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開后,“在商言商”逐漸成為正向輿論。
這句言論的潛臺詞是什么?
從商是家族或者小團體利益,所謂在商言商,就是說當他們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小團體利益可以不用理會民族大義。
他們理直氣壯地站在舞臺上告訴十四億中國人:我們這個小團體利益比中華民族利益要高,一切以我們的小團體利益優先。
底下卻有一群人熱血地高喊:說得好!
一些商人,雖然是做點小生意,但他們可能由于隧道視野,又或者由于他們自認為自己與那些資產階級是同一個階級,所以他們也頻頻引用這句話擺脫“道德綁架”。
這種思想要批判嗎?
肯定是要批判,但他們不是第一責任,促成以利為導向的社會風氣才是批判重點。
我們先來批判從商者的這類言論。
他們想在商業構建脫離政治的自己王國。
這是唯心的,不符合世界運行的邏輯。
就拿臺灣來說吧,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商人的商業發展,這離得開政治嗎?
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臺灣當年的快速發展是由于實行市場經濟,尊重在商言商。
老蔣逃往臺灣從大陸搜刮的黃金,相當于大陸1950一1964年這15年的開采總量。
美國為了冷戰的政治需要,1950一1965年,美對臺援助45億美元;1966一1978年,美國又委托國際金融機構對臺貸款65億美元。
要明白,當時的臺灣才多少人?
老蔣跑到臺灣,用政治力量實行“土地改革”。到了小蔣,也用政治力量主導了十大經濟建設,奠定臺灣經濟騰飛的基礎。
美國還為了打壓日本,讓臺灣接收了大量日本被迫轉移的產業,比如芯片產業。
所以很明顯,臺灣的發展,離不開地緣政治,離不開大國博弈,而不是在商言商。
其實韓國、香港和新加坡的發展也一樣,“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國際政治。
前段時間李嘉誠計劃出售43個港口給美國,這離得開國際政治嗎?
華為被美國打壓,同樣離不開政治,正如美國司法部部長巴爾在“中國行動計劃會議”上說的,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進步,已威脅到他們及其子孫的富裕生活。
美國不迷信市場經濟,達,則自貿易、市場經濟;窮,則硬脫鉤、貿易戰。
再說,即使從商者本人,他們自己的行為也離不開政治。如房地產開發商,離得開國家政策嗎?他們為了拿地,喝酒送禮離得開政治嗎?
中國有很多從商的先富者,他們的祖宗世世代代為中國人,他出身也在中國,他利用中國的好政策,依靠中國的市場,賺取了中國人的錢,但他們身在中國不是“在國言國”,而是“商人無國界”。等涉及到商業時,他們卻老強調“在商言商”。這種虛偽為自己辯護的話術,欺騙了很多人。
中國經過解放戰爭后,基本實現統一,否則軍閥混亂,廣西商品到北方賣就需要收稅;抗美援朝,徹底結束了境外勢力對本國經濟進行控制干預,否則你的企業利潤像三星那樣是人家華爾街的;掃盲和義務教育,否則哪來那么多高素質勞動力;完成兩彈一星,保持國家和平,否則像華為就不是單單被制裁了,而是被強制收購;蘇聯援建,工農付出巨大代價完成了重工業化,初步構建完整的工業化體系;中美交往正常化+四三方案+國際威望,然后才是改革開放;依托國有經濟完成了電網、公路網、高鐵、4G5G網絡、運河、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遞公司、購物平臺等互聯網公司才能有發展的可能。
更別說離不開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中國的巨大市場,還有國家給予的政治優惠。
你卻覺得自己的發展全靠自己,與國家和人民沒有關系,所謂在商言商,多無恥!
他們之所以那么理直氣壯地說“在商言商”,自己小團體利益高于國家利益,而且還那么多人為之喝彩,成為正向輿論,就是因為這幾十年以利為導向的社會風氣出現。大多數人都精致利己,無論黑的白的,能賺錢就是王道,那他們為了維護自己小團體利益也無可厚非。
還想讓他們先富帶后富,這可能嗎?
只要學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就知道他們這個階級的屬性是不可能帶后富的,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他們只會想要更多。
以利為導向來刺激活力,想靠另一只手硬起來管理,想以寬松的環境讓一部分人先富,然后讓他們帶動后富,最后的結果就是:“在商言商”,以家族的利益為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