢。
從總體來看,這股社會力量的主體是積極的,他們的愿望是與國家、政府的努力方向一致的,如果能夠很好的解決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化解相關矛盾,這個龐大社會群體一定會為中國和平崛起作出更大貢獻。這也是中央提出深化改革,關心弱勢群體,倡導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深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些既得利益集團、守舊勢力的阻力和干擾也是客觀存在的,農民工自身的新人意識、市民意識、文明意識、道德意識以及融入現代社會的能力和意識也有一定差距,這一切構成了中國社會人群整合的巨大重負,有待黨和政府及各方面先進人群的努力工作,大家需要相互提攜著、照應著、支持著,轉向新文明、變為新人類、實現現代化,過上和諧幸福的新生活。
多數人的美好愿望畢竟是愿望,如果因為一部分人的不配合而使相關制度繼續滯后于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其造成的嚴重惡果也將是巨大的。我們不愿看到不合中國美好發展前景的社會狀態出現,因此,每個中國人都需在自己的崗位上盡一份力。這樣,強大的和諧的相容的整體的民族合力將是世界任何國家都會敬重和不可戰勝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