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德意志意識形態》
換句話說,目前對左派的主張采取有限支持或者不支持態度的窮人,其實占了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而對左派的主張持全盤支持態度的窮人,在這個社會上是極少數。
比如你問一個勞動者三個問題。
1、你認同現在的分配體系嗎,你覺得你的工資合理嗎?
勞動者大概率要回答,不認同,不合理,但那也沒有辦法。
2、你支持勞動法嗎?
他大概率是要回答支持。
3、你認同廢除以勞動法為代表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法律,工人自己組織起來嗎?
他大概率給不出一個完美的回答,因為這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圍。
這個理解范圍是什么?
明明歷史上出現過工人階級專政的政權,無論是短期執政還是長期執政,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成熟的或者幼稚的工人政權,都已經出現過很多了,那為什么工人還無法理解這個問題?
無產者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進一步說,無產者的世界觀的邊界是由什么決定的?
回答,由統治階級的精神力量直接決定。
那么統治階級的精神力量又由什么決定?
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
問題到這里已經十分清晰。
無論你是一個積極生活的工人階級,還是一個流氓無產階級,亦或是一個小資產階級,或者充滿小資思想的脫產學生,甚至是資產階級,一般地看,你的思想都是由資產階級的精神力量直接決定的。
而資產階級的精神力量來源于其占據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
問題的答案已經出現:根本上,決定絕大部分人思想的是現行的生產關系。
它塑造與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精神力量,又將這一精神力量通過對于生產的組織,對于社會的組織,對于一切物質生活的組織灌輸給一切人,包括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
因此,微觀地看某一個工人階級的個體,他不支持革命的概率是極大的。
這也是不少自認左派的朋友在生活中面臨的一個極大的痛苦,因其自身看了一些馬列毛的東西,認為這東西太科學了,太先進了,太革命了,為什么大家都不認同我?
壞就壞在這個“太革命了”,一旦這個觀念是革命性的,那么它的先進性也好,科學性也好,都是要靠邊站的,就是因為你太革命了,不會容于當前的“主流”思想,甚至工人們也要反對你。
這樣看豈不是一個死結?永遠都無法讓這個社會的無產者們認同馬列毛的觀點了?
聰明的老馬概略性地解答了這一問題——只要階級的統治完全不再是社會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說,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東西”說成是占統治地位的東西,那么,一定階級的統治似乎只是某種思想的統治這整個假象當然就會自行消失。
特殊利益:官僚的利益,各類資產階級的利益。
說成普遍利益:官僚沒有特殊利益,資產階級沒有特殊利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會制度的形式:私有制
被組織成為政權的統治階級要進行各種各樣的組織活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對于生產的組織,同樣的,統治危機的出現也往往是從生產危機的出現開始的。
也就是說,當統治階級不能夠照舊維持自己的統治,當私有制遇到了不可解決的問題,且統治階級的自救行為告罄,無產者組織起來時,資產階級思想對無產者的束縛就會被消滅掉。
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所有革命者都發自內心的認同要廢除舊階級統治的一切特權,并不是所有革命者都認同要建立無產階級的專政,并不是所有革命者都認同而且必須反對修正主義。
那又如何?
革命已經在發生,這是最為重要的,而革命中這樣那樣的細枝末節,革命前后社會的各種矛盾,本身就需要一場革命的到來,需要一種沖決羅網的力量。
而在革命斗爭的過程中,對于整個社會生活的組織中,新的道德和法律,新的世界觀將同樣地灌輸給群眾,這是一種真正的、整體性的灌輸,而非如今這種個人對個人的灌輸。
這是一天能頂二十年的日子。
資產階級的奴化教育培養一個合格的帝國公民需要二十年的時間,而在革命斗爭面前,這個帝國公民變成革命戰士只需要一天時間。
它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氣,以超過舊觀念千萬倍的速度迅速地占據革命群眾的頭腦,轉換為物質力量,果決而磅礴地將舊世界的污穢滌蕩殆盡,它的傳播效果,遠非只能被動接受的,散發著臭氣的舊觀念所能比擬。
二者的差異就好像一股浪潮和一堆垃圾的區別。革命的到來有著一個顯著的前兆:舊有的統治不能夠繼續維持了。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既有舊生產關系自身的矛盾(這是具有決定因素的內因),又有組織成為階級的工人們(先鋒隊)的推動(這是不可忽視的外因)。
我們要團結起來進行無產階級本階級的工作,無產者和貧苦農民就會愈來愈多地轉到我們方面來。因為實際生活將時時打破“社會民主黨人”齊赫澤、策列鐵里、斯切克洛夫之流,以及“社會革命黨人”這些更“地道的”小資產者等等的小資產階級幻想。——列寧《論兩個政權》
在平時(經濟危機未爆發,戰爭未爆發時期),階級力量對比不利于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主要活動為爭取群眾的認同與支持,提出由政治目的決定下的經濟訴求,既在平時改善群眾生活,又增加統治的成本,加速其危機的到來。
而在危機時(經濟危機已經爆發,戰爭已經爆發時期),階級力量對比開始向無產階級傾斜,先鋒隊的主要活動為以自身為核心……
在革命戰爭時期,有組織的一百個布爾什維克可以領導一萬個心向革命的群眾。這一萬個革命的群眾,在關鍵時刻,對歷史走向能夠起到的作用,是超過一百萬無組織的“逍遙派”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