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階級斗爭不會完結。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范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其所以是錯誤,因為這些論點,不符合大約一百萬年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種自然科學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歷史事實。
轉摘自《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人民日報》
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人們為著要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
在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一九四零年二月五日),一九四零年三月十五日《新中華報》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辨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七三頁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八零--二八一頁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一九六三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一頁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一九六三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一頁
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然后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這次飛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一九六三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一--二頁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一九六三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三頁
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七五--二七六頁
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八一頁
大家明白。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六三--一六四頁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七三頁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八五五頁
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們所犯的錯誤,研究其發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們離開了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主觀地決定自己的工作方針。
《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一三零六頁
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則要用氣力,它要根據客觀實際,并受客觀實際檢查,不用氣力就會滑到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方面去。
《關于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按語(一九五五年五月),《關于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人民出版社版第七零頁
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零年一月五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零三頁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八九--二九零頁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蜍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九一頁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說來,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斗爭則是絕對的。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九--一零頁
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對于所論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一五頁
列寧說,對于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我們許多同志缺乏分析的頭腦,對于復雜事物,不愿作反復深入的分析研究,而愛作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簡單結論。……今后應該改善這種狀況。
《學習和時局》(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九四三頁
這些同志看問題的方法不對。他們不去看問題的本質方面,主流方面,而是強調那些非本質方面、非主流方面的東西。應當指出:不能忽略非本質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問題,必須逐一地將它們解決。但是,不應當將這些看成為本質和主流,以致迷惑了自己的方向。
《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二一頁
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看問題要從各方面去看,不能只從單方面看。
《關于重慶談判》(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一一五六頁
只有那些主觀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歷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性質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內部聯系),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子的。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七八--二七九頁
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謂主觀性,就是不知道客觀地看問題,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觀點去看問題。這一點,我在《實踐論》一文中已經說過了。所謂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問題。……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這樣,是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務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確地發展黨內的思想斗爭的。孫子論軍事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他說的是作戰的雙方。唐朝人魏征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對。可是我們的同志看問題,往往帶片面性,這樣的人就往往碰釘子。……列寧說:"要真正地認識對象,就必須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媒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作到這一點,可是要求全面性,將使我們防止錯誤,防止僵化。"我們應該記得他的話。表面性,是對矛盾總體和矛盾各方的特點都不去看,否認深入事物里面精細地研究矛盾特點的必要,僅僅站在那里遠遠地望一望,粗枝大葉地看到一點矛盾的形相,就想動手去解決矛盾(答復問題、解決糾紛、處理工作、指揮戰爭)。這樣的做法,沒有不出亂子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觀性,因為一切客觀事物本來是互相聯系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人們不去如實地反映這些情況,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們,不認識事物的互相聯系,不認識事物的內部規律,所以這種方法是主觀主義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三零零--三零二頁
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絕對化,就是形而上學地看問題。對于我們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肯定一切,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壞的,只能贊揚,不能批評。說我們的工作似乎一切都好,這不合乎事實。不是一切都好,還有缺點和錯誤。但是也不是一切都壞,這也不合乎事實。要加以分析。否定一切,就是不加分析地認為事情都做得不好,社會主義建設這樣一個偉大事業,幾億人口所進行的這個偉大斗爭,似乎沒有什么好處可說,一團糟。許多具有這種看法的人,雖然和那些對社會主義制度心懷敵意的人還不相同,但是這種看法是很錯誤的,很有害的,它只會使人喪失信心。不論是用肯定一切的觀點或者否定一切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工作,都是錯誤的。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一三--一四頁
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一個蝦蟆坐在井里說:"天有一個井大。"這是不對的,因為天不止一個井大。如果它說:"天的某一部分有一個井大。"這是對的,因為合乎事實。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四四頁
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三四頁
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三一四頁
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戰爭指揮員活動的舞臺,必須建筑在客觀條件的許可之上,然而他們憑借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很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戲劇來。
《論持久戰》(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四六八頁
人們的思想必須適應已經變化的情況,當然,任何人不可以無根據地胡思亂想,不可以超越客觀情況所許可的條件去計劃自己的行動,不要勉強地去做那些實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現在的問題,還是右傾保守思想在許多方面作怪,使許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適應客觀情況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經過努力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卻有很多人認為做不到。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序言(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上冊第四頁
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是說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們黨內濃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
《學習和時局》(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毛澤東選集》第九五二頁
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三一零頁
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然而這種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
《矛盾論》(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三一零頁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三四頁
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干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八九九頁
任何領導人員,凡不從下級個別單位的個別人員、個別事件取得具體經驗者,必不能向一切單位作普遍的指導。這一方法必須普遍地提倡,使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學會使用。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九零零頁
在任何一個地區內,不能同時有許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有一個中心工作,輔以別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一個地區的總負責人,必須考慮到該處的斗爭歷史和斗爭環境,將各項工作擺在適當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無計劃,只按上級指示來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亂無秩序的狀態。上級機關也不要不分輕重緩急地沒有中心地同時指定下級機關做很多項工作,以致引起下級在工作步驟上的凌亂,而得不到確定的結果。領導人員依照每一具體地區的歷史條件和環境條件,統籌全局,正確地決定每一時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這種決定堅持地貫徹下去,務必得到一定的結果,這是一種領導藝術。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九零三頁
必須隨時掌握工作進程,交流經驗,糾正錯誤,不要等數月、半年以至一年后,才開總結會,算總帳,總的糾正。這樣損失太大,而隨時糾正,損失較少。
《關于工商業政策》(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一二八頁
不要等到問題成了堆,鬧出了許多亂子,然后才去解決。領導一定要走在運動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
《季節包工》一文的按語(一九五五年),《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下冊第一一五九頁
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九六--一九七頁
二、關于調查研究的論述
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為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我們黨吃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而這種"欽差大臣"則是滿天飛,幾乎到處都有。斯大林的話說得對:"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當然又是他的話對:"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除了盲目的、無前途的、無遠見的實際家,是不能叫做"狹隘經驗論"的。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七九一頁
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像,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
《改造我們的學習》(一九四一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八零一頁
"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教導我們認真地研究情況,從客觀的真實的情況出發,而不是從主觀的愿望出發;我們的許多同志卻直接違反這一真理。
《改造我們的學習》(一九四一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七九七頁
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么?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反對本本主義》(一九三零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二頁
調查就象"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象"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反對本本主義》(一九三零年五月),人民出版社版第三頁
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周圍環境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不是單憑熱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說的那樣:把革命氣概和實際精神結合起來。
《改造我們的學習》(一九四一年五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八零一頁
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調查社會各階級的生動情況。對于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七八九頁
開調查會每次人不必多,三五個七八個人即夠。必須給予時間,必須有調查綱目,還必須自己口問手寫,并同到會人展開討論。因此,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七九零頁
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系,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或戰斗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七三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