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
主講人:孟建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嘉賓簡介:孟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2008奧運會中國形象傳播戰略課題組組長,兼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一級學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網絡文化論綱》、《沖突與和諧》等專著,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孟建 教授
一圖溝通中西方
我們知道,國際奧委會在評選申辦城市時,除了看各申辦城市的文字材料外,重要的工作就是看5分鐘的申奧宣傳片。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張藝謀的2008申奧片中有一個畫面:少女親吻斑點狗。而1993年中國申奧遺憾蒙特卡洛,那時申奧宣傳片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在晨曦微露的公園里,老人哼著京味兒十足的曲子,提著鳥籠,悠然地溜達。
這兩個鏡頭在國人看起來沒什么區別,都很美麗、溫馨。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卻大不相同。1993年申奧時的片子中的遛鳥畫面,當時令眾多的國際評委產生厭惡之感,怎么能把鳥兒關在籠子里?而且還那樣地去“溜”?在西方世界的觀念里,那是對動物與自然的不尊重。張藝謀在時隔數年后,在申奧片中用“少女的親吻”的視覺畫面,改變了評委們對中國的印象。
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溝通了中西文化,這正是視覺傳播的效力。視覺,也即我們通俗所說的“觀看”,原來它并不那么簡單?!坝^看”實際上是一種異常復雜的文化行為,當今的世界文化潮流中,稱之為“視覺文化”。
世界被媒介聯在一起
人類社會生存的環境是由三類環境總體構成的:自然環境、社會體制環境、符號環境。美國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體是人的延伸,顯現著現代文化特征的社會,某種意義上說,是各種符號系統通過傳播而構筑的社會現實。
如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在華盛頓希爾頓飯店門口遇刺,僅在與事發地一路之隔的大樓里的美聯社記者,一分鐘后得知此事。但他并不是自己看到的,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一位BBC的新聞界同僚從英國打來電話告訴他的,當時BBC正在現場直播里根的演講。所以,當今社會的信息傳播已經完全打破了地域限制,整個世界被各種媒介奇妙地聯系在一起,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人又生活在媒介環境中,我們的社會也就成了媒介化的社會。
正是這一媒介變革,使得“文化發生的場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觸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為個人與社會交往的重要方式。而這其中,視覺文化符號傳播系統正在成為我們生存環境的更為重要部分。
多維視野的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在現代引起了很多學科領域的學者的重視,藝術家、社會學家、美學家、哲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嘗試理解這一文化現象。
●藝術學家視野中的視覺文化
5年前,美國“9·11”事件發生后,我問上海同濟大學從事藝術設計的一位教授,當看到世貿大樓被襲擊的電視畫面有什么感想。他說,看著雙子大樓倒下的畫面,他感覺:“雙子大樓象征著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個男人被摧毀了,這將是美國永遠的痛?!边@是多么獨特敏銳的視覺感受?!可見,視覺帶來的沖擊力難以想像的。
從時間上看,從事某一藝術領域創作和研究的藝術家和學者,對視覺文化投以了較早的青睞。雖然他們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的領域不一,但是他們都認為視覺觀看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主動發現的過程。
英國著名的美術理論家、藝術家貢布里希認為,看就是圖式的透射,一個藝術家決不會用“純真之眼”去觀察世界,否則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傷,就是無法理解世界。
●社會學家視野中的視覺文化
關于視覺文化,對世界產生相當影響的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種文盲”的概念給予最好的解釋。他說,隨著社會的演進和科技的發展,人類將產生“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農業社會的產物,而計算機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則是工業社會,特別是后工業社會的產物。
●文藝美學家視野中的視覺文化
與前面兩者相比,文藝美學家對視覺文化的研究呈現著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文藝美學家對視覺文化的論述較晚,二是文藝美學家對視覺文化的論述更為系統和深刻。在這方面,英國的文藝美學家伊格爾頓的大聲疾呼頗為強烈。他指出,我們正面臨著一個視覺文化時代,文化符號趨于圖像霸權已是不爭的事實。圖像生產深刻地涉及現代社會的政治、科技、商業、美學四大主題。
例如央視全年的廣告收入為近90億(占全國電視廣告收入的一半),而世界著名的傳媒集團維亞康姆的MTV一個頻道一年的廣告收入就近這數字,這個讓許多人不解:為什么一個僅是播放MTV的頻道會受到這么多人的關注?這就是視覺文化社會帶來的必然結果。它所反映的深層問題是,在視覺文化時代,人們需要一種視覺快感。MTV從時間轉向空間,從深度轉向平面,從整體轉向碎片,這一切正好契合了視覺快感的要求。
●哲學家視野中的視覺文化
哲學家們在這方面的論述就可以稱得上有些振聾發聵了。當然,這種振聾發聵效應的獲得絕非是學術“吶喊”所致,而是學術“深刻”所在。
海德格爾在上世紀30年代就曾說過: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世界圖像時代……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會》一文中,就大膽宣布了“景象社會”的到來。爾后,他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地位。他認為世界轉化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轉化為被動的行為;在景象社會中,視覺具有優先性和至上性,它壓倒了其他觀感,現代人完全成了觀者。
視覺文化的社會動因
視覺文化為什么會在今天如此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視覺文化為什么會在今天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影響?視覺文化為什么會在今天引發諸多學科的密切關注?
●科學技術搭建平臺
現代傳播技術對視覺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當今媒體的高度發達,特別是數字化媒體的出現,更是構筑起了視覺文化的全球化平臺。數字化媒體將成為傳媒主流。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這樣的:在上海,試驗者通過美國AOL——時代華納集團所用的通過衛星數碼傳送電影,數碼加密接收并進行全硬盤播出的技術,在40分鐘里就把一本電影傳了過來,50分鐘后,電影就在影院里播放了。這種方式如果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將使得傳統的電影發行放映體制陷于崩潰,以至重構。由此可見技術所產生的顛覆性的作用。
●“看”的心理動因理論
雖然我國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梯度,但對于逐漸進入小康社會的地區,正在形成視覺文化消費的強勁趨勢,這在較大的都市中已十分明顯。
前蘇聯學者巴赫金所指出的民間文化狂歡化狀態,也是一種視覺化的形象狂歡。在這種視覺化的形象狂歡中,視覺形象本身不但顛倒了各種官方文化的原則和美學標準,而且具有全民性和廣泛參與性。
●視覺文化興起的經濟產業背景
15年前,我在做研究調查時詫異地發現,美國的影像出口額居于其總出口額的第16位,而排在它前一位的就是美國的飛機制造企業。
有資料表明,1998年,美國的電視、電視制作及帶動相關的錄音帶、音樂出版行業總收入達 600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的前列,其中120億美元就是由影視業直接創造的。有一個數據更讓人震驚:電影《泰坦尼克號》投資了2億多美元,卻賺回了100多億美元。事實上當美國傳統的電視等傳媒與電信、娛樂產業合并后,娛樂信息業出口額已占到美國總出口額的第一位。
對此,人們驚異地又一次在馬克思理論中尋找到解釋。他在論述音樂時就曾說過“對于沒有音樂的耳朵,再好的音樂是沒有意義的”。又說“藝術創造懂得藝術消費的大眾”,“交換價值在文化商品領域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行使其權利”,其實馬克思早就提出了“文化消費”的理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