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思考二>: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
1、"主流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
2、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謬誤的
3、自由市場機制的代價是周期性危機
4、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簡史
5、主流經濟學的數理建模很可疑
6、主流經濟學是一種精致包裝的意識形態
7、完美的市場只是一種倫理性空想
8、原理錯則數學模型也必然錯
9、馬克思為什么說主流經濟學是庸俗的
10、現代經濟學并沒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學方法
11、警惕偽裝成科學的經濟意識形態
1、"主流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
記者:在我們上次的談話中,您說您認為,近20年以來,中國的主流經濟理論,是新古典主義,或者芝加哥學派的新自由主義。
何新:是的,這種新古典主義,還有一個十分可笑的名稱,叫"福利經濟學"。
記者:為什么叫福利經濟學?
何新:福利經濟學的名稱來自A·C·庇古(1877-1924)1920年的著作《福利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正確的名稱應當是功利主義經濟學,因為其哲學基礎是邊沁的私人功利主義。J·邊沁(1748-1832),英國哲學家。邊沁是"看不見的手"、"經濟人"等概念的原始發明者。馬克思說:市場經濟"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私(所)有權和邊沁。"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已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預定的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資本論》,第1卷,第199頁。)
他的理論是:每個人只為自身功利而最大限度地自謀,通過沖突和抵消,結果最終達到平衡,反而最有利于公共利益。這一理論作為哲學基礎,正是后來亞當·斯密關于"看不見的手"的濫觴。
庇古的理論實際上是源自斯密-薩伊--馬歇爾。西方現代的"主流經濟學",基礎就是馬歇爾/庇古的一套理論。許多人指責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已過時,其實,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礎論源自18世紀的一些理論,是更加陳舊的東西。
這個流派的鼻祖之一是斯密學說最著名的庸俗化的傳播者薩伊。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將薩伊學派蔑稱為"庸俗經濟學"。實際上,所謂"福利"這個字眼本身就頗有點諷刺性的庸俗色彩。
記者:這一學派所說的"福利"究竟是什么意思?
何新: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摩根·雷諾茲的說法:
"現代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倫理前提是:個人是其自身福利的最佳判斷者,或用薩繆爾森的說法,個人的偏好應予優先考慮。"(此即經濟人的原則)
"如果把尊重個人偏好暫定為根本的倫理假設,就直接引導到福利經濟學的初始概念--帕雷托最優化。帕雷托最優化的意義是指這樣一種經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不損及另一個人的利益,就無法(通過對資源或最終產品所可能的再分配)使另一個人的境況有所改善。
因此,某種經濟一旦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進一步的再分配勢必損害至少是另外一個人的利益。不處于帕雷托最優狀態的經濟則被稱作低效益經濟。對于極為簡單的交換經濟,高效點與低效點的差別,可以用埃奇沃思一鮑利方圖加以說明。"引自"Modern Economic Thought",Idney Weintraub編,牛津,1977。Mark Blaug,1980,經濟學方法論, P.165。
我引用的上述這一段話,可謂言簡意該。第一它是權威的。第二它是典型的。它是我從有關福利經濟學或主流經濟學的眾多著作中精選的。它非常重要,因為它蘊涵了主流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公設(假定)。正是在這一公設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神乎其神的理論。
這一理論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上:據說在市場平衡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特性,即與帕累托所描述的資源分配最佳狀態相符的特性--在市場供求平衡點上,使用資源方面出現的任何變化,都不可能在增加一人的利益時不減損另一人的利益。
這就是帕雷托資源配置上最優化假設,也就是"看不見的手"。其最早的根源形成于霍布斯?quot;社會契約"、邊沁的功利主義(功利的人也就是后來所謂"經濟人")。所謂被授予"諾貝爾獎"的"科思定理"以及張五常的私有化=經濟效益最優化之理。都可以從"帕雷托均衡"中引申出來。凡不符合這個模型的經濟制度,即非市場經濟,在意識形態的這一最初始預設中,已被暗涵地定義為低效能因而是必須拋棄的。
記者:那么您如何評價帕雷托的均衡模型?
何新:第一,這一均衡模型是建立在市場通過供需機制自動得到均衡的一種理想性假設之上的。它只是一種假設,正如歐氏幾何中關于純點與純線的假設一樣,它僅是一種抽象而并非現實。第二,事實上,這里有極其重要的一點,在帕雷托供需配置的最佳平衡點上,即消費者權益實現最大化而生產者價格趨于最小化,廠家的利潤將趨于臨界化即趨于無。讓·拉費等指出:
這種"看不見的手學說"或"福利經濟學基本原理",僅僅意味著,以價格形式發給個人的信號,是一種足以避免社會上個人福利遭到任何浪費的信息。但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時,這種見解才有價值。
第一條件涉及代理人的"推理能力",包括情況變化不定時的"推理能力"。這類條件是否得到證實?始終是難以知道的。
第二類條件則相反,不具備這類條件,國家干預就要另建一些明確的準則。所涉及的是市場的"完全競爭性"、(平均)成本的非遞減性、缺乏"外部效應"和"集體"商品。
如果不考慮實際存在多少企業,進出市場都完全自由,無需付出代價,這樣的市場就是完全競爭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表明,處于平衡狀態的價格與平均生產成本相等。這時的產量便是最佳產量,而且與最大的社會剩余相一致。這種剩余完全歸于消費者,因為價格和平均成本相等,意味著生產者沒有剩余(或利潤)。
任何企業要想把價格定得高于平均成本以期獲得正利潤,就會被講求實效的競爭對手排斥在市場之外,或者是被以較低價格出售產品的新企業排斥在市場之外。相反,一個企業要想以低于平均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來排斥其他企業,就會造成虧損,到頭來還是消亡。因此,在可以進行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價格(企業"接受消費者價格")。
反之,進入市場存在障礙或基本資源受到全面控制,卻使價格上存在某種行動自由,這種"制造價格"的能力,作為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使獲得正利潤成為可能。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極端情況就是壟斷,也就是說,市場上只有一個企業能夠自由選擇價格,從而使自己的剩余或利潤達到最大限度。
在現實生活中,希望通過壟斷獲取巨額利潤,乃是革新和投資的基本動力。一個國家過分致力于調節壟斷,反而其可能嚴重阻礙本國經濟的蓬勃發展。
所以,描繪通過市場自動調節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化的帕雷托模型,恰恰是一個生產者利潤趨近于零的抽象模型,是根本沒有實際意義的。我還想指出一點。在馬克思的經濟學中,也包含動態均衡的自動模型。事實上,馬克思所說的價值及利潤率的"平均化",作為動態過程,也就是市場的自動"均衡"過程。列寧指出:
"在只有通過市場才能把各個分散的商品生產者聯系起來的社會內,規律性只能表現為平均的、社會的、普遍的規律性,至于個別偏差情形則會相互抵銷。"
另外,帕雷托均衡的實現,以假定完全競爭的存在為前提。但是:
第一,在生產方面,必須存在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第二,在市場上存在的是實力相當即平等的競爭者,競爭完全是水平競爭而不是縱向競爭,因此市場中必須沒有能操控價格和市場的壟斷勢力。在此條件下,"企業家把生產出來的商品按照市場上形成的價格出售,但是他們都只愿意生產利潤(生產成本同價格的差額)最大的商品。假如自己商品的生產成本高于市場價格,或者小于其它種商品的利潤率,就要縮小自己的生產,或者轉而生產別種商品。各生產要素根據對生產的貢獻,可以得到相應的收入(工資、利息、地租)。工人總愿意到獲得更多工資的企業去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所有者也總希望租貸給利息、地租更高的企業。"
"如果生產是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的,就會達到下述的生產平衡狀態:(1)邊際生產力相等,性質相同的生產要素,在所有部門、所有企業都可以得到均等的價格和均等的收入;(2)作為企業家報酬的利潤率,在各個部門、各個企業全都相等。"
而生產要素可以充分自由流動的世界市場,當今還遠未形成。西方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要素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但他們自己的國內市場卻不對發展中國家充分開放,特別是本國的勞務勞動力市場。因為他們要保障本國工人的就業率和就業機會,防止大量廉價勞力由發展中國家流入沖擊本國市場?,F實中的世界市場從來不是真正自由和充分競爭的。
中國當代主要經濟學的主要錯誤,就是全盤接受了自由主義的供需均衡市場模型(看不見的手)的全部理論假設,把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而只具有抽象理想意義的模型當作現實的工作目標。這正如一個建筑設計師把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作為抽象點、抽象線的抽象與面作為設計目標去進行追求。達不到這種目標就認為不能設計出理想的房屋。是同樣地幼稚可笑。
人們常常忽視了極其重要的一點,在帕雷托條件下,工資趨于極大化(邊際化),價格趨于極小化(所謂消費者主權),因此,利潤=價格=成本,平均利潤率必然有遞減的趨勢,即極小化。所以帕雷托自由均衡即完全競爭狀態,會導致無利潤狀態。所謂"不損害某一方的利益,即不能使另一方獲利",恰恰正是對這種無利潤狀態的另一種表述形式。
試問在純帕雷托均衡狀態下,資本的高額利潤,根據知識產權保護(即知識及信息的壟斷權)所形成的高附加值,又從哪里攝取呢?實際上,市場經濟作為確保保證資本最高利潤率的資本主義法權制度,天然地必須以供需不均衡和不完全競爭(即存在壟斷)為條件。正是絕對不平衡才能保證利潤的相對穩定的流向。
2、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謬誤的
記者:帕雷托假設,即市場制度的均衡運行模型,是否就是"看不見的手"?
