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權災>>與主旋律
一直以來,最沖擊人們視覺神經與聽覺神經的大慨就數主旋律了,何謂主旋律,不外乎就是一些有贊美、歌頌、歡慶、祝賀意韻的東西,就是一些″鶯歌燕舞″加″潺潺流水″的內容。除此以外卻幾乎看不見聽不到<<遭遏權災>>們及其杜鵑啼血的聲音。其實,自權力產生以來就一直產生著權災,它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對孿生兄弟,只不過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只存在著權災的大小多寡罷了。不妨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權災史。焚書并坑儒是權災,強制人們拋妻別子服苦役、修筑長城是權災,孟姜女在長城腳下的哭聲就是有史以來對權災最著名的控訴,那嘶聲裂肺的哀號一直在歷史的時空中回蕩,它代表著歷史的最強音!就是如此形形式式的權災充斥著整個歷史過程并催促著它的演化。由干權災不斷的積聚和堆徹引發出激烈的社會動蕩與裂變,從而導致了歷史上不間斷的朝代替換。不庸置疑,要整理、敘述權災的史例是罄竹難書的,可惜的是這樣一部厚實的權災史被歷史學家們忽略或遺忘了,時至今日,也是最沖擊人們眼球的,歷史己被捏弄成了宮廷風月、成王敗寇的歷史了。學者們沒有攫取權災這一極其重大的歷史視角,致使權災在中國無聲息地泛濫了數千年甚至更遠。
權災發展到現代,并沒有任何的改觀,只不過似乎在形式上有所與日俱進了。文革體現著權災,流年不斷的上訪潮體現著權災,<<遭遇>>只不過是權災滄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普遍的是遭遇權而小災、權而未災罷了。不難看出,權災泛濫到今天,無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是任何其它災禍都是無法比擬的,歷史演繹的腳步在它的旋律聲中,現今社會的燥動也在它的旋律聲中,權災的旋律己鐵定成為人類社會演化迄今為止不朽的經典。如果說一個國家要設置它的國家旋律--也就是所說的主旋律的話,權災最有資格擔當主旋律--一個不感羞澀的主旋律,一個最具感覺的主旋律--最起碼也應該成為主旋律之一。
其實,提出權災并唱響它這樣一個主旋律,無論從歷史角度還是從現實角度看都是為了反思權災、預防權災,解決權災、最終消弭權災。這種人類社會的冷血病、鐵血癥、歷史痼疾曾給人類自身造成多少的災難與惶恐,人類社會也因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所以披露權災、正視權災、聲討權災并把它作為當代的一個主旋律這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它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的自信力和積極進取精神,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的英勇壯美和歷史性進步,在這樣的旋律聲中,一個國家、民族才能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在瓦礫上拓展前行,真正走向國家安康、人民幸福。反之,用鶯歌燕舞來強行壓倒、擺平杜鵑啼血這不但是人類最大的不道德、反道德,也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的作為。
應該說,一味歌頌、贊美、歡慶、祝賀意韻的主旋律,實質上只是一帖安魂藥、麻醉劑與興奮激素,這使一個國家、民族渾渾然昏昏然。在如此的主旋律聲中,只能使掌握權力并可以任意撥弄權力的人們骨頭變輕身子漂浮起來,忘乎所以、忘乎<<遭遇權災>>中的千百萬人們正災難深重。君不見,如此主旋律在今日正刺激著一些人民的公仆們的食欲,淫欲與貪欲,正刺激著他們和著主旋律的節拍挺起下半身迎合著二奶三奶們的叫床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