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世界發動了一場“關稅戰”,尤其對中國,一次次地加碼,想讓中國妥協。
中國沒有退讓,也進行了一次次反擊。
今天中國再強勢反制,對美國商品加征84%關稅,特朗普的極限施壓不起作用。
關于這次“關稅戰”,總結了五點看法。
1.特朗普為何要發動關稅戰?
短期,其一是為了快速賺錢。
美國那36.4萬億美元的國債,壓力巨大,加上拜登政府離職前幾乎把國庫掏空,給特朗普埋雷。特朗普接手后,各種開源節流,如節流方面砍了一些機構,暫停援助烏克蘭,還有查賬等方面;開源方面,如這次對各國發動的“關稅戰”,所以這兩天特朗普非常開心地說,關稅措施后美國每天賺到了20億美元。
其二是通過關稅給中國施壓,好讓TikTok售賣給美國。特朗普曾提到:“為了讓中國批準,我們可能會提出降低關稅作為示例”。他表示:“降低1個百分點的關稅,比TikTok本身更有價值。”對TikTok政策,90天寬限期過了又加了75天繼續寬限,目前對此暫不實施美國相關法律。
其三,想讓中國在俄烏談判中出力。
特朗普曾豪言說自己可以“在24小時內解決俄烏沖突”,但吹大牛罷了,和澤連斯基談判不順利,和普京談判也不順利,所以希望中國幫忙。先給中國加關稅,如果要想減關稅,在俄烏沖突上要有所表示。
中期,特朗普為了他的中期選舉做鋪墊。
長期,為了制造業回流到美國。
我認為特朗普的方向是做對了,這是對美國經濟脫實向虛后的反思和矯正。
能不能成功?
曾經奧巴馬提出的“再工業化”壓根做不到,而這次特朗普的手段,很粗暴,我認為特朗普任內是無非解決的,至于長期如何,得繼續觀察,人家也可以不斷糾正。
2.特朗普的談判技巧
特朗普是商業精英,并且當上了總統,有成功的事,但也有很多失敗的商業案例。
如做房地產能搞到自己破產的,連開賭場也搞過破產,離譜的事多著呢。
他當下的政策就是對嗎?
特朗普把他過往的商業談判技巧用到了國與國之間的大博弈來,這是一種路徑依賴。2018年發動的中美貿易戰,那時候有些效果,而現在中國可不會被他唬住。
本以為靠著“20%-34%-50%”的關稅三板斧,能讓中方妥協,但特朗普用他在商業的談判行為來對付一個大國,我們很清楚特朗普的動機,所以絕不可能妥協的。
這不僅僅是特朗普的談判技巧,極限施壓,好在談判占據主動權,而且中美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特朗普談判也只不過為了短期利益,完成了他就敢撕毀協議。
特朗普自從躲開子彈并再次當選總統后,他可能真的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
這種自戀型人格,加上一批像萬斯這類馬屁王在身邊,上任后膨脹得非常厲害,以為對中國加稅,中國會乖乖找他屈服。
可他加完關稅后,中國卻是堅決反擊。
于是他表現得有點破防說:“中國也非常想達成協議,但他們不知道如何開始。我們正在等待他們的電話,它會發生的,上帝保佑美國。”
白宮新聞發言人萊維特在記者會上表示:“特朗普總統讓我告訴大家,如果中國主動提出要達成協議,他會表現得非常大度,但他會以美國人民的利益為優先。所以必須是中國先打電話來。”
從這些言論可看出:
特朗普才是最著急的那一方。
特朗普太想搞一場贏的事件,不斷制造事端保持“信息轟炸”,好掩蓋過去的承諾。
對特朗普這類人,你給他面子他會把你視為軟弱,所以對他的態度必須要強硬。
3.盯緊公知的雙標和殖人的投降輿論
放棄意識形態輸出,出現了很多副作用。
如公知的雙標。
美國關稅加到104%,公知有兩套說辭,如果我們反擊,他們會批判中國是匹夫之勇,批判專制政權不顧國內老百姓生活。
如果中國保持克制,他們批判我們的無能與軟弱,只會對內強硬。把國際上的民族矛盾轉移到階級矛盾,讓我們內訌起來。
雙標的批判言論非常多,如稱贊澤連斯基的反抗精神,又批判我們反擊是戰狼。
2018年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有一位專家馬臣,跳出來長篇大論闡述一個觀點——“現在向美國投降是代價最小的時候。”
經過八年貿易戰,像2018年那種投降論調雖然少了很多,但依然還有,他們在各方面闡述著妥協的好處,不妥協的壞處。
先輩未曾低頭,吾輩豈能折腰!
以斗爭求合作則合作存。
談判是斗爭的藝術,而不是妥協的藝術。
“過去是由拜登,以后由特朗普,或者美國將來的什么總統,由他們去做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中美大博弈的關鍵時刻,需要警惕國內那些明的暗的前赴后繼踴躍帶節奏的人。
4.特朗普對美國經濟脫實向虛進行反思和矯正,中國也要反思經濟發展的問題。
昨天文章講到發展模式和生產關系問題。
集體經濟解散后,我們的經濟發展逐漸依賴“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
投資方面,一開始依靠用低工資吸引外國投資來拉動,消費和出口方面,依靠生產出廉價商品出口讓外國人消費來拉動。
一開始這樣做無可厚非,但一直保持著依靠廉價勞動力,甚至國內私企也如此,導致社會出現不斷拉大貧富差距現象。
而且加班加點辛辛苦苦賺了的錢,很多放到房地產里面,也就是中國的消費也是依靠發展房地產透支未來消費力來拉動。
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都讓外國占據主動權,導致當下出現一些被動。
所以以其依賴美國三億人消費市場,不如讓中國十四億人的消費市場發展起來。
國內大循環,要想國內形成更龐大的消費市場,得讓底層收入增加吧,有錢才有消費。但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先富者把錢轉移到國外,那國內當然沒錢消費啦。
也就是發展模式和生產關系的問題。
5.中國發表白皮書,責任全在美國
中國發表白皮書,為了向國內國外說明一件事:美國對中國發起“關稅戰”,責任完全在美國,中國反擊是具有正當性。
當下中美貿易,我們想要的高科技術,美國不賣,我們對美國進口的商品,諸如糧食、天然氣、化工產品等,可替代性很強,可以改從俄羅斯、巴西、阿根廷、中亞國家進口;化工產品,國產就可替代。
中國之所以還從美國進口上述商品,完全是為了履行2018年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然而特朗普當時就撕毀協議,依然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現在又對中國發起關稅戰,責任完全在美方,在于特朗普政府的無理政策,我們的反擊是迫不得已,是具有正當性。
昨天發表的中美經貿白皮書,非常支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