何新:對。這實際上就是根據斯密理論所設計的一個"理想化"的數學模型。但是,這個模型極為可疑,因為其所依據的原理本身是可疑的。近年在中國最流行的教科書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這本書是當代美國"福利"經濟學中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
這本書第一章即闡述了著名的市場調節原理--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的理論:
在理想的市場制度中,供給,需求,通過價格漲落機制得到靈活調節和自動平衡。
在供給不足時,商品價格上漲,高利潤通過價格信號刺激投資者,促使其將資源、勞力、技術轉入短缺部門,于是供給增多,使需求得到滿足。
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商品價格下跌,低利潤及低價格信號促使投資者轉移資源、勞力和技術,減少生產,于是供求恢復平衡。
同時,在供給趨向滿足的進程中,市場競爭激烈化,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資者,自然調整經濟結構,從而保持生產的高效率。
在這只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的調整下,經濟結構和制度自動得到調整和運轉,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遠不會有生產過剩和供給不足的長期情況發生。(這是根據"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著名的薩伊假設)所以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的幾個版本中,曾吹噓理想的市場機制,已使現代資本主義徹底擺脫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記者:薩繆爾森認為市場自動調節可以消滅經濟周期,或改變了周期的運行機制。
何新:這一直是庸俗經濟學的一個夢想。但這純粹是欺人之談。危機的發生,即經濟周期性波動和震蕩的發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直接關連著。只要是市場經濟,就無法擺脫這個周期性危機的機制。中國也是如此。
3、自由市場機制的代價是周期性危機
記者:為什么?
何新:斯密--帕雷托的自動均衡模型,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經濟"模型"。它在幾十年間被西方推薦給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用來和社會主義計劃體制作比較,并且由此得出如下結論:
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商品短缺,根源是由于價格機制的無效,由于供給部門依靠集中的指令性決策,不能根據價格信號對市場需求作出及時的、靈活的反應。并從而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浪費,人力投入的低效益等種種弊端。
因此,社會主義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政治自由化和市場經濟化。作為市場經濟這一理論模型,以及依據這一模型所設計的經濟改革方案(薩克斯休克療法/哈佛500天方案之類),在方向上引導了五十年代以來(1953年南斯拉夫最早試行經濟改革)所有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然而,其在蘇聯及東歐導致的悲慘后果我們今天都已看到了。
今天反思這一套經濟理論,我們會驚訝這個理論模型的簡單和幼稚。實際上,這個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須借助于存在三個假定即條件:
1、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及時進行投資的靈活轉移是無需成本的。
2、既成的社會生產力結構是彈性的。
3、保證投資轉移和生產力改造可能性的資源、技術要素是可以無限量地供應的。
如果不存在這三個條件,那么在現實中就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即使市場需求通過價格和利潤給以投資者有誘惑力的巨大信號,他是否可能立即拋棄或改造他原已擁有的全部設備、技術,拋棄其現有工人,而把資金立即轉向另一個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這種轉移在經濟上要支付的代價有多大?是否可保證投資轉移者必定獲利?
其次,投資轉移是需要時間的。事實是生產能力的改造總是落后于需求變化。從投資到收回投資和利潤的時間,往往長于需求旺盛的時間。
市場需求總是千變萬化。而投資者購置設備,雇傭工人,引進技術所建造的新的生產線,當其具有生產能力時;原來在市場上閃現高利潤的需求可能已經滿足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整個生產配置、生產能力將再度成為過剩能力。(在中國,近年嚴重的大量的重復建設就是在這種市場"機制"下發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已配置巨大資源、勞力的生產線,就會成為社會性的浪費。
因此,市場經濟根據其本性天然地存在宏觀失控即發生生產力過剩的可能性。市場調節經濟在微觀角度(對個別消費者),似乎是有效率的。在宏觀角度(對全社會)卻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且必然發生供求失衡與周期性經濟危機。實際上,這種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那種理想市場模型中已經隱涵。即: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價格下跌,利潤率下降,甚至無利潤,導致投資必須自動退出這個部門的生產領域。在理想的帕累托模型中,這一點總是被輕描淡寫地描繪,并且被頌揚為一種制動閥、調節器。
但是,這種投資過旺、生產力過剩,即所謂"結構調整",在現實中卻是隱涵嚴重可怕的社會代價的。商品積壓、工廠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下崗,就是經濟學中所謂價格信號下落,利潤率下降自動調節供給的必然結果。
列寧說:在自由市場經濟中,"要使資本離開一個工業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去,就必須經過危機。"《列寧選集》第1卷第187頁。這種情況,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現實中早已經不是什么陌生的問題了。這就是盲目引入市場機制以及實踐這一套"福利經濟學"理論的現實后果!對此,難道我們還不應當對從美國引入的這種主流經濟理論重新反思嗎?!
記者:西方現代經濟學,有很多流派,也形成了很多分枝,主流和非主流是否存在區別呢?
何新:20世紀西方經濟學有很多流派。20世紀形成的某些非主流流派甚至從馬克思的經濟學中吸取了他們認為有用的觀點。(例如凱恩斯、??怂?、羅賓遜夫人、熊彼特,都不同程度地研究和吸收過馬克思的東西。)
但是,從總體而言,在基本理論觀點上,主流經濟學所承襲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主觀效用價值理論。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數學模型也正是從主觀效用的"邊際分析"(對數學分析中的"極限"概念的一種應用)中發展出來的。
喬·羅賓遜夫人在她的名著《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第二版前言中說:
"在正統派學說中,完全競爭、供給與需求、消費者的主權和邊際效益學說一直占據著上風。"
記者:主流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是以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價值形成的決定性機制。
何新:所以他們用主觀價格論置換了古典經濟學關注的價值形成理論。
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之一是價值理論。因為只有通過價值形成的分析,人們才能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增殖運動的發生根源。近代經濟學的價值理論,基本上可以劃分成兩大流派。
一個流派注重于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形成問題。這就是客觀價值論,包括馬克思代表的勞動價值論和李嘉圖代表的成本價值論。另一個流派則注重市場價格的形成,即市場需求對于商品的價格的函量關系,這就是效用/需求價值論,主觀價值論。
這一理論大體上是在19世紀60-70年以后由杰文斯、帕雷托等人通過需求分析而發展起來的。他們認為數學中的邊際分析方法可以為需求與價格的形成關系建模,這就是所謂的"邊際革命"。在這一派經濟學中,古典經濟學所關注的社會階級問題和宏觀政策問題被棄置了。19世紀末-20世紀經過一系列數學包裝后,這種"形式"經濟學發展成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主流(正統)經濟學說。
4、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簡史
記者:我可否用以下的三點概括您上述的論點:
(1)所謂西方主流經濟學,就是指西方經濟學中的正統學派。
(2)這一學派的學說流變繁多,但始終有一種共同的理論基礎。
(3)這種共同的理論基礎即主觀價值論(與古典學派的客觀價值論不同)、邊際效益分析和帕雷托均衡體現的抽象市場模型。
何新:你概括得很好。只是我要強調一下,這三點概括并不是我個人之見,而是根據"主流"的西方經濟思想史家自己的觀點。
英國經濟思想史家Eric Rollr爵士在其所著《經濟學說史》中指出:
"人們通常把上一世紀七十年代在經濟分析工具方面的變化,看成是經濟學中爆發了一場全面革命的標志。有人說,古典主義強調生產、供給和成本;現代學說關心的主要是消費、需求和效用。邊際效用概念的引入實現了這種重點的轉移,從那時起它便幾乎以無上的權威統治著學術思想。
現代經濟學的核心--消費者選擇學說和交換與生產的均衡學說,在20世紀基本上是和第一次大戰以前一樣的。雖然存在一些提法上的分歧,但大致的趨勢是走向統一。在英國,在馬歇爾以及他的追隨者們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一種倫理上的假定的愛好,這種傾向使英國學說具有維多利亞時期的特征。
在奧地利,在門格爾和維塞爾的影響之下,包含在機會成本原理中效用的順序觀點和成本與價值的相互關系成為被接受的理論。
起初與洛桑學派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經濟關系的數學表現形式也愈加普及了。雖然直到20世紀三十年代數理經濟學的文獻才有相當增加。毫無疑問,一些流行的理論的數學公式化,是本世紀頭三十年里,導致各學派間某種程度的折衷和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記者:主流學派認為,微觀經濟學采用的數學建模方法,意味著20世紀主流經濟學推動的一種重大革命。
何新:這實際是一種自我吹噓。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有問題的。錯誤的原理,即使被給予精致的數學包裝,它仍然是一種荒謬的體系。在物理學史上,托勒密的天體演算模型就是一個例證。實際上,對這一點,許多西方主流學者自己是心里有數的。勞爾爵士指出:
"數學方法的發展,在意義上說并不是十分重大。在時間上說,要比更深刻地影響經濟學說總的地位的其它最近的變化更為晚些。它們僅僅體現了從邊際主義者第二代所到達的境界的最具有邏輯上的一貫性的發展。最詳盡的著述直接出自費希爾、埃奇沃思和帕累托之筆,并且在某種特殊意義上,也包括馬歇爾的消費者行為學說,與瓦爾拉和帕雷托的一般均衡的學說。在這個學說的最新的說法上,馬歇爾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以上均引自A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1973版。
在勞爾爵士所敘述的上述邏輯脈絡中,從19世紀初邊際效用概念的形成,到19世紀后期數理經濟學在洛桑和劍橋學派鼓吹下的發展,以及其對現代經濟學的影響,作了線索很很簡明的交代。
記者:"邊際效用"這個重要的現代經濟概念,究竟是誰發明的?
