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聰明的敵人,不要愚蠢的朋友
——智慧、智學與智業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東方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和智慧著稱。老子、孔子、鬼谷子、孫子、莊子、荀子、朱子等一批古代賢哲不但不遜于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培根等,而且,中國古老的文化完全可以同印度佛教文化相媲美。瑞士學者勝雅律在全面研究了中國古典謀略之后,寫了一本全世界都很暢銷的書——《智謀》,我們自己更應該研究發揚我們的文化,利用我們的文化和文明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所謂智慧,《辭海》上有兩種解釋,一是對事物認識、辯析、處理和發現創造的能力,即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指智力。
而智業和智學則是近年來才流行的名詞,所謂智業,是指從事智力開發和智謀應用的行業。所謂智學,是研究智力、智謀發展變化規律及如何提高智力的科學,與哲學、管理學、信息學、邏輯學等關系密切。智學也即軟科學。近年來,國內興起一股研究智謀、智業的熱潮,江澤民主席也曾斷言:“今后世界的競爭,最主要的是知識力量的競爭”,國內繼《智謀》一書出版后,又相繼出版了《智慧在全》、《韜略大全》、《人類謀略寶庫》以及《智慧》、《思維與智慧》、《方法》等等書刊。智業公司、點子公司不斷涌現,民間團體更是不可勝數。
有人說智業就是公關,其實,公共關系只是智業的一小部分,智業與傳統的產業相比,它具有“軟”的特性,智學與傳統的科學相比,也是軟科技,是領導其它硬科學的科學。
有位學者說過:“幽默是智慧的剩余。”雖然不能說幽默的人都是智者,但智者必然都是有幽默感的人,只是由于某種原因,才不常外露。可以說,幽默感的人都是有智能的人,幽默細胞多的人都是智慧過剩,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人。沒有知識和智慧的人是“幽”不起來的。滑稽和幽默有本質的不同。
愛發牢騷、愛挑毛病的人多數是大腦夠用的人,也是有智慧的,沒有智慧,大腦簡單是發下出牢騷的,也挑不出毛病的。
我們在用人和考核人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將幽默和牢騷為一個條件,也許會選拔出更多的能人。
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提出,做為一個單位和部門的負責人,不但要勤政、廉政,還要智政,而且智政比前兩個都更很重要。
外國有句諺語:“寧要聰明的敵人,不要愚蠢的朋友。”因為聰明敵人不但可使你更聰明,而且一旦聰明的敵人認為你比他技高一籌,是不會與你對著蠻干的,他會與你合作,甚至成為你的朋友,愚蠢是朋友則只會給你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有智慧的人往往痛苦和煩惱比一般人多,所以,美國成人教育專家卡耐基專門寫了一本名為《解除煩惱的技巧》的書,來幫助智者解除煩惱和痛苦,無知的人則相反,幾乎沒有痛苦和煩惱,越無知,痛苦和煩惱就越少,在死到臨頭的前一分鐘都是快樂的。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寫了“難得糊涂”,是給智者寫的。而不是給白癡寫的。據說酒最早也地專門人聰明人預備的,使難得糊涂的人有了變得糊涂的工具,后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類的共享品。
研究智學和智業的人,首先要有智慧,要有淵博的知識,其次必須要有高度的自信心,有非我莫屬的膽略和氣概。
我不行誰行?!誰都不行我也行!應當是智業研究者的座佑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