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河沙夢功德
——讀李敖《法源寺》
http://www.gialen.com/forumold/dispbbs.asp?boardID=14&ID=8655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并不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說。估計小妹妹們會覺得情節過于沉重,議論過于冗長。但它是值得男人一讀的好書。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寫大人物的書。這里所說的大人物,并不一定權傾天下,然而卻是頂天立地的偉男子。
譚嗣同和袁崇煥就是其中的皎皎者。他們像火一樣,燃盡自己,照亮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以舍生取義的行為,成就了河沙一般的功德。
在書中,引用了王安石的一首《夢》詩寫道: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這是多么高的境界!王荊公認為人生如夢,一無可求,他什么都不追求,心如止水??墒牵驮谝粋€夢到另一個夢里,他為人間,留下數不清的功德。這種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
人生如夢。此說源自《金剛經》中,佛將世間萬有比作六樣事物:如電亦如露,如夢幻泡影。都是虛無短暫的東西。《四十二章經》也記載,佛教導弟子說,人生只在呼吸間。
這些話,我嘗深夜思之,不覺汗涔涔而下。往事歷歷,如影如隨,浮現眼前,只是,再也不可以追回了。
譚嗣同和袁崇煥警醒了我,或許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沒有意義的,但是怎樣擺脫虛無卻是有意義的。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看你是造惡業,還是積功德。
然而功德二字并不簡單。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和尚皇帝,即五代的梁武帝。他“以佛化治國”,身為一國之主,卻不惜以皇帝之尊,先后幾次舍身佛寺為奴。中國人信佛要吃素,就是出自梁武帝大力的提倡。
就是這位和尚皇帝,他曾經問達摩祖師: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很出乎意料,達摩的回答是:沒有功德。
梁武帝的下場很慘,他被部下侯景背叛,軟禁起來,活活餓死在臺城里。這證明了達摩的見識。
自五代后,佛法日昌,到寺廟敬香拜佛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報。但是世人要想一想,梁武帝那么誠心禮佛,修那么大的福,尚且沒有功德,還要得到那么慘的果報。你們拜佛、念佛,又濟得甚么事?
六祖明確指出:“不可將福德便為功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拿梁武帝來說,他口中念佛,對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誰觸犯當時的法律,就要嚴辦。如果一個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罰做苦工。這樣,貴族官僚有恃無恐,更加橫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開殺人,都沒有人敢干涉。他最后不得善終,為天下笑,不是理所當然嗎?
一般的世人,一味念經拜佛,死禪枯定,整日把自己關在“無事門”里,唯恐與外界隔絕得不徹底、不堅決,自以為這才是學佛的正道,是最清凈、最有意義的生活,并竭力排斥世俗生活,對社會對國家對他人十分冷漠,毫無同情心和責任心,釋尊就曾批評這種不問人間冷暖的人為“焦種敗芽”。這樣的自了漢,一生究竟有何功德!這種人,歷萬劫也不能成佛!
又有一種人,沒能真正把握住佛門實質,反倒拼命在形式上做功夫,蓋廟、念經、打坐、法會、做佛事……這些動作,跟真正的佛心更是相去甚遠了。
究竟佛在何處呢?佛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不是把他恭敬的擺在香堂中,或者單單作為一種學術理論來研究,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佛就在人間,在你的心中。我們應該把佛擺在心里,而不是放在口中念念不已。
佛是世間人,就本質來說和我們沒有什么兩樣。但是,佛又跟我們不一樣,佛的生命形態有高于常人的地方,并且更能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在平凡中顯出高貴,在細微處顯出優雅。
佛法是世間法。佛并不要大家與現實社會脫離,去過那種遠離塵世的純粹山林野鶴式的生活。真正的佛法絕不消極。
譚嗣同深為推崇《華嚴經》的“回向品”,主張已成“菩薩道”的人,還得“回向”人間,由出世回到入世,為眾生舍身。這種“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
這種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他們都是‘死去活來’的人。人到了這種火候,就是佛。就是菩薩。
譚嗣同也以悲天憫人的胸懷和救度眾生的行為,成為了人間的佛。
譚嗣同是一個很精彩的人物。他出身官僚世家,父親是湖北巡撫。少時倜儻有大志,博覽群書,好談兵法,善于劍術,很有俠氣,曾與京城名俠大刀王五結為好友。譚嗣同從小喪母喪兄,被父親的小妾所虐。他飽經倫常之變,久歷人世之苦,于是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以為此身一無足惜,唯有追求真理、拯拔眾生而已。1896年,三十一歲的譚嗣同方才接觸佛學。他學佛時間雖晚,但其以發宏愿,以精進心而后來居上,遍覽三藏,尤其于法相、華嚴二宗最有心得。
當時的中國,列強侵凌,社會糜爛,孔教式微,綱常敗壞。在這外辱內亂,黎民蒼生流離失所的嚴峻時刻,僧眾唯知坐地念佛,以求自心清凈而已,其鼓吹的悲憫關懷,又體現在哪里呢?譚嗣同正是于此種現狀下,揮舞佛學之劍,劈荊斬棘、勇往無前地開拓出一條指向社會人生的佛法之路。譚嗣同以他的學說和舍生取義的行為,告訴世人,佛教不是圍簇于一堵紅墻之內,不是一片讓心靈逃亡的凈土。譚嗣同為現代人開拓了“應用佛學”的領域,將佛法精神貫注于現實社會,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鎖居的圍墻,重現其對生命無限的悲憫與愛,重現其剛健雄猛的精神。
《北京法源寺》一書中的另外一個大人物袁崇煥,其事跡可參閱金庸先生的《袁崇煥傳》。這也是值得男人一讀的好書。袁崇煥最后是被崇禎下令凌遲處死的。凌遲,也就是所謂“千刀萬剮”。當時,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北京的眾百姓就撲上去搶著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內臟。劊子手依照規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眾百姓圍在旁邊,紛紛叫罵,出錢買他的肉,一錢銀子只能買到一片,買到后咬一口,罵一聲:“漢奸!”