何新:這個概念的產生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初,薩伊拋棄古典學派的客觀價值論,把"價值主觀化",定義價格完全由效用與需求決定。
第二階段是引入數學分析中的"極限"概念,進行"邊際分析"。這一工作的首創者,是薩伊的學生法國人奧古斯丁·庫爾諾。
我個人認為,20世紀的西方經濟學與西方哲學一樣,在理論上是相當缺乏創新能力的。你不要看有那么多的"諾獎",那么多名日紛繁的新分枝、新流派。其實多數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和泡沫而已。批評我不理解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朋友,我有時覺得他們有點可笑。我敢說他們對20世紀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如何從19世紀庸俗經濟學中演變而來的歷史不很熟悉。否則,他們就會知道"太陽之下并無新事"(所羅門的名言)。在他們認為是那么新奇的許多現代理論,其實都不過是17-19世紀的舊貨而已。包括被張五常這種不學無術者奉為神圣的斯密理論,也是源自重商主義的。有關這方面的材料,我建議你去研究一下熊彼特的三卷《經濟學說史》。
記者:我注意到,您剛才在交談中提到一個新的概念--什么是"形式經濟學"?
何新:這個概念也是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有人設想,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種超越國家利益、階級利益的,以純粹數學模型為符號來構造,并且以純粹數學方法來演算的科學經濟學--即完全形式化的數理經濟學。
例如,以馬歇爾(1842-1924,劍橋學派的創始人)為代表的一些現代經濟學家試圖利用瓦爾拉的數學均衡模型和薩伊定律,建立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的"純經濟學"。熊彼特認為,馬歇爾在1890年提出"科學經濟學"這個概念,以與19世紀通用的"政治經濟學"一名相區別。(參看所著《經濟分析史》第1卷,2--5章節。)馬歇爾試圖由此而割斷經濟學與政治及意識形態的關聯。為此目的,馬歇爾將19世紀的流行的"政治經濟學"一詞去掉"政治"兩個字,改稱為獨立的"經濟學"。形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就是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
而在其現代形態上,形式經濟學體現了這樣一種夢想,就是構造一個抽象的數學模型或系統,只需要將各種數字元輸入進去,這個形式系統就可以自動工作,模擬和預測出一國的國民經濟或市場供求的取向和動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夢想??上е荒苁菈粝攵?。
諾貝爾獎的得主盧卡斯說:
"經濟思想的進步意味著越來越好的、抽象的、類比的經濟模型,而不是對世界的好的書面描述。"
工作目標是通過"一個完全關聯的虛擬經濟可以通過時間序列近似模擬出現實經濟的時間序列來。"《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第258頁,商務版。
這就是當代主流經濟學的一種數學理想。但是,在經濟運動的基本原理尚未被弄清的基礎上,致力于建立這樣的虛擬數字模型,對于說明現實的經濟運動,究竟是提供一種理解,還是提供一種誤導呢?這種數字虛擬模型能夠被人們信任嗎?
濫用數學語言的目的無非有二:
(1)使一些用自然語言表述會變得極其容易理解的常識,具有深奧復雜的數學外表。(如所謂IS-LM模型就是一個例子)。這種高度專業的數學模型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剝奪掉許多普通人(包括一些政治家)對于經濟問題的發言權。使一般人對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和經濟政策問題望而生畏。這樣可以使經濟問題易于被既得利益集團所收買的專家用晦澀的語言操縱和調控。
(2)使一些荒謬的有害的經濟論點和政策,得到一種通過嚴密計算和得到科學支持的假象。
實際上,沒有什么經濟問題是只能用數學語言而不能用自然語言表述。凱恩斯的著作很少使用數學語言(如他的名著《通論》),但這本書仍有效地影響了西方政府從30年代到70年代的決策。
5、主流經濟學的數理建模很可疑
記者:您認為主流經濟學的數理模型是否具有意義?
何新:經濟關系本質上是一種量的關系。它的若干基本概念,如價值、剩余、競爭、分配都是一種涵有數量意義的概念。經濟關系可以通過數學關系在建制模型。但我認為它們理代數理經濟學所提出的多數虛擬模型是可疑的。
人民大學高德步教授在一本批評主流經濟學的著作中指出:
"小阿爾弗雷德·馬拉伯通過戰后美國頗具影響的經濟學家及其活動的研究,對上述問題做出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他指出:有不少經濟學理論是在大學的象牙塔里構思出來的,這樣的理論和建議,經常與經濟的現實不符,當然不能奏效?,F實經濟不可能簡單得用幾條"拋物線"就能客觀描述。這種觀點真可謂切中經濟學的時弊。這些年來,經濟學的發展,越來越"學術化",經過精密的數學運算和精心的雕琢,真的成了象牙塔中的"精品",遺憾的是許多"精品"中看不中用。"
而美國學者馬拉伯則講過一個頗為極端的說法:
"以本人之見,較為確切的描述應當是:經濟學,說好聽點是一門偽科學;說得不好聽些,它是場猜迷游戲。這游戲通常極為粗劣且不時被一些聰明的騙子所操縱。這些人的學術報告所言遠超過他們為改善人類生活而做出的任何可能的貢獻。"("迷惘的預言家/當代經濟學的歷史",中譯本第9頁)
美國經濟學家Sidney Weintraub則較為學術性地指出:
"斯莫倫斯基教授和雷諾茲教授是研究帕累托最優化的,在講授時往往把它跟福利經濟學混同起來,認為價格法規最適用于靜態經濟,而不是實際經濟。更經常的是,只假定有關費用是一組純客觀的可數量,為圖簡便而有意忽略重要的主觀(即使用者費用)成分,因為這種主觀成分會使福利經濟學的具體應用復雜化。此外,令人傷腦筋的市場故障并發癥會引起可疑的"次最優"--也是低階的--權宜解決辦法。
哲學家(以邊沁的功利主義最為突出)、政治理論家、法理學家以及議員們一直在對伴隨公眾行為的優點而來的缺陷權衡其得失?,F代經濟學家用數學手段把概念精雕細刻,以避免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不幸的是,大多數"效益"和許多費用都是非現實的和零散的,由于實際情況難于預測,計算自然也就無法精確。
在我看來,薩繆爾斯教授(W.J.Samuels)承擔了一項最難捉摸的任務--試圖把純經濟學觀念與意識形態的朦朧概念在經濟學中加以區別。它的普遍存在影響了經濟學的所有分支學科:看來經濟學家命定要和這種矛盾打交道。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事實是,那些竭力宣揚"絕對不受價值論約束的"經濟"科學"的人卻大肆吹捧政府準則,在裝模作樣地要為他們的意識形態進行"科學"約束的同時,保衛放任自由,反對平均主義措施。我認為,混亂的根源來自四十多年前萊昂內爾·羅賓斯的一道禁令,這道禁令規定:侵入心理學、政治學說和社會學都是"超出經濟學的",不管所研究的問題可能同這些學科有什么關聯。經濟學家們被告誡:要嚴格堅持資源分配問題在"既定"目標范圍之內,不管這些目標對人類福利多么至關緊要,都要把它們看作是外加的東西。"
他諷刺那些熱衷于設計抽象模型的經濟學家說:
"經濟學中有不少精致的理論都是從假設技術不變而"工業技藝處于一定水平"為前提的模型中提煉出來的??墒俏覀兯鶚酚诜Q之為"進步"的東西卻多半起因于技術的變革,這就導致了咱們的模型同史實之間有某種極為嚴重的脫節現象。如果說1876年的美國資源分配是"理想"的,那末美國的生活方式至今還該是1876年式的啦。要是今天的印度按照最理想的設想來分配資源,那末它的境況也就根本不可能好轉。創建技術業績的正是技術本身,不管靜態福利經濟學施展什么樣瞞天過海的伎倆,這終究是平凡而關藏不住的真實。"
記者:那么您認為,目前還不可能有脫離利益體系而中立的純科學經濟學的存在?
