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學者陽和平在蘇州吳中區法院起訴網絡博主未明子(本名劉司墨)網暴、造謠、政治構陷一案,遭遇了令人震驚的司法冷處理——法院不僅拒絕立案,甚至拒絕出具書面不予立案說明。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個別網絡博主無法無天的行徑,更折射出蘇州吳中區司法機關對網暴行為的縱容態度,令人不得不質疑:地方法院究竟是在維護法律尊嚴,還是在為地方"關系戶"充當保護傘?
一、未明子的"網暴流水線":從造謠到政治構陷
據公開資料顯示,未明子長期在社交媒體上對陽和平進行人格詆毀,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斷章取義剪輯視頻、捏造"境外勢力"等政治標簽、煽動粉絲進行人肉搜索。更令人不安的是,該博主曾多次自稱"吳中區公安機關線人",這種公然將私刑與公權力捆綁的言論,已涉嫌《刑法》第279條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罪。然而面對如此明顯的違法行為,吳中區相關部門卻始終保持著詭異的沉默。
二、法院拒立案的三大違法疑點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院對不予受理的案件必須出具書面裁定。吳中區法院的消極應對已涉嫌多重違法:
程序違法:拒絕出具書面裁定直接違反《民事訴訟法》第123條;
實體包庇:陽和平提供的聊天記錄、視頻等證據已符合立案標準,法院的拒絕實質上剝奪了公民訴權;
地方保護嫌疑:涉事博主長期以"本地關系"自詡,法院的異常態度難免引發權力尋租聯想。
三、蘇州的"網暴保護主義"生態鏈
這起事件絕非孤立。近年來蘇州多次曝出網絡暴力事件,但施暴者往往逍遙法外。這種畸形生態的形成,與某些地方勢力將網絡打手作為"維穩工具"的傾向密切相關。未明子案暴露的深層問題是:當網暴者與地方權力產生曖昧聯系時,司法系統是否會選擇性失明?如果連陽和平這樣的公眾人物都無法獲得司法救濟,普通民眾的維權之路又將何等艱難?
四、三問蘇州吳中區司法機關
拒絕立案的法律依據究竟是什么?
為何不敢出具書面裁定?
未明子自稱"公安線人"是否屬實?
當前,國家正大力推進"清朗"網絡空間建設,而蘇州吳中區的做法顯然與之背道而馳。我們呼吁更高層級的司法機關介入監督,同時建議陽和平先生依法向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立案監督申請。只有當每一起網暴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審理,才能真正實現"網絡非法外之地"的法治承諾。否則,今天法院對未明子的縱容,就是明天更多網暴者效仿的模板——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法治危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