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戈里功德無量的事業
——介紹《心路滄?!獜膰顸h60年到共產黨50軍》
雙石
高戈里著《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封面,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一支很牛氣的部隊,差一點在軍史中被淹沒。
這支部隊在這場戰爭中,曾經創造過堪稱輝煌的戰績:他們創造過用炸藥包、爆破筒和手榴彈全殲英軍一個重坦克營的紀錄——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軍隊一次戰斗殲滅的最大建制的敵軍裝甲部隊;他們在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機動防御戰役中表現出色,以極為簡陋的武器裝備頑強抗擊“聯合國軍”的立體攻勢,在漢江兩岸浴血奮戰了整整五十晝夜;他們兩度入朝,跨海作戰,掃清了朝鮮西海島嶼,為板門店談判增厚了很有份量的底牌……
而最富傳奇特色的是:與人民解放軍眾多英雄勁旅不同,這支部隊的曾經是一支前國軍部隊,而且是80年代大裁軍之前,唯一一支由國軍整建制改編而成的同建制級別的“共軍”,這支部隊在朝鮮半島冰天雪地里生死與共的那些戰友們當間,還有著諸多曾經互為對手且“不打不成交”的趣聞和傳奇,……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那次戰爭的許多部隊都留下了戰史資料,許多參戰老人們也留下了諸多回憶錄,而這支部隊卻在很長時間里都默默無聲也無聞。他們在那場戰爭中創造的許多著名戰例,甚至在權威戰史資料中都很難見到具體的功勛單位番號。2000年之前,許多關于抗美援朝的“全景紀實”類作品中,許多戰役戰斗都言及了早已解密了的部隊番號,而唯有這支部隊創造的戰例在這類作品中卻常常被以“某部”代之……
這支部隊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五十軍——前國民黨軍第六十軍。
筆者在寫作《開國第一戰》時,曾到處尋找這支部隊的資料。然而很難如人意,究其緣由,還不僅僅在于這支部隊“起義”的身份——準確而言,所有的共軍都是“起義”而來的,而是80年代大裁軍時這支部隊被撤編了,老人們也天各一方,而且罕有回憶文字問世。而此前該部又曾與原西藏邊防部隊番號防地對調,追根溯源頗費功夫,所以《開》書所言及這支部隊的在抗美援朝期間的作戰情況既簡略而又多有錯訛,留下了諸多遺憾……
高戈里,這位默默的耕耘者填補了這個空白——當然也彌補了筆者的這個遺憾。據筆者所知,在這支頗為特珠的英雄部隊歷史上貫注了這么多心血,花了這么大功夫的人,他既或不是唯一一個,也是最執著的一個。在工作之余,他四處奔波,尋找那些當年這支起義部隊的官兵,一一記錄下他們從國軍變作“共軍”的心路歷程,這些老者散布在四面八方,前前后后他采訪記錄了170余位,記錄下了他們飽含著血淚和自豪的心路歷程,最后累積成了一部厚厚近百萬字的書稿(出版時刪節為20余萬字)。為了把這段極有時代啟示而又極富人物傳奇的歷史重現于世,他前前后后找過17家出版社,歷時6年,直到2004年1月,這部名為《心路滄?!獜膰顸h60軍到共產黨50軍》的作品方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這部作品已有方家好評,筆者勿需贅述。這里想要說的是:改革開放以來,遠涉大洋去西天取洋經已成為一種時髦,錢花得海了去了,效果究竟如何,筆者沒有第一手資料不好說。眼里看得見的是:當年那種“上下同欲”共赴危難的圖景已漸行漸遠,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當世人都為一已之私而蠅營,“人間正道私有化”成為社會公開倡導公開垂范的主流規則之時,弱勢者面對強勢者唯一具有效力的武器——團結,也就面臨著解體,人數眾多的弱勢者就有可能再度變作一盤散沙,重新淪入少數強勢者的奴役之下。而《心路滄?!吩诮沂颈姸啾慌壅攉@得身心解放心路歷程以及為之煥發出的神奇力量之時,也展示了其中蘊涵的堪稱豐富的心理學和管理學方面的寶貴遺產:原來中國共產黨人也是管理學心理學的高手巨匠,原來他們據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鬼斧神工,原來他們這個本身就是弱勢者的組合也曾經是亙古至今最有效率最有能量最富人性化也最具有競爭力的團隊,原來早已被主流精英們棄如敝履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思想改造”竟能在那些經歷了兩重人生的老人們心中留下那么深刻那么神圣的記憶……
原來,真正在“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啟蒙上投入最多產出成果也最大的,還是那一代共產黨人——盡管在后人們的眼中,他們或許做得遠遠不夠盡善盡美,他們以成千上萬人的流血犧牲,以眾多志士仁人的率先垂范,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民眾爭取到了實際利益并從而獲得了一份重新為人的尊嚴,勝似那些來近現代中國政治舞臺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諸多過客,這些把“民主”經念叨得滾瓜爛熟的各路精英八方名流與共產黨人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們的根本立場從來沒有和底層勞苦群眾在一起!在他們眼中,這是一批愚昧無知的“低素質”人群,當然也無從談及投身于為他們爭取身心解放的斗爭。那些很漂亮很煽情的“民主”的口號是為他們自己喊的,與蕓蕓眾生們生存狀態的改變基本無緣。
誠如高戈里在《心路滄?!分兴裕?/p>