何新:經濟學不是統計學。統計學應當中立。經濟數字統計、統計分析應當力求中立和客觀。但統計數字和數學并不是經濟學。經濟政策、經濟目標涉及到國家之間、市場體系內部的經濟利益競爭,不可能是中立的。美國的經濟政策和目標,只能為美國人、美國資本主義謀利益,不可能為中國人、為全世界人謀利益。中國的政策也如此。
要知道,經濟制度、經濟生存方式乃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生存命脈。凱恩斯曾講過一句名言,他說:不論人們是否意識到,政治家總是受到一種經濟學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操縱的。不是受好的經濟學影響,就是受某種壞的或過時的經濟思想的影響。這個觀點我贊同。凱恩斯說,整個世界幾乎完全是受"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的主宰;那些自命為不受任何知識分子影響的實踐家們,事實上是"某位業已作古的經濟學家的奴隸"。引自埃·羅爾《經濟思想史》,第15頁。我認為:
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需要形成和實施具體的,不同的經濟政策,因此需要不同的政治經濟學思想。沒有抽象一般意義而普遍適用的,可以作為抽象數學模型和一般原理,從中直接引申出國家政策的抽象經濟學。宣稱自身是這樣的經濟科學,這就是欺人之談,是偽科學。
二、個人的購買和投資之術(所謂微觀經濟學,即庸俗經濟學)與國家制訂宏觀政策的經濟政策理論,具有本質的不同。二者也不能混為一談。
記者: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根據你的觀點,你是否認為根據不同的同情--特別是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縱的競爭關系,應當具有不同的經濟學和政策理念?
何新:非常正確。在我對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功利性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這就是謀求中國的國家經濟利益和國民的經濟安全。
因而我注意到,自從17世紀的重商主義時代以來,作為制訂國家經濟政策理論的政治經濟學中就形成了兩條對立的路線。一條是以國家利益以至上的、堅持維護民族經濟的路線,其理論代表是重商主義和德國的李斯特主義。另一條是主張放棄國家民族利益,不計后果地融入"全球化"和"世界主義"的自由主義的路線,其理論代表是亞當·斯密以及當代的新自由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主流學派編寫的經濟學史中,重商主義(這個名稱實際是一個錯誤)李斯特曾指出,重商主義實際應當稱作"重工主義",即保護"民族工業的民族主義經濟學"。被貶得一文不值。而李斯特的經濟學,則似乎根本不存在。這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記者:當代主流經濟學主要是英美流派的。英美的形式主義流派與德國注重現實的歷史學派在理論傳統上的確有所不同。但是你認為除了門戶之見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使主流學派忽視李斯特的學說?
何新:極其簡單--正是利益,國家利益的原因。
創立了現代主流經濟學的英美學派認為自己有必要讓全世界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忘掉李斯特。因為李斯特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
"自由貿易非常有利于作為工業出口強國的英國。但是任何其他國家如要效仿英國的成就并和英國相競爭,就必須借助保護本國市場和本國工業的保護主義政策。轉引自J.L. Hammomd《近代工業的興起》第16章。(The Rise of Modern Indastry,London 1947)。"
記者:為什么李斯特會持有這樣一種反自由主義的觀點?
何新:說來話長呵,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是一部近代世界經濟史。有關背景材料,建議讀者參閱阿什利《近代關稅史》(Modern Tario History),以及Binkley《現實主義和國家主義》(Realism and Nationalism)。讓我們作為一個專題放到后面再作深入討論。
但是,你是否知道19世紀促進德意志統一和復興的偉大政治家俾斯麥?
記者:知道。他號稱"鐵血宰相",歷史學家對他也是褒貶不一。
何新:在俾斯麥執政早期他一度信奉經濟自由主義。"他接受了一個經濟政策而消除了溫和的自由黨人的敵意。因之齊默曼(Zimmor mann)指責他盲從英國的政策。(J.L.Hammond《近代工業的興起》)"但是政治實踐和對國家利益的權衡使他在1878年對自己早期的自由主義政策提出質疑--這是因為他已研究了李斯特著作。1878年他在議會發言說"我存在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國際貿易相互之間完全自由,象自由貿易論者所設想的那樣,這究竟能不能促進德國的利益。"(同上書)而到1882年。他的觀點已經明確,他對國會講了如下的話:
"我認為自由主義(貿易)的整套理論是錯誤的。英國在充分地享受到保護關稅政策給國家的利益以后,才把它廢除。那個國家本來一向有最強有力的保護稅制,直到它在這些稅制的保護下變得那樣強盛;直到它能象一位雄健的運動員那樣才躍出堡壘來向世界挑戰。
自由貿易是強勢國家的武器。英國由于它的資本、它的煤鐵、它的港口和它有利的地理位置已經變成世界的超強國家。然而它在它的各項工業變成這樣強盛以前,是靠高得驚人的保護稅則來保護自己抵抗外國商品的競爭的。"同上書。
俾斯麥是一位清醒地認知德意志國家及民族利益的杰出政治家。所以他從自己的政策后果、政治實踐中得出的這種教訓是至為深刻的。我們應當記住他的話:所謂自由主義,實質乃是強勢國家用以突破弱勢國家關防的一種意識形態工具和政策工具。
記者:人們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關系是建立在垂直分工和不平等交換的基礎上的。那么,何以中國能從這種國際交換中獲利?在國際不平等交換中,中國何以仍能獲利而走向強大?
何新:由于購買力及勞動力價格的差異。由于中國市場的相對封閉,如果中國的自由生產力由于市場開放而破壞,則外部商品的流入與購買力平價差異的消失使匯率優勢消失。
6、主流經濟學是一種精致包裝的意識形態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主流經濟學有科學成分,也有藝術想象的成分。
何新:但我認為,主流經濟學在本質上純粹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以數學工具和偽科學形式精密包裝過的意識形態。薩繆爾森有一句名言:"一種思想不論多么荒謬,只要成為教科書,就會不朽地流傳下去。"
意識形態是一種價值系統。意識形態與理性的科學不同,它并不以邏輯上的必然真理為依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之上。意識形態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信念。你信仰它,對你來說,它就是真,就是善,并且就是美。
你看我們很多有名經濟學者,昨天他還在大批特批西方主流經濟學,今天他又在大唱贊歌。他并不認為自己的轉變有什么矛盾。為什么?不過是他的信仰變了而已。(笑)
記者:意識形態與科學究竟不同在何處?