袁崇煥為大明國民和崇禎皇帝立下不世奇功,卻遭受了千古奇冤。沒有人知道他臨死前是什么心情,在倪匡的筆下,他是那么激憤。但我想他不會,因為他一直自稱是大明國里的一個亡命徒。
至于譚嗣同,史有明文,梁啟超勸他一起出走日本,革命者勸他南渡,他有逃生的可能,也有充足的理由。但他只愿做一個殉道者。他說:
“做一件大事,總得有所犧牲才對,我們不要怕犧牲,既然犧牲是必然的,我想我倒適合做那個犧牲的人。我譚嗣同站出來,帶頭走改良的變法路線,如今這路線錯了,或者說走不通了,難道我譚嗣同不該負責嗎?該負責難道不拿出點行動表示嗎?我帶頭走變法路線,我就該為這種路線活,也就該為這種路線死。這路線不通了,我最該做的事,不是另外換路線,而是死在這路線上,證明它是多么不通,警告別人另外找路子……”
譚嗣同平靜地坐在大師椅上。椅背是直角起落的。他的腰身挺直,直得跟椅背成了平行線。燭光照在他臉上,他的氣色不佳,但是臉安詳肅穆,恰似一座從容就義的殉道者的蠟像。
28日,在北京菜市口法場,譚嗣同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聲震九天。劊子手驚奇地望著他,贊美地點了點頭。他對拿“鬼頭刀”的同胞從容一笑。一般死刑犯會要求劊子手:“給我個痛快!”但他不屑做此要求——他求仁得仁,早就很痛快了。
袁崇煥、譚嗣同,就是真的佛、真的菩薩。他先把自己變成虛妄,虛妄過后,一無可戀、一無可惜,然后再回過頭來,把妄成真。從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就是從‘看破紅塵’以后,再回到紅塵,這時候,這種境界的人,真所謂目中有身、心中無身。他努力救世,可是不在乎得失,他的進退疾徐,從容無比。
他不為財色名食睡五欲所惑,同時也不會躲避火焰一樣逃避一切。因為欲望的火是從你的心中燃起的,豈是強行與外界隔絕所能逃避?一味地回避是弱者的表現,不是大丈夫所為。
他是不取不舍、從容自若的;他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相應該是沒有一絲勉強、造作和矯飾;他能積極地應對人生旅途中的各種際遇,能以超脫、恬談的心境觀照世間萬象,觀照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但決不是以冷漠來表現他的高高在上。
他不崇拜偶像,不管是土偶木偶,是世俗偶像還是權力偶像,他一概付之以冷笑,同時他也不害怕嘲笑自己。
他以冷峻、嚴厲的目光審視、洞察這個世界,始終不為世間的假象所迷惑,不與邪惡同流合污;又對眾生充滿慈悲之心,積極投入于濟世利生事業。
當然,功德有大有小。并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像袁崇煥和譚嗣同那樣偉大的人格。
六祖說: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佛是學人學,佛是大寫的人。人格的完善是學佛的基礎和方向,人格的圓滿即是學佛的究竟。
佛教并不神秘,不是一種違背人性、反人生的文化;佛法并不遙遠,佛法的道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些只是佛家的設喻,我們并不一定要在現實中這樣做。
古時有個小和尚問佛在何處,老禪師說:這滿街走的不都是佛嗎?老爸老媽,大嬸和小妹,男孩女孩,心解脫處,便即是佛。每個人都可成佛,每個人都有佛性,這是人類與動物之所以區別之處。但是,學佛的人應該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應該在現實世間磨煉心志,增進定力、涵養德性、培育人格,使自己本來所有的佛性得到顯場。佛性的圓滿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培植,而這種培養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逐漸的提高。
一代偉人固然能夠標炳史冊,引車賣漿之流,殺豬屠狗之輩,也自有其存在意義。人應該追求個人人格的偉大,追求自身對于社會、文化以更多的人的存在意義。每一個人都可以超越自己的職業和社會地位,超越時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使個人的人格存在而升華到永恒。
歷史記載,袁崇煥死后,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余的仆人,順德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那姓余的義仆終身守墓不去,死后就葬在袁墓之旁。非常奇怪的是,余君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煥墓旁看守。直到民國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余君的子孫,他們說是為了遵守祖宗的遺訓。
在每一個時代中,我們總見到一些高貴的勇敢的人,為了人群而獻出自己的一生,他們的功德有大有小,孫中山先生的功德極大,袁崇煥當然小得多,姓余的義仆和他的后人,其功德更是微不足道了。然而他們都是奮不顧身,盡力而為。
人生轉瞬即逝,時代不斷變遷,然而從高貴的人性中閃耀出來的瑰麗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之中,也照亮了人類歷史的道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