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小泉集團及法人等被執行31.3億的消息引發了社會關注;綜合之前被執行的信息,其被執行總金額已超38億余元。
又一家“中華老字號”要倒掉了。
長期以來,精英們污蔑毛澤東時代批孔毀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導致80年代的道德淪喪;連帶被污蔑的,還有毛主席倡導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老字號”企業實行的公私合營政策。例如,在百度詞條“狗不理包子鋪”,赫然寫著“公私合營,收歸國營以后,一度質量低落,最近發還私營,包子又很受歡迎了”之類的顛倒黑白的說辭。
稍微了解一點“狗不理包子”歷史的人,都知道這種說法是多么的荒誕、無恥。本號在以前的文章曾經介紹過狗不理的這段歷史,這里就不再贅述。
真實的歷史是那些所謂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在國民黨治下紛紛瀕臨破產,直到新中國成立、實行公私合營以后,這些“老字號”才真正被發揚光大,聞名海內外。“王小泉”同樣如此!
早在公私合營開始的時候,毛主席就曾指示過:“王麻子、東來順、全聚德要永遠保存下去”。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進行過程中,搶救“老字號”是那時共產黨人的一項重要任務。
張小泉品牌始創于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以剪刀工藝聞名,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興,南有張小泉”,作為刀具界三大元老級品牌的張小泉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因戰亂和經營不善瀕臨停業,多家分店和作坊各自為戰,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嚴重下滑。
1956年,張小泉響應國家號召,與杭州的32家剪刀作坊合并,組建“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正式進入公私合營階段。這一改革將原本分散的家族式生產整合為規?;洜I,實現了從私營手工業到國營企業的轉型。
合營后,張小泉的生產技術、原料采購和銷售渠道得到統一管理,生產效率顯著提升。通過采用浙江龍泉優質鋼材和傳統鍛制技藝,其剪刀質量在1950年代三次全國評比中均獲第一名,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地位。
公私合營前,杭州有多家店鋪使用“張小泉”招牌,導致品牌混亂。合營后,政府通過整合資源,將“張小泉近記”作為唯一正宗品牌,并對其剪刀鍛制技藝進行系統性保護。1958年,工廠更名為“張小泉近記剪刀廠”,成為全國刀剪行業的標桿企業。
在國營體制下,張小泉不僅延續了剪刀核心產品,還拓展了家庭用剪、美容美發工具等品類。其產品被列為出口的重要商品,成為杭州乃至新中國輕工業的代表性品牌。
2000年后,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張小泉逐步從國營企業轉型為股份制公司。2001年,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1681.7萬元,由富春控股集團旗下的杭州富泉投資有限公司和工會共同持股,實際控制權逐漸集中于張國標、張樟生等家族成員。
資本家的急功近利,為這一中華老字號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在房地產業高歌猛進的年代,張小泉的實際控制方富春控股集團大量投資物流、房地產等非主業領域,導致資金鏈斷裂。2022年因對外投資失敗需承擔連帶責任,2023年又因關聯企業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致使張小泉股份被凍結。
不僅如此,私有化改革之后,張小泉主業的質量也每況愈下,忙著賺快錢的資本家哪里會有什么工匠精神呢?
2022年7月,一名來自廣州的消費者在使用張小泉菜刀拍蒜后出現了菜刀斷裂的情況,但在其聯系客服后對方卻回應稱“不建議使用刀具拍蒜”。
基于網友對“中式菜刀無法適應中國人做飯習慣”一事的質疑,張小泉這個看似科學的解釋難以服眾。7月18日,一則來自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的采訪視頻,將張小泉再一次推向了輿論風口。
一個打著“中華老字號”旗號的中式菜刀品牌,卻揮刀指責消費者,并崇洋媚外把米其林奉為圭臬,夏乾良的態度很快在網絡上引起眾怒。
張小泉又于2023年2月和10月再度重蹈覆轍,因“拍蒜斷刀”事件兩次沖頂熱搜,產品質量深受消費者質疑。
聲稱要“教育消費者”的張小泉很快被消費者教育,口碑與市場業績雙雙下滑。
2023年11月8日,商務部等5部門發布了中華老字號的復核結果,張小泉股份公司被列為附條件通過(需按照當地各地商務主管部門的整改要求進行整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