何新:意識形態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術語。薩繆爾森說:"根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人們的理論常常是掩飾某種物質利益的信條。"即"虛偽的意識"、"歪曲了的理論"。(M.Blaug)意識形態是價值取向的符號體系。它背后的真正意義是社會的利益。
意識形態與科學常被混淆,因為它們都是對對象或現實的一種解釋??茖W是認知體系。意識形態是評價/價值的體系??茖W追究真與偽,即尋求真理。意識形態評價好與壞,有利與不利。意識形態是一種主觀的解釋,更重要的功能是評價和鑒別,與功利密切相關??茖W要求利益和價值的中立,意識形態則滲透著利益。意識形態作為價值系統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種尺度(常常代表著主流社會和精英階層),人們依靠它來區分對社會的有利與無利,好與壞。
科學的結果是可驗證的,其過程,是可操作的。所謂人文科學的大多數領域,都是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域,意識形態可以成為學術,可以成為學說,但絕不是實證科學。
美國有美國需要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國有中國所需要的意識形態。二者不必趨同,也不可能趨同。他們只要不向我們強制灌輸,不把假的說成真的,硬要我們崇奉它,追隨它,我們就不必去批評它。人各有所信嘛,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井水不犯河水。這才是真的"信仰自由"和真的"自由主義"。但是今天的問題在于,一些西方政治家,一些崇美的中國學者,大肆宣傳對美國主流經濟意識形態的信仰,甚至強要人們相信唯有這一套可以作為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政策工具,這就對中國的社會現實產生了威脅和危害。
7、完美的市場只是一種倫理性空想
記者:有人引證主流經濟學擁有數學模型。他們認為數學模型是一種規范或尺度。凡是不能建立數學模型的就不是科學,能建立這種模型的就是科學。因此其推論是,當今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已經數學化了,成為精密的專門科學。也就是說,對它的任何懷疑是幼稚無知的。
何新:把數學工具引入人文學術,這種見解和嘗試至少已有幾百年以上的歷史。在笛卡爾、斯賓諾莎那個時代就已是流行的觀點。也許是笛卡爾最早提出這種想法。那時還未發明微積分,笛卡爾心目中的數學模型就是歐幾理德(初等)幾何學。歐氏幾何是一個自足公理系統。從若干原始公設出發,引用有限的公理,以嚴格的形式邏輯推導出全部結論。模擬這種幾何證明方法,笛卡爾試圖建立他的哲學原理體系,斯賓諾莎也以這種方法發展他的倫理學。后來還有萊希尼茲。他的一個著名論點,如果發生哲學爭論,那么爭論雙方就坐下來,打開計算器,說:我們來算一算。但是,他們所建立的體系,仍然是形而上學,是意識形態,并非"精密科學"。所以是否應用數學模型并不是真理的標準。他們那種嚴密模仿幾何形式的哲學著作,今天讓人看去顯得十分迂闊可笑!
黑格爾曾經嘲諷那些認為數學方法是理性標準和具有深刻性的人,他說:
"認為某種數目或圖形有特別的重要性,這一方面固然可以作為消遣,但另一方面恰是思維淺薄的特征。人們自然可以認為某些數字或圖形含有深刻的意義,可以激發我們的思考。但是對于哲學,問題并不在于思考某種可能性,而是思考的現實性。思想的真正精華不存在于武斷地設定的符號形式里,而只存在于深刻的思維自身中。"
記者:黑格爾這些話出處在哪里?
何新:《小邏輯》的導論。我還想告訴你更為有趣的一點。這些經濟學家崇拜數學,認為在經濟學中由于應用了數學模型就成為精致的社會科學。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數學家自已卻并不這么崇拜數學。
19世紀以來的現代數學早已失去1+1=2的那種幼稚的精確性。"函數概念本身就是不清楚的。關于導數和積分的基本概念還從來沒有恰當地被定義過。"(M.克萊因)數學的邏輯基礎本身中存在著嚴重的悖論,至今還未得到解決。
人們以之作為精密工具而應用數學,但這個工具本身的邏輯基礎和嚴密性卻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對于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來說,20世紀是一個遭遇重大危機的時代。其中一大危機就是數學基礎中的邏輯危機(可參看M·克萊因的名著《古今數學思想》第四卷)。
正是面對這一危機,羅素講過一句名言:"數學是這樣一門學科,在其中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所談的究竟是什么。也不會知道我們所說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古今數學思想》,P.306/4??档碌牟豢芍撛谶@位數理邏輯專家的手里可以說被發揮到極點了。數學哲學家本身不會迷信數學,是懷疑論者。倒是一些只對數學的皮毛有所知的人象孩子玩積木一樣喜愛在經濟學中制造數學的模型。(笑)并且用這一套玩意兒來嚇唬人。
記者:如果您認為意識形態主要是價值系統,那么它就十分接近于倫理學。
何新:對。經濟學的本質涉及到經濟利益的分配,這就不能不涉及到倫理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別名是所謂"福利經濟學",請你注意這個名稱。所謂"福利",所謂"幸福",以及所謂"主觀偏好",所謂"欲求"(需求/欲望),這些主流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所常使用的范疇,其實也都是倫理學中的范疇。
實際上,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根本價值體系就是論證市場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天然合理性,以及永恒性。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終極、永恒的經濟形態。所謂"夏蟲不可語冰",為什么不可語冰?不是因為冰不存在,而是因為夏蟲堅信冰不存在,并且的確,在它生命的全部經驗中也沒有冰這種事物的存在。但是嚴冬仍會到來,冰雪仍然會到來。
記者:您談的這一點很重要,至少是人們通常面對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時很少言及的。
何新:我向你推薦一本書,德國學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海德大學哲學、經濟學教授、漢諾威哲學研究所所長)的著作《資本主義倫理學》(1982)關于這本書的書名,這位有良知的西方學者特別指出如下一點:
"不同方面的人們曾向我提建議,用較少感情色彩的概念"市場經濟"來取代資本主義這個概念,但我還是在書名和問題的提法中保留了這一概念。
我沒有同意這個建議。因為對于我來講,'市場經濟'這一概念在分析上不夠尖銳。"市場經濟",它描述的是經濟的協調工具--市場的更為有限的方面,在非資本主義社會里市場也會起作用。
資本主義則相反,它代表一個完整的社會制度,這個社會制度是由市場經濟、私有財產和經濟個人主義(作為經濟目的的個人的利益和收益最大值)來決定的。因此,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比市場經濟更準確全面地標示了一個廣泛的社會制度,而且更適宜于表征這一社會制度的理想典范的模型。"
這位西方學者更深刻地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根本倫理特征就是它具有一種道德空想性:
"作為社會的一種理論,資本主義是不充分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講它僅僅是關于生產、交換和協調的一種經濟學理念。作為經濟學理論它沒有重視社會行為和政治組合的重要方面。
"一種僅僅以私有財產、追求最大利潤和通過市場與價格體系加以協調為基礎的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根據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它并未成為現實。作為社會模式的資本主義具有幻想的、非現實的特征,它本身就是一個關于社會的空想。
當它的代言人用現實資本主義尚不完善為理由使其免遭對手的抨擊時,這種空想的特征就更為明顯。經濟學家們也一直在指出,資本主義還從來沒有以純粹的形式得以實現,他們把資本主義的缺點應歸因于模式之外的諸種影響。
然而,從倫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聲辯是缺少充足理由的。一種社會理論必須能夠與現實相聯系,必須要同時考慮到它歷史的場合和它歷史的實現條件。
如果一種理論雖然介紹了一個出色的模式,但這種模式卻由于外在的影響或不可達到的前提而永遠不能得到實現,那么這樣一個理論就是一個拙劣的空想,僅僅停留在"應該如何做的廢話"之中(黑格爾)。"
這些觀點非常精彩。在80-90年代,前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們拋棄了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經濟模式。理由是它具有非現實的空想性。
