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愛國商人”人設,算是徹底崩塌了。港口賣掉的事還沒平息,他又被曝出利用信托基金避稅千億,這等手段,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信托基金,聽起來像是個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其實說白了,就是給富人準備的財富避風港。錢進了信托,就像變魔術一樣,從賬面上消失了,變成了一個“獨立存在”的資產,跟個人“毫無關系”。但問題是,錢還是你的,收益還是你的,你想動用隨時可以動用,唯一的區別是——稅不用交了。
李嘉誠家族在這方面可謂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們的信托基金遍布全球,主要落腳點是開曼群島、百慕大這些著名的“避稅天堂”。這些地方的稅率幾乎是零,只要把錢轉進去,基本上就不用擔心稅務局找上門。換句話說,賺的是這片土地的錢,納稅卻是別人的事,自己一分不掏。這種玩法,普通人根本沒資格碰,只有超級富豪才能享受這種“特權”。
如果只是這樣,或許還能說得過去,畢竟全球大資本家都在干類似的事。但李嘉誠不只是“合理避稅”,他的操作堪稱“藝術級”。他玩的是“信托套信托”的多層結構,資產被一層層包裝、轉移,最終變成了一團無法追蹤的迷霧。比如他設立A信托,A信托投資B信托,B信托再持有某個公司的股份……這么一折騰,等到外人來查賬時,只能看到一個錯綜復雜的金融網絡,根本搞不清楚錢到底歸誰所有。這樣一來,財富既安全,又合法避稅,連債主都拿他沒辦法。
讓人憤怒的是,他還利用“慈善”來玩金融游戲。李嘉誠基金會,每年高調宣布捐款,金額動輒上百億,聽起來是不是很偉大?但仔細看看賬目,你就會發現一個“奇跡”——錢捐了,可是它沒走遠,還在他自己的口袋里打轉!比如基金會拿錢投資李家控制的公司,這些公司盈利后,收益再回到基金會,形成一個封閉循環,錢生錢,稅務卻大大減少。而且,慈善基金不像上市公司那樣需要公開透明,外界根本搞不清楚這些錢到底是用來做慈善,還是另有所圖。
這就形成了一種荒誕的局面:普通人交稅是天經地義,掙一塊錢要老老實實扣掉一部分上交;但超級富豪卻可以利用“慈善”的名義,讓錢繞個圈子,既不用繳稅,還能落得個“慈善家”的美名。難怪有人調侃,“真正的慈善,不是幫助窮人,而是幫助富人少交稅”。
全球都在加大對離岸避稅的打擊力度。美國、歐盟早就盯上了開曼群島、百慕大等地,多個跨國富豪已經被調查,補繳巨額稅款,甚至面臨刑事指控。而李嘉誠,這位掌控千億資產的資本大鱷,顯然也成了重點關注對象。
如果他的避稅行為被徹底曝光,那么面臨的后果絕不僅僅是輿論抨擊那么簡單。巨額罰款是小事,一旦涉及稅務欺詐,那就不是補繳稅款能解決的了,法律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屆時,他是老老實實交錢,還是硬扛著不認賬,沒人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愛國商人”的形象,已經回不去了。
曾幾何時,李嘉誠被很多人視為“成功典范”,但如今看來,他的成功,并不是靠勤勞和智慧,而是靠資本運作、政策套利,靠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金融迷宮,把財富轉移到他人無法觸及的地方。他所代表的,并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資本如何擺脫社會責任、如何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如何讓自己的財富永遠不被分割。
這個世界有兩種生意,一種是實打實的創造價值,一種是靠制度漏洞玩金融游戲。前者需要智慧和汗水,后者只需要一張合規的法律文件。李嘉誠的千億財富,到底是怎么來的?答案似乎已經不言而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