本世紀30年代以前,歐美通行“經濟人”的人性假設,認為金錢是刺激人的積極性的唯一動力。推翻這種不把勞動人民當人的非人道思想,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精英們從事了整整9年的“霍桑實驗”。從1933年至1974年,心理學家梅約等著名學者才逐步提出了“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復雜人”等人性假設。
而與此相比較:
中國共產黨人早在20年代后期,就有了“支部建在連上及建立士兵委員會制度”的深刻理論和成功實踐。到40年代后期,中國共產黨于昔日的戰場對手中培養了上百萬忠誠的革命戰士,其中不少人成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后,于同時代西方鳳毛麟角的大心理學家才敢涉足的領域,又一展才華:30多名老紅軍、老八路,于敵強我弱的1946年,改造了數千名國民黨第184師起義官兵,發掘了他們的人生價值;兩年多后,帶著數百名海城起義官兵,再激活2.6萬名國民黨第60軍起義官兵的人生能量;又過了一年,四五百名海城起義、長春起義的官兵,又使國民黨第20兵團和范紹增袍哥武裝近2萬名起義官兵煥發了做人的活力!
大洋彼岸那幫把書本嚼爛了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這家、那家,未必有這個本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也許,現在真到了該重新審視我們的主流價值觀的時候了。
非常有幸,這塊長期被學界閑置了的寶貴資源終于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人民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一部《黨史商鑒》。該書立意新穎獨特,別開生面,在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前的奮斗史中,提練總結出現代組織管理的成功經驗,并進而構筑了一整套厚實而嚴密的本土企業管理理論。而高戈里的《心路滄桑》又成為了該書的重要歷史參考資料(該書主要引用資料為:一、《毛澤東選集》系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第2版之第~4卷;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系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三、王東主編《中國共產黨大辭典》系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版;四、高戈里著《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系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版)。
該書作者周大江認為,“今天的企業組織與當年的中國共產黨之間,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共同點:就是都必須以應對外部挑戰為最基本的生存狀態。因此,中國共產黨從弱小到強大、從挫折到勝利的奮斗歷程所揭示的種種真理,對于今天的企業組織同樣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薄霸谖覈?00年來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是管理得最成功的一個現代組織;其在組織管理方面所取得的許多成就,至今也無人能望其項背。”
從“黨史常識”,到“管理之道”,只有一步之遙!
這或許正是《心路滄?!烦隽艘恢Р筷犥娛窇鹗分獾囊饬x:這本書,或許能給這種“重新審視”,帶來一些極為有益的啟示。從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樣曾經舉世公認的優秀團隊的歷史中學習管理,對于今天在“打左燈,向右轉”的大環境下徬惶無措乃至
周大江著《黨史商鑒》,人民出版社出版
迷失的人們,或許更具提醐灌頂之效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戈里不僅僅是一位拾遺補缺的民間軍史戰史學者。
筆者認為,高戈里的《心路滄?!泛退谶M行的事業,至少具有以下幾個很實際也很重要的價值:
㈠被軍史戰史學家們長期忽略的一支英雄部隊輝煌戰績——也是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戰績的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㈡一個特殊群體在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的心理轉變歷程,也是一批被奴役被壓迫的群體獲得身心解放的歷程——這個滄桑心路曾經長期被歷史的喧器所塵封所淹沒;
㈢被學界長期閑置的本土思想資源,如心理學,管理學方面的借鑒和啟迪,這已經引起了管理學界的高度重視,并把它作為思想資源出了成果,然而卻仍被軍方學界所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㈣被媒體長期棄置的寶貴素材庫。在高戈里手中,有大量的當事人的憶敘文字的錄音、圖片資料,都具有極為寶貴的史料價值。筆者認為,這些活資料活見證足以支撐一部極具震撼力穿透力的系列電視紀錄片——時代也需要這樣的作品。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作者的個人行為顯然難以達到這個目標,而這些當事人年事已高,要再不及時“搶救”,也許真就給歷史留下永久的遺憾了。
高戈里的事業功德無量!我們應該盡其所能,支持這個功德無量的事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