人們轉過頭模仿和抄襲以被誤解的美國模式為樣板的市場資本主義。結果幾乎無一不掉入陷阱。只有中國沒有陷入這種泥潭,為什么?恰恰是因為中國保留了改革前社會主義的若干基本經濟和政治框架。鄧小平提出"四個堅持",江澤提出"三個代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現在有人說,當今中國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就是由于制度改革不徹底。但人們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提出另一種反論,就是某些問題的出現,是否向資本主義的讓步和模仿走得過多了?孰是孰非呢?對此,我認為第一要進行理論的重新思考。第二理論并非一切,還有實踐和歷史。歷史就是上帝。
批判社會主義模式的人說,共產主義是空想的。但是,理想中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即供求自我均衡的資本主義難道不是一種倫理的空想嗎?陳岱孫先生曾指出:
新古典經濟學實際上論述的是經濟處于充分就業時的行為,其本質乃是一種長期靜態均衡理論,不能說明經濟中廣泛存在的非均衡行為,特別是不能解釋30年代出現的產量大幅度下降和大量失業這種數量波動現象。凱恩斯革命的實質是提供了一種能解釋這種產量和就業量劇烈波動的短期動態的宏觀非均衡理論。
現實經濟中并不存在這樣一種虛構的瓦爾拉斯"喊價人"通過"試錯過程"來尋找均衡價格,以便協調全體交易者的需求計劃,亦即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并不能保證市場總是趨于均衡狀態,因此絕大多數交易和經濟活動是在非均衡價格上進行的。
也就是說,所謂"看不見的手"、"理想均衡的市場"本身也是一種空想。要知道,供求自動均衡的經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絕不可能的。因為供求均衡即意味著利潤的消失。我贊成人們對中國改革前舊經濟體制不良性的批判。但是,我不贊成在放棄一種空想的同時引入另一種空想。對一些崇拜西方模式的經濟學家推薦給我們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我認為我們同樣必須持一種清醒的批判態度。
8、原理錯則數學模型必然錯
記者:總而言之,您認為在經濟學中,數學不是唯一的方法。
何新:我的觀點是,數學絕不是經濟學是否具有科學性的標尺。關于經濟學中應用數學模型的爭論的實質,是現代主流經濟學是否已經脫離庸俗經濟學的軌道,而成為了一門客觀的、具有普遍意義、并且已形成規范性理論的社會科學的問題。
我的結論是:沒有!因此,對西方經濟主流經濟學,根本沒有盲目崇信它的必要。
記者:根據您的觀點,經濟學理論上著名的"邊際革命"是在19世紀即已發生的。
何新:人們常指責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已經過時。似乎馬克思不了解主觀價值論及其供需均衡的自動市場模型。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來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庸俗經濟學家J·薩伊。關于薩伊,勞爾爵士告訴我們:
"J.B.薩伊(1767-1832年)一向把他自己認為是亞當·斯密的闡述人。他的《政治經濟學概論》出版于1808年,在選擇和提煉的過程中,薩伊把斯密的理論加以曲解。薩伊自己的貢獻在于強調效用是價值的決定因素。
薩伊的效用價值學說是以一定的傳統為根據的。在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有過一些強調效用的經濟學家??椎侠松窀冈?776年出版了名為《論商業與政府的關系》的著作;在這本書里,包含了效用學說的最早的申述之一。
可以把薩伊看成是形式主義的、均衡分析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而均衡分析是當今價值學說的實質。
在奉行薩伊學說的法國作者中,有一位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單獨提出。奧古斯丁·庫爾諾(1801-1877年)并不是薩伊學派的直接繼承人。
他是一個數學家。他認為市場上的關系可以看成是單純的形式關系;某些范疇、需求、價格、供給可以看成是彼此的函數;因此,就有可能把市場的關系用一系列的函數公式表述出來;經濟的規律可以用數學的語言系統地表述出來。因此,它正是運用微積分學的自然領域。
庫爾諾奠定了行為派經濟學的基石。在這一學派后來的發展,有瓦爾拉的"儲備價格"(reserve prices)概念,有帕累托的"無差異曲線"和今天的"邊際代用率"。
脫離開古典學派探索創造價值的原因的途徑,導致了強調在競爭條件下,亦即在"現金交易關系"的條件下的個人行為。效用學派和數學學派共同強調了這一點。同這兩個學派與古典經濟學家們的區別相比,這兩個學派之間的分歧雖然很顯著,卻是次要的。他們都是傾向于絕對性和形式主義的;他們都避免明確地與特定的社會秩序聯系起來;他們都先是含蓄地然后又明白地聲稱,他們的結論的有效性并不受瓊斯所稱的那種特定的"經濟結構"的存在與否所制約。后古典學說的這些特征一直延續到今天。"
事實是,馬克思是充分了解薩伊的理論及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主觀價值論及其數學模型的。勞爾指出,自由主義強調"市場理論"超歷史的普遍性意義,以"避免明確地與特定的社會秩序聯系起來",認為"他們的結論的有效性并不受特定的經濟結構的存在與否所制約",這正是馬克思當年所攻擊的庸俗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的"辯護性"。
因此,19世紀后期德奧學派中形成的主觀價值論(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的"邊際效用"論及所謂"邊際革命",并不是超越馬克思經濟學視界和界限的新理論。
熊彼特曾經寫過一本《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他列舉的人是:馬克思、馬歇爾、陶西格、費雪、米契爾、凱恩斯、門格爾、龐巴維克、瓦爾拉、帕雷托。這十個人中沒有薩伊,而馬克思的經濟體系是獨樹一幟的。其余九人雖然有英美學派(馬歇爾、陶西格、費雪、米契爾、凱恩斯)、奧地利學派(門格爾、龐巴維克)、洛桑學派(瓦爾拉、帕雷托)之分,但這九個人在基本理論上,都是屬于或者說源自同一個學派:即建立在主觀效用價值論為理論基石而應用邊際分析方法的19世紀庸俗經濟學派。
記者:如果你的看法成立,那么就是說,20世紀的當代經濟學在技術層面盡管有新東西,但在原理方面也并沒有提出超越19世紀的新觀點?
何新:正是如此。應當注意,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年代是19世紀50-80年代。而薩伊一類庸俗學派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技術產生于19世紀20-70年代。許多人懷疑《資本論》的時效性(過時論)。殊不知第一,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比《資本論》的體系要陳舊古老得多。第二,馬克思是認真研究過、分析過、批判過薩伊的(見《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晚年沉潛于微積分的研究(《數學手稿》),表明他對在經濟學中應用數學分析實際也是感興趣的。
記者:那么你的意思是說,你之所以否定西方現代經濟學,不是否定他們的數學模型,而是懷疑他們的基本原理。
何新:對!如果原理錯,則再精妙的數學建模也是錯。讓我打一個比方。在哥白尼以前,歐洲主流的宇宙理論是地心說,即以地球為唯一恒星,其他天體都圍繞地球而運動。在這一基本假設的基礎上,自托勒密以后的1000年里,西方天文學家發展出許多分枝流派,發展出許多計算方法的系統,用以說明天文現象。這些學派和計算彼此之間有很多矛盾和爭論。
事實上,托勒密學派關于"本輪"、"均輪"的那種種系統也是數學模型,與20世紀主流經濟學的各種精致模型是頗具相似之點的。
但是,哥白尼所打破的,并不是具體哪個學派和哪種計算或哪種方法,而是關于宇宙圍繞地球旋轉這一基本公設。這個基本公設一旦被打碎,一千年中一直作為西方天文學主流的那些體系、理論、計算以及"模型",也就統通煙消云散了。
在經濟學上,我們現在必須提出懷疑的正是主流經濟學關于主觀價值和邊際分析的基本公設。如果這個公設是荒謬的,那么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整個體系(既包括微觀經濟學,也包括與政策設計有關的凱恩斯宏觀經濟學,還有馬歇爾的"基數效用"、帕雷托的"序數效用"以及什么"無差異曲線"、"邊際替代率"一類數學游戲)正如托勒密體系就一樣不過是缺乏實際意義的假設而已!
9、馬克思為什么說主流經濟學是庸俗的
記者:我有兩個問題不明白。第一,馬克思為什么認為斯密和李嘉圖以后形成的主流經濟學是"庸俗經濟學"?第二,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時代是在19世紀中葉,他當時對西方庸俗經濟學的批評在現代是否仍有效?
何新:馬克思所謂"庸俗",我理解具有三層語義:
(1)流行的(世俗的、通俗的),
(2)淺薄的,
(3)瑣碎的,即日用雜貨式的。
讓我引用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這部手稿中的話。馬克思認為,古典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具有以下幾點不同。
第一,古典經濟學力求探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運行的本質和原理,它不尋求掩蓋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固有的內在矛盾。他說:
"古典政治經濟學力求通過分析,把各種固定的和彼此異化的財富形式還原為它們內在的統一性,并從它們身上剝去那種外在的形式,它想了解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不同的內在聯系。"
而庸俗經濟學則不同,它是辯護性的。所謂辯護的意思就是護短,就是極力夸飾美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想方面(特別是倫理意義上)。而力圖掩蓋市場經濟冷酷、丑惡的另一面。
第二,庸俗經濟學沒有原理,只有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理想觀念下那種表面現象的抽象描述。
馬克思說:"只是在政治經濟學達到一定的發展程度(即在斯密以后)和形成穩固的形式時,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因素,即作為現象形態的單純的現象復寫,即它的庸俗因素,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特殊表現形式從中分離出來。例如薩伊就把斯密著作中這里或那里滲透的庸俗觀念分離出來,并作為特殊的結晶和亞·斯密并存。"這一批評對于當代主流經濟學仍然適用。
第三,市場經濟由于其優勝劣汰即效率機制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在沒有政府干預和調節的自由狀態下,社會將陷入由貧富對立所激發的階級斗爭和社會矛盾。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在歐美社會,正是這一矛盾導致資本主義體制以及政治經濟學本身嚴重的存在危機。而對這種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在庸俗經濟學的全部理論模型中則予以漠視。
馬克思說:
"正當政治經濟學本身由于它的分析而使它自己的前提瓦解的時候,庸俗政治經濟學開始囂張起來。因為政治經濟學和由它自身產生的對立面的發展,是同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社會矛盾及階級斗爭的現實發展齊頭并進的。與這種情況相適應,庸俗政治經濟學也就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論的經濟學,并且千方百計力圖通過空談來擺脫反映矛盾的思想。"
庸俗經濟學的起點是所謂"個人偏好"與"社會福利"。它用這個概念偷換了古典經濟學所已經發現并試圖分析的資本主義體制內在的結構性矛盾--貧富兩極分化和階級矛盾。這個問題一直是現代西方經濟學荒謬性的根本所在。
馬克思之所以蔑視這種主流經濟學(在當時就是主流),還因為其抽象力的膚淺。庸俗經濟學自馬歇爾、庇古以來一直試圖借助偽科學的專用術語,如所謂"邊際效益"、"個人偏好"一類怪誕的倫理術語和無現實意義的數理模型來嚇唬人,來冒充思想的深刻性。這一傾向在馬克思的時代已經出現。馬克思當時即嘲諷庸俗經濟學玩弄術語的偏好,指出:
"庸俗政治經濟學認為它越是實際上僅僅從事于把普通觀念譯成學理主義的語言,它就越是單純、合乎自然和對公眾有益。"(以上引文見《全集》26/3,P.556-559)
第四,也是重要的一點。我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是一種獨特的歷史主義(不同于德國原有的"歷史學派")經濟學。
馬克思的最大悲劇在于他的《資本論》實際只是一部沒有完成的書。除第一卷外,他留下的經濟學研究主要都是手稿或殘編。(從70年代以來,這一批手稿的中譯本已全部得到出版。)
可惜的是,在當代,似乎馬克思當今在中國的某些精英意識中,已被人們忘記和忽略了。但是,馬克思經濟思想的深刻性和重要性超過當代任何經濟學名家,包括所有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總和。馬克思的確是一位經濟學天才。
記者:那么你如何看待諾貝爾經濟獎?
何新:我認為那正是西方主導國家以表面客觀的方式,樹立某種經濟意識形態權威,以此主導和操控世界輿論,實施對世界的意識形態領導的一種工具。也許老諾貝爾本人當初設立此獎時未必有此意。但近十年來,這個獎中的人文部分(文學、經濟、人權)正在由于這種不客觀和不公正而聲譽掃地。
10、現代經濟學并沒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學方法
記者:那么你認為現代經濟學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呢?
何新:沒有。我在這里可以向你推薦一本書《關于經濟學方法論的討論》(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or how economists explain),英國經濟學家Mark Blaug的著作(1980)。此書的精彩之點,不僅在于作者全方位地回顧了現代經濟學方法和理論規范形成發展的過程,而且在于作者具有一種獨立清醒的批判態度。
作者指出,近代經濟學經歷了穆勒的實證主義,波普的證偽主義,西尼爾、凱恩斯關于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劃分,薩繆爾森在《經濟分析基礎》中倡導的數理操作主義等等。但是,沒有一種方法不是爭論不斷。事實上至今主流經濟學尚未形成比較公認的理論規范以及方法。
記者:你在上次的討論中曾說,在經濟學中應用數學是19世紀中期開始的。
何新:是,但試圖使數學模型的運用具有一種表面性科學的形態,則是薩繆爾森于六十、七十年代在主流經濟學中大力倡導所謂"數理操作主義"的結果。薩繆爾森說:
"我們理論的有用性出于這樣的事實,即我們根據自己的分析往往能夠確定由一個或幾個參數的指定變動所產生的未知變量的變動性質。事實上,我們認為理論在操作意義上是沒有意義的,除非它確實包含著對于可觀察到的數量的若干限制,根據這些限制它想必會遭到駁斥。"
實際上,在50-70年代,在主流經濟學內部對于究竟什么是使經濟學接近科學的方法和規范問題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卷入這場爭論的,不是二三流的人物,而是包括被某些中國經濟學界視同偶象圣人的弗里德曼、薩繆爾森這樣的人物。
記者:有過這樣的爭論嗎?請介紹一下雙方的觀點。
何新:其中一次重大爭論導因于1953年米·弗里德曼的論文《論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它的中心論點是抨擊當時主流經濟學中流行的理論構筑法,批評經濟學家樂于虛擬種種抽象假定(其中包括新自由主義常樂于引用的謀求私利最大化的"經濟人"假定)。弗里德曼認為,經濟學家不應把這些假定錯當成現實。
弗里德曼認為,實證經濟學在原則上不依從于任何特別的倫理觀念或規范性的判斷。實證經濟學是類似于任何一種自然科學的客觀的科學,它研究"是什么"而不研究"應該是什么"這一類問題,它的任務是指出一個一般化的體系,用來預測客觀情況變化的結果。
實證經濟學與經濟政策緊密相關。任何一種政策必定依據于某種預測的結果,這種預測必定以實證經濟學為基礎。人們在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他們在正確的經濟政策上達到一致,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實證經濟學的進步,取決于實證經濟學所產生的結論是否,并且值得為人們所廣泛接受。
作為一種語言,理論沒有實質性的含義,它的作用像一種"檔案"體系,對實際資料進行分類、組織,加深人們對資料的理解。對這種檔案體系的評價取決于邏輯和事實上的考慮,形式邏輯的準則是能表明某種特別的語言是否完全、是否正確。
作為一種實質性能假說,理論對所說明現象的預測能力必須受到檢驗,只有實際證據才能表明理論是否正確,對假說的唯一合適的檢驗方法是把它的預測與經驗相比較。如果兩者相矛盾,假說就會被拋棄,如果兩者相一致,假說就會被接受。
弗里德曼一再強調,只有經驗才能對假說的正確與否作出判斷,驗證的對象只應是假說本身的含義,而不能是假說所依據的假定的真實性。
弗里德曼指出,對假說的實質性含義的檢驗存在很多困難。對社會科學來說,檢驗假說含義的標準--實際證據,不是得自可控制的實驗。這類證據常常是復雜、間接和不完全的。證據的收集是困難的,對它們的解釋又總是需要細致的分析并包含沒有多少實際說服力的連續的推論。
弗里德曼后來倡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實際是一種規范的、倫理應然的市場假設,并沒有遵循他這里倡導的實證方法。
但這里他所概括的實證方法本身,是對培根以來西方經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濃縮和提煉,對于經濟現象的分析是具有意義的。
弗里德曼說:
"經濟理論應被看作一組實質性的假說,應該根據要想'解釋'的那一類現象的預測能力來評價。只有事實證據方能表明理論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或者說得更明白些,表明理論究竟是被暫時'承認'其為有效還是被'拒斥'。對一項假說有效性的唯一中肯的檢驗是將它的預測同經驗相比較。"
這一觀點,接近于中國哲人說的"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的觀點,本來應是顛撲不破的。但殊不料,它提出后,在西方經濟學中卻受到形式主義者的嚴重質疑。
但是,弗里德曼對于形式主義者濫用假設(即數學模型)的批評,引起主流經濟學的憤怒回應。與弗里德曼進行爭論的另一方就是大名鼎鼎的薩繆爾森。在薩氏看來,經濟理論的"非現實主義根本不是一項理論或假說的缺點"。
就難怪他的門徒薩克斯后來會為前社會主義國家炮制出類似"休克療法"、"哈佛500天計劃"那一類遠遠背離現實的向理想市場經濟過渡的空想性改革計劃。
我在前面曾談到笛卡爾模擬歐氏幾何的方法論。有人可能認為這個例證陳舊。殊不料,薩繆爾森也作過類似的事。Blaug對此評論說:
"薩繆爾森提供一個邏輯證明(1966年),但那個證明以完全公理化的"歐幾里得式"理論為先決條件,該理論的整個演繹結構保證種種假定、理論命題和那些命題的結果全都相互隱含在一起。事實上,大多數經濟理論沒有完全公理化,并不具備簡單的邏輯結構,這正足以表明為什么在區別理論的假定和它們的含義時存在著某種特點。"
記者:弗里德曼與薩繆爾森為代表的這場經濟學方法論爭論,結果如何?
何新:實際是不了了之。它必然不了了之。弗里德曼不可能把實踐檢驗理論的原則堅持到底。他如果堅持這樣做,勢必就會背棄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了。他不可能這樣做。M.Blaug指出:
"從我們對戰后經濟學方法論的觀察,從沒有出現意見一致的情況。"
弗里德曼批評主流經濟學的方法,指出這一理論體系的非現實性和非實用性,目的是試圖探求使主流經濟學回歸到經濟現實的土壤上,成為更有效地作為政策工具的方法。但是,統治階級需要這一套將市場經濟理論性地全面美化的經濟學意識形態。因此,弗里德曼的批評最終被淹沒在群起而攻之的噪音之中。
記者:那么在你看來,西方主流經濟學最終并沒有形成規范性的統一理論,也沒有形成公認有效的方法體系?
何新:這兩點都是事實。而且這并不是我個人的一己私見。是西方主流學派的權威學者們自己也承認的。
幾十年以來,對主流經濟學非現實性的批評,即使在主流經濟學體系內部,從來沒有平息過。
20世紀50-70年代出現過一系列抨擊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它們都否定經濟學是一門科學。
Blaug的書中列舉有代表性的幾本名著。他指出:
"西德尼·舍夫勒的《經濟學的失敗》(1955年)這本專著使人聯想起戰前出版的巴巴拉·伍頓《為經濟學哀悼》(1938年)。它在否定經濟學具有科學性這一主張方面走得格外遠。舍夫勒的中心論點是簡單性本身:經濟理論化的整個假設--演繹傳統是死胡同,經濟學家必須研究整個社會結構,放棄其妄稱經濟學能自行服從規律的說法;科學預測只在有不受環境限制的普遍規律時才屬可能,既然經濟體系總是受到非經濟力量和機緣作用的影響,那就決不可能有經濟規律,因而也就決不可能有經濟預測這樣的東西。"
瓊·羅賓遜在《經濟哲學》(1962)中把經濟學描繪為一部分是對社會的科學研究,一部分是傳播意識形態的媒介,即一種辯護性的特殊辯解。這位諾貝爾經濟獎的獲得者,也認為公認的經濟學與其說是前者還不如說是后者,她說:
"經濟學蹣跚而行,一只腳按照未經檢驗的假說行進,另一只腳按照不可檢驗的口號行進"。
只是羅賓遜最后近乎絕望地呼吁不要放棄"經濟學能向科學邁進的希望",但對如何達到這個目的,作者沒有提供任何指導原則。
記者:你認為凱恩斯所區分的關于經濟學的兩種類型:實證的與規范的。其涵義何在?
何新:對一個事物的研究和證明,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告訴人們它實際是怎樣,另一種是告訴人們它在理想上應該是怎樣。前者被認為是實證的,后者被認為是價值取向,即所謂"規范"的。(凱恩斯語)從純事實的描述不可能形成應當作什么的價值論。凱恩斯作這種劃分的目的,是使用所謂"休謨剪刀",意思是說事實領域和評價領域之間存在著一種合乎邏輯的嚴格區別。
根據M·Blaug的說法:
"實證經濟學是涉及事實的,規范經濟學是涉及估價的。一門實證科學的目標是建立一致性,一門規范科學的目標是確定理想,而一項方策的目標是形成規范。"
"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區別,"純科學的"經濟學和關于經濟政策問題的建議的區別,可以追溯到納索·西尼爾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著作,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然而在30年代,新福利經濟學出現了,它提供了一種據說沒有價值判斷的規范經濟學。"
弗里德曼認為,要區別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是不可能的,假裝這樣做只會陷于自欺欺人的境地。帕累托供求均衡的概念以及與其相聯的潛在的帕累托式改進的概念,不應同實證經濟學的原理相混淆。自稱我們能在不致力于任何價值判斷的情況下對"效率"問題作出"科學性"論斷的說法,已經播下了巨大混亂的種子。
現代經濟學家常常鼓吹科學主義,但他們很少敢以自己的模型付諸實踐。在20世紀的主流經濟學中,事實上尚沒有發現和確定任何有意義的、被普遍認同,而且在經濟實踐活動可以從事有效預測的經濟科學規律。
11、警惕偽裝成科學的經濟意識形態
記者:為什么現代經濟學沒有形成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科學呢?
何新:我認為,或者說我所致力的經濟學目標,在方法上是必須追求實證和務實。我認為,只有當我們在一些普遍規律的指導下能夠預測一個事件時,我們才找到對該事件的科學解釋。在目標上,我的價值取向是明確的,這就是國家利益。在市場經濟中,階層分化不可避免。但我不支持為少數人服務和棄置多數的價值取向。誰來保護弱勢的多數?要靠國家、要靠政策、要建立保護弱者的保障體制,靠看得見的手。
歷史和政策檢證了現代主流經濟學,發現其原理可疑、政策失敗。(如果認為西方經濟的成功是由于其經濟學成功或擁有一批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所代表的經濟學家的成功,那恐怕連西方人自己都會大笑。)正是當代社會改革的實踐證明馬克思的一系列原理仍然有效,首先是他的經濟學說。因此我主張回歸馬克思。而并非因為我是一個原教旨主義者。
記者:我已讀過您關于經濟理論以及中國改革問題的一些論著。雖然您的一些觀點對人有啟迪。但我感覺存在一個問題--不系統。您在許多問題上批評西方經濟學(如新自由主義/新古典主義),批評休克療法,但您自身的指導理論是什么?您缺乏一個系統的闡述。您說您的經濟理論導師是馬克思,但《資本論》及其手稿顯然無法應用和指導當前的中國經濟改革。
何新: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我的工作還沒有做完。二是工作量太大。因此,我過去只能從實踐出發,對一些根據西方觀點設計的改革指施提出批評。換句話說,我知道一些理論肯定錯,但什么是正確的東西,又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的探索。
記者:你認為對于經濟學理論怎樣區分對錯?
何新:三個標準。一是邏輯的標準(理論自身內部不存在結構矛盾)。二是客觀的標準,理論描述與事實相符或不相符。三是實踐的標準,理論的預期目標與實踐是否相符。
記者:你認為西方主流經濟學都是偽科學嗎?
何新:不。主流經濟學經過了斯密以來200年的發展,其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重要的經濟思想。列寧曾指出,斯密、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來源之一。
但是我認為,必須警惕張五常一類經濟術士那種有意識誤導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經理論問題是可以自由探索的。問題是西方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利用某些經濟學理論,封閉某些經濟學理論,以貫徹其國家戰略目標。有些經濟學家知道他們是被利用的,并且自覺地參與這種戰略合作。而多數經濟學家則很可能是天真的。他們未必知道自己會成為代表美國利益意識形態的工具。實際上,經濟學理論有三種類型。
一是原理類型。即試圖探索歷史上各種經濟制度的本質和運行原理。
二是技術操作的實用類型。這種實用類型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國家政策服務,所謂"宏觀經濟學"。主要為政府設計財政金融和公共經濟政策。這是政治經濟學,即政策經濟學的類型。政治經濟學關系到國家經濟體的存亡安危,發展戰略,所以也可以稱作戰略經濟學。
還有一類為資本家、投資者服務,說明經濟運行的原理及經營之道,即所謂"微觀經濟學"。
三是意識形態類型。所謂"意識形態",西方經濟學家中也有人稱其為"經濟學中的形而上學。"瓊·羅賓遜《現代經濟學導論》:"在社會科學中,常用一種推理方法,那可以說是形而上學的。這個字眼有著各種不同的意義。在這里,它是指使用一種語言,這種語言既不提供實際情況,也不說明邏輯關系,更不給予明確的指示,但卻被認為會影響行為。
形而上學的說法沒有提供情況,因為它的術語不是依據任何外界事物來說明的。這種說法并不具有科學的內容;不能說,如果它不正確,事情無論如何會是不同的;然而它也決不是空洞的,它表示某種精神狀態、某種政治同情或道德價值,它可以把人們的意見結晶成為具有重大實際影響的形式。"
意識形態類型的經濟學,在歷史中有兩個看起來似乎完全不同的代表。一種代表是蘇聯類型,即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種經濟意識形態為改革前蘇聯模式的中央計劃經濟制度提供理論說明和支持。
另一種代表是英美類型。馬歇爾和薩繆爾森的所謂"新自由主義"(或稱"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可以看作乃是這一類型的代表。這一流派的起源是馬克思所說的"庸俗經濟學"。其中最具極端偏激性的意識形態代表,就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